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诲人不倦,hu,.,3,【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4,字音提示:,1、知2、闵子骞3、冉伯牛4、仲弓5、陈亢6、悱7、隅8、谄9、切磋10、倩11、绚,zh,mnqin,rn,zhng,gng,fi,y,chn,cu,qin,xun,.,5,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成语,绘事后素各得其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告往知来一隅三反诗礼之训,.,6,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素养,(17.217.3),(15.39),(7.2516.13),(11.37.85.93.811.22),(7.341.1517.197.19.15),.,7,教育的作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8,教育的作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习染,上等的,下等的,这两章如何与“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通“智”,智者,形容词作名词,愚者,形容词作名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变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判断句,被动句,.,9,探究: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乡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10,子曰:“有教无类。”,种类、类别,教育的对象,类,“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11,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治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所以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12,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用,特别的听闻,向,表修饰,无法,表承接,取独,离开,保持距离。形容词做动词,独自站立,古今异义,教育的内容,状后句,.,15,这两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二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内容?,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以前学过的,关于教育内容的章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子曰:“弟子,入则孝,也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17,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样子,用,再,什么;说。宾语前置句,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之乎。这;吗,所以;使进;他,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宾前,古今异义,.,1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启发示教学,谈话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答疑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9,(一)启发诱导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二)因材施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1,(三)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2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教育者素养,传述什么,宾前,天说了什么呢?宾前,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不过,做,这件事,罢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句末语气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动词作名词,私下把我自己比为老彭。,然后音乐才得到厘正。正,形容词作动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2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教育者素养,重身教,重古代文化,重礼,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诲人不倦,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安贫乐道,.,24,【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25,1、23478121315,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教育者的素养,提升素质,有教无类,德文诗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总结,.,26,2、课文P55课后练习三:孔子采取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6-2031中国女装市场深度分析及十五五前景预测报告
- 智慧城市物联中台合同
- 民间借贷担保人连带责任
- 2025年工会协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户问题处理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应急预案
- 2025年全民反诈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反假货币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年非免疫规划疫苗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全国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带参考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试题及参考答案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DR成像技术操作规范与管理
- 第一讲 决胜“十四五”奋发向前行
- 中国石化2026年度毕业生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神奇的圆周率课件
- 2025年版民间借款合同范本全文
- 加油站油料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有机化学教改课题申报书
- 初中英语语法思维导图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