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Antibiotics.ppt_第1页
抗生素-Antibiotics.ppt_第2页
抗生素-Antibiotics.ppt_第3页
抗生素-Antibiotics.ppt_第4页
抗生素-Antibiotics.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抗生素,Antibiotics,2,抗菌素的发展史,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1928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3,抗菌素的发展史,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4,在實驗室內工作的佛萊明,5,這些是1942年佛羅理的實驗照片,照片1與2是治療前,照片3是治療4天,照片4是治療9天,而照片5和6則是治癒後的情形。,金黃色葡萄球菌被青黴素溶解而破裂死亡的情形,佛萊明發現青黴菌可以抑制細菌生長的原始照片,6,抗生素定义,抗生素为某些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次级代谢产物,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修饰,在低浓度下可以选择性杀灭、抑制各种病原菌性微生物而对宿主不产生严重毒性,在临床应用上,多数抗生素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除了抗感染作用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作用。,抗生素的来源,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生物合成(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得半合成抗生素在抗生素的研究方面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菌细胞膜(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的种类繁多,结构比较复杂。抗生素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化学结构可分类:-内酰胺类;四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其他类,第一节-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antibiotics,-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化学结构特点,(1)分子内有一个四元的-内酰胺环,该四元环通过N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和;(2)与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3)-内酰胺环羰基的碳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4)-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合环不共平面,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5)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8个旋光异构体中只有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具有活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4个旋光异构体,绝对构型是6R,7R。,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黏肽转肽酶,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由于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体细胞不起作用,因而毒性很小。这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优于其他抗生素的主要原因。,16,一、青霉素类的构效关系,6位的侧链酰胺基团主要决定其抗菌谱。改变其极性,使之易于透过细胞膜可以扩大抗菌谱。例如,在芳环乙酰胺基的位上引入氨基、羧基和磺酸基等亲水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增强亲水性有利于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并能增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在分子中适当的部位增加立体位阻的基团,如在侧链引入立体位阻较大基团和在6位引入甲氧基或甲酰胺基。因其立体位阻的影响,保护-内酰胺环不被-内酰胺酶进攻,而得到耐酶抗生素。如甲氧西林。青霉素噻唑环上的羧基是基本活性基团,虽然可被硫代酸或酰胺取代,但活性降低,当羧基被还原为醇时,失去抗菌活性。对其羧基可利用前药原理将其制成酯,以增加口服吸收和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如匹氨西林。青霉烷酸分子中的3个手性碳的构型对其活性至关重要。,17,由于-内酰胺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会能生-内酰胺酶,使-内酰胺开环降解而失去抗菌活性。过敏反应:一部分是由于在合成过程中引入蛋白多肽类杂质;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稀酸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全抗原青霉噻唑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由于-内酰胺在强酸介质中不稳定,因此,青霉素类药物主要注射用。,1、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天然的青霉素共7种,有青霉素G、青霉素K、青霉素N、青霉素V、青霉素X、青霉素F、双氢青霉素F。其中以青霉素G的作用最强,产量最高。,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Benzylpenicillin,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2S,5R,6R)-3,3-dimethyl-7-oxo-6-(2-phenylacetyl)amino-4-thia-l-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acid),又名苄基青霉素,简称青霉素,游离的青霉素是一个有机酸(pKa2.65-2.70),临床上常用其钠盐或钾盐,以增强其水溶性。钠盐的刺激性较钾盐小,故临床使用较多。但由于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其粉针剂,由于-内酰胺环的高度不稳定性,使其具有不稳定的化学性质,在酸、碱条件下或-内酰胺酶存在下,-内酰胺环均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一旦-内酰胺环破坏,立即失去抗菌活性。金属离子、温度和氧化剂均可催化其分解反应,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不能共轭,加之四元环的张力,造成-内酰胺环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使其易受亲核试剂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内酰胺环破裂。,青霉素G具有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特别是对各种球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但青霉素G只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好。对大多数阴性菌则无效。这与青霉素G抗菌机理有关,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黏肽含量比革兰氏阴性菌高,所以青霉素G对阳性菌比较敏感。青霉素G的抗菌谱窄为其主要缺点之一。,青霉素G通常通过发酵的方法进行制备。青霉素V是用于临床的另一个天然青霉素,耐酸,可口服。正是基于青霉素V的耐酸作用的发现,为半合成青霉素奠定了基础。,2、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G的缺点为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及过敏反应。为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得到的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acid,6-APA),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得到许多半合成青霉素,从而极大地促进青霉素类抗生素发展。,32,青霉素主要品种的合成方法,多数青霉素类抗生素都有基本结构,即6-氨基青霉烷酸(6-APA),所以半合成青霉素都以其为基本原料与各种酰基的侧链缩合得到。,33,将6-APA与相应的侧链酸进行缩合可制得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其常用缩合方法有四种:(1)酰氯法: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将侧链酸制成酰氯,以稀碱为缩合剂,在低温,中性或近中性(PH6.5-7.0)条件下进行;(2)酸酐法:将侧链酸制成酸酐或混合酸酐进行反应;(3)DCC法,也称为羧酸法:将侧链酸和6-APA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缩合,常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作为缩合剂,该法具有收率高和步骤短的特点,但成本高;(4)固相酶法:用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将其固定在一定的空间内,催化侧链与6-APA直接缩合,此法工艺简单,收率高,但保证酶的催化活性是关键问题。,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2S,5R,6R)-3,3-dimethyl-6-(R)-(-)-2-amino-2-(4-hydroxyphenyl)acetylamino-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acidtrihyrate。又名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的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其构型为R-构型。阿莫西林化学结构中含有酸性的羧基、弱酸性的酚羟基和碱性的氨基,因此阿莫西林有三个pKa,分别是为2.4,7.4和9.6。其0.5%水溶液的pH3.5-5.5。本品的水溶液在pH6时比较稳定。,阿莫西林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同或稍低,对革兰氏阴性菌如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等的作用较强,但是使用后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等的感染,阿莫西林及其他含有氨基侧链的半合成-内酰胺抗生素,由于侧链中游离的氨基具有亲核性可以直接进攻-内酰胺环的羰基,引起聚合反应,二、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天然头孢菌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结构改造,1,2,3,4,5,6,7,8,45,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C7酰胺侧链引入苯基、环烯基、噻吩或含氮杂环能增强抗菌活性或扩大抗菌谱。C7芳核侧链碳上引入SO3Na,NH2,OH,COOH等极性基团,同时改变C3上的取代基,除改进口服吸收、分布外,多能扩大抗菌谱,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效,尤能增强对绿脓杆菌的作用。C7具有同向肟型或较大取代基的侧链的头孢菌素对-内酰胺酶有较强的稳定性。C3的乙酰甲氧基被甲基、氯原子或含氮杂环取代,可增强抗菌活性或改变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对细胞膜的渗透性等药代动力学性质。C3和C4间的双键移位,生成的2头孢菌素几无抗菌活性。氢化噻嗪环的硫原子如以氧和次甲基取代,不降低活性而构成另一类母核的新型-内酰胺抗生素。,1,2,3,4,5,6,7,8,合成方法,7-ACA和7-ADCA的制备主要有亚硝酰氯法、硅酯法和青霉素扩环法,也可用头孢菌素脱酰酶将头孢菌素C转化成7-ACA。,头孢氨苄Cefalexin,化学名为(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胺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6R,7R)-7-(2R)-amino-2-phenylacetylamino-3-methyl-8-oxo-5-thio-1-azabicyclo4.2.0ota-2-exe-2-carboxylicacidmonohydrate)。又称为先锋霉素、头孢力新。,从青霉素的结构改造中得到了许多非常有益的经验,将这些成功的经验用于头孢菌素的研究,从而得到了许多新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化合物。将氨苄青霉素的侧链苯甘氨酸和7-ACA相接后,得到第一个用于口服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头孢甘氨,根据头孢甘氨易代谢失活的特点,将C3位的乙酰氧基甲基换成甲基从而得到头孢氨苄。由于头孢氨苄无C3的乙酰氧基,比头孢甘氨更稳定,且口服吸收较好。头孢氨苄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较差,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以及生殖器官等部位的感染治疗。,头孢氨苄的成功让人们认识到C3位取代基的重要性,对这一部位改造得到一系列含7位苯甘氨酰基的半合成衍生物,使之口服吸收更好,同时对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活性更强。,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sodium,化学名为(6R,7R)-3-(乙酰氧基)甲基-7-(2Z)-(2-氨基-4-噻唑基)-(甲氧亚氨基)-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钠盐(sodium(6R,7R)-3-(acetyloxy)methyl-7-(2Z)-amino-4-thiazolyl)(methoxyimino)-acetylamino-8-oxo-5-thio-1-azabicyclo4.2.0ota-2-exe-2-carboxylate),头孢噻肟钠位的侧链上,位是顺式的甲氧肟基,而在其位是2-氨基噻唑的基团。对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甲氧肟基对-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作用。而2-氨基噻唑基团可以增加药物与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这两个有效基团的结合使该药物具有耐酶和广谱的特点。,头孢噻肟结构中的甲氧肟基通常是顺式构型,顺式异构体的抗菌活性是反式异构体的40100倍。在光照的情况下,顺式异构体会向反式异构体转化,其钠盐水溶液紫外光照射45分钟有50%转化为反式异构体,4小时后,可达到95%的损失。因此本品通常须避光保存,在临用前加注射水溶解后立即使用。,在头孢菌素发展过程中,按其发现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在临床上常将头孢菌素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上市的。从抗菌性能来说,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的细菌主要有-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和贺志菌等。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但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革兰氏阴性菌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较易产生耐药性。,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主要特点为:抗酶性能强,可用于对第一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抗菌谱广,较第一代头孢菌素有所扩大,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部分肠杆菌属均有效。,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为优越。抗菌谱扩大,对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和不动杆菌等有效,耐酶性能强,可用于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株,第四代头孢菌素的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正电荷使药物能更快地透过革兰氏阳性杆菌的外膜,而且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更高的亲和力,对细菌的-内酰胺酶更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从抗菌谱来说,它对革兰阳性球菌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随着对头孢菌素研究的不断发展,新概念的第五代头孢菌素也相继问世,保持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对耐药菌株的作用能力,三、非经典的-内酰胺抗生素及-内酰胺酶抑制剂,前面已经提及的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内酰胺抗生素通称为非经典的-内酰胺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内酰胺抗生素。-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对-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理。-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理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化学名为(Z)-(2S,5R)-3-(2-羟亚乙基)-7-氧代-4-氧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Z)-(2S,5R)-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l-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acid)。又名棒酸。,克拉维酸是从链霉菌得到的非经典-内酰胺抗生素,也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是由-内酰胺环和氢化异噁唑拼合而成,且在氢化异噁唑氧原子的旁边有一个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乙烯基醚结构,C-6无酰胺侧链存在。由此可见克拉维酸的环张力比青霉素要大得多。,克拉维酸的作用机制为克拉维酸能与-内酰胺酶的催化中心相适应,-内酰胺酶的催化中心丝氨酸亲核性进攻克拉维酸,反应后,所形成的酰化酶被水解得非常慢,亲电性的亚胺离子与-内酰胺酶的活化部位如羟基、氨基进行不可逆的烷化,使-内酰胺酶彻底失活。所以克拉维酸是一种“自杀性”的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对无论是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酰胺酶均有效。常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临床上使用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称为奥格门汀,可使阿莫西林增效130倍,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克拉维酸也可与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使抗菌活性增效2-8倍,青霉烷砜类具有青霉烷酸的基本结构,将S氧化成砜的结构得到舒巴坦,它是一种广谱的酶抑制剂,口服吸收差,一般静注给药。它的抑酶活性比克拉维酸稍差,但化学结构却稳定得多。,舒巴坦Sulbactam,舒巴坦口服吸收很少,通常按1:2的形式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制成易溶于水的粉针,但其稳定性较差,极易破坏失效。对其进行前药的结构修饰,将氨苄青霉素与舒巴坦以酯键相接即为舒他西林,是一个口服效果良好前药,到达作用部位分解出舒巴坦与氨苄青霉素,具有抗菌和抑制-内酰胺酶的双重作用。,在舒巴坦的化学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其2-位甲基被取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更强,如三唑巴坦,氨曲南为第一个全合成单环-内酰胺抗生素,并用于临床。,在氨曲南结构的N原子上连有强吸电子磺酸基团,更有利于-内酰胺环打开。C-2位的-甲基可以增加氨曲南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氨曲南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有很强的活性,对需氧的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作用较小,对各种-内酰胺酶稳定,能透过血脑屏障,副反应少。临床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疗效良好。,值得注意的是氨曲南耐受性好,副作用发生机率少。此外,氨曲南未发生过敏性反应,而且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不发生交叉性过敏反应,从而成为寻找真正无过敏性反应的、高效、广谱-内酰胺抗生素的一个新的方向,四、-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缺点之一为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如成盐、干燥及温度、pH等因素均可诱发聚合反应。因此控制杂质含量就可以控制过敏反应发生率,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常发生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中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噻唑基,由于不同侧链的青霉素都能形成相同结构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因此青霉素类抗生素之间能发生强烈的交叉过敏反应,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比较,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彼此不引起交叉过敏反应。因头孢菌素的-内酰胺环开裂后不能形成稳定的头孢噻嗪基,而是生成以侧链为主的各异的抗原簇,所以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低,且极少发生交叉过敏。各个头孢菌素之间,或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只要侧链不同,就不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第二节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antibiotics,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及半合成衍生物,均具有并四苯基本结构。,四环素tetracycline,化学性质,(2)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这不仅给临床使用制备成合适的溶液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干扰口服时的血药浓度。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能和钙离子形成配合物,在体内该配合物呈黄色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上,小儿服用会发生牙齿变黄色,孕妇服用后其产儿可能发生牙齿变色、骨骼生长抑制。因此对小儿和孕妇应慎用或禁用。该性质也表明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能和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及富含钙、铁等金属离子的食物,如牛奶等同服。,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比较严重,毒副作用也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antibiotic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细菌所产生的具有氨基糖苷结构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通常由1,3-二氨基肌醇部分(如链霉胺、2-脱氧链霉胺、放线菌胺)与某些特定的氨基糖通过苷键相连而成,由于其化学结构特点,这类抗生素都呈碱性,通常都形成硫酸盐或盐酸盐而用于临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为极性化合物,水溶性较高,脂溶性较低,口服给药时,在胃肠道很难被吸收。注射给药时,与血清蛋白结合率低,绝大多数在体内不代谢失活,以原药形式经肾小球滤过排出。因此对肾脏产生毒性。除肾毒性外,本类抗生素还有对第八对脑神经毒性(耳毒性)引起失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类抗生素,己有数十个品种上市。在临床上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和核糖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呈现杀菌作用。细菌产生钝化酶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重要原因。钝化酶主要为三种: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链霉素是第一个发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抗菌作用很强,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特别是对结核性脑膜炎和急性浸润性肺结核有很好的疗效;对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等也有效,与青霉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缺点是易产生耐药性,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另外对肾脏也有毒性。链霉素的结构改造对其活性无多大改变,卡那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阳性菌和结核杆菌都有效。临床上用于败血病、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肠炎、菌痢和尿路感染等。对听觉神经和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庆大霉素是从小单孢菌发酵液中得到的混合物,包括庆大霉素C1、C1和C2。三者的抗菌活性和毒性相似,临床用其硫酸盐,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为广谱的抗生素,尤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有良好效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或某些耐药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和败血症、尿路感染、脑膜炎和烧伤感染等。,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antibiotic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抗生素,其结构特征为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元或16元大环。通过内酯环上的羟基和脱氧氨基糖或6-去氧糖缩合成碱性苷。此类药物主要有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均为无色的碱性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与酸成盐,其盐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苷键的水解,遇碱其内酯环则易破裂,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微生物合成过程中往往产生结构近似、性质相仿的多种成分。当菌种或生产工艺不同时,常使产品中各成分的比例有明显不同,影响产品的质量。,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敏感细胞的50S核糖体亚单位,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转位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Erythromycin,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是由红霉内酯与脱氧氨基糖和克拉定糖缩合而成的碱性苷。红霉内酯环为14原子的大环,无双键,偶数碳原子上共有6个甲基,9位上有一个羰基,C-3、C-5、C-6、C-12共有四个羟基,内酯环的C-3通过氧原子与克拉定糖相连,C-5通过氧原子与脱氧氨基糖相连。,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是由红色链丝菌产生的抗生素,包括红霉素A,B和C组分。红霉素A为抗菌主要成分,C的活性较弱,只为A的1/5,而毒性则为A的5倍,B不仅活性低且毒性大。通常所说的红霉素即指红霉素A,而其他两个组分被视为杂质,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红霉素的结构中存在多个羟基,在其9位上有一个羰基,因此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分子内的脱水环合。在酸性液中,红霉素C-6上的羟基与C-9的羰基形成半缩酮,再与C-8上氢消去一分子水,生成8,9-脱水-6,9-半缩酮衍生物。然后C-12上的羟基与C-8,C-9双键加成,进行分子内环合,生成6,9,12-螺环酮;最后其C-11羟基与C-10上的氢消去一分子水,同时水解成红霉胺和克拉定糖。这种降解反应使红霉素失去抗菌活性。,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亦有效,而对大多数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则无活性。红霉素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环菌引起的感染的首选药物,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抗菌谱窄,水溶性小,只能口服,而且在酸中不稳定,易被胃酸破坏,易迅速分解失去活性。,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了增加红霉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将红霉素5位的氨基糖2羟基制成各种酯的衍生物,如红霉素碳酸乙酯,可配制混悬剂供儿童服用。红霉素硬脂酸酯是一种无苦味、毒性低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作用时间较长。琥乙红霉素的特点是在水中几乎不溶。到体内水解后释放出红霉素而起作用,因其无味,且在胃中稳定,可制成不同的口服剂型,供儿童和成人应用。,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红霉素结构改造的另一方面是解决红霉素分子内环合降解。红霉素在酸催化的降解反应中,参与的基团有C-9羰基,C-6羟基,C-8氢,因此结构修饰主要在这些部位进行,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为红霉素C-9肟的衍生物。研究过程中发现若将9位的羰基改换成肟或腙后,可以阻止C-6羟基与C-9羰基的缩合,增加其稳定性,但体外抗菌活性比较弱;当将C-9的肟羟基取代后,可明显改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第十七章抗生素,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Chloramphenicolandmiscellaneousantibiotics,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主要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化学名为D-苏式-(-)-N-羟基基甲基)-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2,2-dichloro-N-(1R,2R)-2-hydroxy-1-hydroxymethyl-2-(4-nitrophenyl)ethylacetamide)。,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氯霉素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因此有四个旋光异构体。其中仅1R,2R(-)有抗菌活性,为临床使用的氯霉素。合霉素是氯霉素的外消旋体,疗效为氯霉素的一半合成的氯霉素还有三种异构体,但活性均低于天然氯霉素,第五节氯霉素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本品性质稳定,能耐热,在干燥状态下可保持抗菌活性5年以上,水溶液可冷藏几个月,煮沸5h对抗菌活性亦无影响。在中性、弱酸性(pH4.5-7.5)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碱性(pH9以上)或强酸性(pH2以下)溶液中,都可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