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1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2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3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4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学生姓名韩扬文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颜翔林 关于普氏及追忆似水年华乃至生命哲学的研究在海内外各界学者的著述、论文中均有大量涉及,研究角度包括形式研究、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本文通过查阅整理,提交研究综述如下:一、 马塞尔普鲁斯特研究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研究,在法国本土最早开始,其后扩展到欧洲邻国。而在中国,对于作家的认识和相关传记的译介则要晚得多。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整体而言异彩纷呈。各国研究者受国情、文化背景、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普鲁斯特的一生进行了再认识与再创作,纷纷充实了作家研究的内涵,使得“普学”成为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普鲁斯特海外研究情况具体如下:(一)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新法兰西杂志负责人里维埃( Jacques Rivire) 是最早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专门评论的重要批评家。1920年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一文中,他深度剖析普鲁斯特创作的思想根源,并将追忆似水年华与以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相接续。美国批评家奥尔登(Douglas W. Alden) 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Marcel Proust and His French Critics,Lymanhouse,1940) 一书中, 探讨了作家及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声誉从一战后上升到30年代末衰落的原因。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属现代主义范畴,然而20年代初里维埃等批评家将其归入古典主义,延缓了对作品流派归属问题的正确理解。奥尔登认为, 始终存在两种对追忆似水年华互相矛盾的解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解释。前者属维护作者声誉的一方,他们将其视为伦理作家和心理学家,肯定其作品结构严整周密,观察冷静客观;后者则认为其作品拥有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观性、非理性、否认人格统一、无道德感等。这一批评是对于先前研究的完全颠覆,也开创普学研究新的流派。(二)心理学研究1923 年,里维埃又撰写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实证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普鲁斯特做出了全新的考量。正是在此文中,里维埃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 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将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心理小说阅读,并与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随后普鲁斯特批评的重要趋势。(三)文笔研究两位德语学者库尔提乌斯( Ernst Robert Curtius) 和施皮策(Leo Spitzer) 研究了小说家的文笔。库尔提乌斯1925年在论著马塞尔普鲁斯特中认为普鲁斯特的文笔表现为“理智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常独特的交织, 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对感性与精神现实的最为细腻微妙的再造的混合。”1928年施皮策发表德语论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笔(“Le style de Marcel Proust”), 高度称赞库尔提乌斯的“精神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小说家的句子节奏、语言和叙述者。(四)叙述视角研究1943 年,马丁朔菲耶(Louis Martin Chauffier) 发表文章普鲁斯特与四个人物的双重“我”。他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了“自称我”和“作为我”的概念,深化了对于叙述者功能与立场的研究。马丁认为所谓“主人公”并不十分重要,使普鲁斯特的叙述视角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重要的是叙述者和作者,叙述者替代作者并协助他创作,由于摆脱了主人公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他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发明、组织并赋予作品活力。(五)关于遗稿的整理与形式与含义之争40年代末莫洛亚(AndrMaurois) 撰写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时,得到小说家遗产继承人许可,翻阅了普鲁斯特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草稿。不久法卢瓦(Bernard de Fallois)在同一批资料中发掘出让桑德伊( Jean Santeuil, 1952 ) 和驳圣伯夫(Contre Sainte Beuve, 1954) 。1962年,这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普鲁斯特遗产” (Le Fonds Proust) 由法国国立图书馆手稿陈列部收藏,随后图书馆又先后(1977、1984)获两小批手稿,这些遗产“代表了近乎作家全部的手稿”。这次手稿的大发现对于普鲁斯特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文稿数量的增多,“大智者思维的沉舟残骸”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两部手稿的出版引发新一轮批评。鲁塞(Jean Rousset) 在其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指出,在让桑德伊时代,普鲁斯特已找到驳圣伯夫中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但当时他未能成功实现生活与作品之间必不可少的分离与演变,同时尚未找到与主人公对其真理的摸索和渐进的发现相一致的作品形式使追忆似水年华成功的形式:“封闭的圆形” ( le cercle ferm) ,也即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分“贡布雷”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分“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家的下午聚会”互相对称、互相衔接、互相孕育而生的形式。孔帕农(Antoine Compagnon) 在两个世纪间的普鲁斯特一书中,以溯源批评为“捷径”将历史批评与文本批评相结合。他称普鲁斯特是“19 世纪的最后一位和20世纪的第一位作家”。他认为,普鲁斯特的美学理论属于19世纪,他的小说却超越这一美学框架。孔帕农认为,正是作品与其时代的偏差,使作品在阅读中显出多重含义。为此批评家将追寻置于19世纪末的一系列文学论争之中,探讨小说家的取舍和其时代归属。(六)诞辰纪念整合研究1971年是普鲁斯特诞辰一百周年,是年成为批评家进一步品味普鲁斯特的重要契机。该年度出版了两部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接受与批评的史料汇编。其一是贝尔萨尼(Jacques Bersani) 编选的本世纪批评家与普鲁斯特。该书以时间为线索, 汇集了从70年代(编者)的角度看不同时期追忆似水年华批评佳作的节选。其二是塔迪埃( Jean Yves Tadi) 编选的阅读普鲁斯特。这一选本的范围超出了文学批评,纳入公众与作家的反响及传记作品。1971年成立的“普鲁斯特研究组”,以集体合作方式从事研究,其任务是对“普鲁斯特遗产”中的草稿和手稿进行清点、编目、誊写(出版)及批评性开发。1973年他们创立属“马塞尔普鲁斯特手册”系列的年刊普鲁斯特研究。这些系统的研究、整理使对于普鲁斯特的批评开始走上正轨、走向系统化。1972年(普鲁斯特去世50 周年),纽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组织了题为普鲁斯特与新批评的研讨会。批评家们在与他人的认同和区分中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方法。他们十分关注普鲁斯特作品中“(主题与)变奏”的写法:相同的主题对象、场景等在变化中重复出现,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品的统一性( lpunit) 问题。(七)文本属远东文化研究在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弗莱斯( Luc Fraisse) 的著作普鲁斯特与日本风格,它探讨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出现的属“远东”文化范围的内容。弗莱斯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若说同时存在中国、日本双重影响,二者却有一种“等级”差别。弗莱斯的观点虽然常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却在普氏研究当中显得独树一帜。(八)最新研究1997 年7 月在瑟里斯- 拉萨尔举行的普鲁斯特国际研讨会上,聚集了一些当今的普鲁斯特专家和新一代读者及批评家,研讨会论文集马塞尔普鲁斯特2和3,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1和2(Marcel Proust 2 et 3, nouvelles directions de la recherche proustienne 1 et 2 ) 也于2000和2001年分两卷出版。布兰在第1卷“前言”中总结了这次研讨会的一些特点:关于所谓的“新方向”,他解释道:“它仅表明新一代研究者的来临,他们没有受到手稿或者理想的誊写、批评版或者理论的纠缠”;另外在研讨会上“对普鲁斯特批评的所有倾向都进行了讨论”。批评的角度仍为文学理论、哲学、美学、精神分析学、文本溯源、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质疑(怀疑)、文笔研究等;而对文笔研究的兴趣依然很高:“在语言学或诗学、美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辅佐下,它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础。”以上主要为百年以来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而在国内,就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中国读者在它问世70年后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全貌,更不用说对于作家的专门研究了。我国对于普鲁斯特的关注较早而系统研究较晚,与其他许多伟大的外国作家一样,关注普鲁斯特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一段时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具体译介、研究情况如下:中国文学界接触到普鲁斯特,几乎是在他逝世十年后。大公报“文艺副刊”于288 期(1933年7 月10 日)第三版和289 期(1933年7 月17 日)第三版刊登的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逝世十年纪念普鲁斯特评传,应该是国内第一篇较为系统地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作者为曾觉之。曾觉之的文章,长达两万余言,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普鲁斯特之生活”、“普鲁斯特之著作”和“结论”。这篇文章对普鲁斯特的生活与创作和普鲁斯特的作品的价值发表了重要的观点。今天看来,曾觉之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他却抓住了普鲁斯特的某些本质特征。他对普鲁斯特其人其事的评析,应该说是第一次向中国学界和中国读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法国文学的这位巨匠。就在曾觉之的这篇文章发表七个月后,还是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开头几段的译文,以睡眠与记忆为题。著名文学家卞之琳在当时担纲翻译了首章中的第一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介。虽然中国读者当时所能阅读到的只是对于巨著的惊鸿一瞥,但是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无疑会是长远的。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在中国搁浅了半个世纪。直到80 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思想的禁区不断被打开,中国学者才开始注意到了普鲁斯特在西方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位置。1982 年,在外国文学报道上陆续出现了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86年外国文学欣赏第3期上,刊出了刘自强翻译的追忆流水年华(节译)(后又在1986年的第4 期与1987 年的第2 期继续刊出,总共约两万字)。同年的外国文艺第4 期上,发表了郑克鲁翻译的普鲁斯特早期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薇奥朗特,或名迷恋社交生活(Violantede la Modernit),另一篇叫一个少女的自由(La confessiondune jeune fille),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与随笔集欢乐和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1988 年,世界文学在当年的第2 期上刊登了徐知免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孔布莱的第一章。80 年代中期,一方面,法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出版新版追忆似水年华,如伽利玛出版社于1987 年推出了由让伊夫塔迪埃(Jean YvesTadi)主持的七星文库版,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则在同年出版了著名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 米伊(Jean Milly)的校勘版。另一方面,在国内,译林出版社也开始积极物色译者,准备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1989 年6 月,由李恒基、徐继曾翻译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之后,译林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七卷本的全套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有安德烈莫罗亚的序(施康强译)和罗大冈的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代序) 。还有徐继曾编译的普鲁斯特年谱。七卷的书名与译者分别为: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李恒基 徐继曾译) 第二卷在少女的身旁( 桂裕芳 袁树仁译 1990.6)、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潘丽珍 许渊冲译 1990.6)、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 许钧杨松河译 1990.11)、第五卷女囚( 周克希 张小鲁 张寅德译1991.10 ) 、第六卷女逃亡者(刘方 等译 1991.7)和第七卷重现的时光(徐和谨 周国强译 1991.10)。追忆似水年华全套出版不久后,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王道乾翻译的驳圣伯夫(1992.4)。1992 年6 月,由柳鸣九先生组织,沈志明选译的寻找失去的时间“精华本”分上下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 世纪末,上海的周克希与徐和谨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各自“寂寞”的精神之旅依据不同的版本,重新翻译普鲁斯特的不朽之作。经过数年耕耘,乃有了周克希翻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和徐和谨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 译林出版社 2005 年4 月)。另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普鲁斯特(克洛德莫里亚克著)一书对于作家的方方面面做了翔实的研究,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普鲁斯特甚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与外国理论研究相对的,中国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注重感性而缺乏理性的建构。而理论上的缺失使得中国近百年来对于作家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思维的浅层,无法触及藏匿在理论大厦深处的真理的灵魂。二、追忆似水年华文本研究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国外与我国在研究方式、研究方向、研究层次上均有显著区别。国外的作品研究与作家研究往往交错进行,除了上文提到的作家研究中涉及的文本研究方向如心理学研究、文笔研究、形式与意义研究以外,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符号学研究德勒兹(Gilles Deleuze) 的普鲁斯特与符号一书对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了符号学(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多义性的“符号系统”)读解。他指出,“普鲁斯特的作品并非建立在展示记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习读解符号基础上。”与清晰的理念不同,符号幽暗隐晦,心智在与符号相遇时遭受的撞击迫使思想开始运作,对符号的含义进行解释、破译,由此开始学习过程。小说中的几个不同世界(社交、爱情、感性、艺术)的区分,取决于其发送的不同种类(等级)的符号。学习读解符号以时间为线索;这一过程, 恰恰是寻找真理的过程。德勒兹将寻求真理与读解符号相联系,以追忆似水年华为依据向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古典哲学发出挑战:普鲁斯特既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又与其构成根本性区别;区别的关键在于理智的作用。德勒兹的“学习读解符号”开创了普鲁斯特批评的一条新路。沿同一思路,罗兰巴特和热奈特分别对追忆似水年华的“克拉底鲁命名观” ( cratylisme) 进行了研究。(二)意义揭示性研究从事主题批评或精神分析学批评的里夏尔( Jean Pierre Richard) 和杜布罗夫斯基( Serge Doubrovsky) 热衷于揭示作家、作品的秘密。他们的批评显示为一种从主题或者关键场景出发的编织,前者希望编织一张“辽阔的意义网”,后者则试图建立一张“差异之网”。杜布罗夫斯基在其玛德莱娜的位置(La place de la madeleine, Mercure de France, 1974) 一书中,借助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的某些原理,以挑衅与幽默结合的语气分析追忆似水年华,尤其致力于揭示他所认为的小说家在作品中向自己掩盖的东西。里夏尔在其普鲁斯特与感性世界( Proust et le monde sensible, Seuil, 1974) 的“前言”中表示,他的阅读意在“勾画一场人生在世的意味深长的方向;重绘一次人生之旅的个人坐标”。此类研究很大程度上将自身的审视立场化入文学批评之中,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诟病。(三)后现代主义研究格雷(Margaret Gray) 以其后现代普鲁斯特一书,试图挽救由于被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视为“典型的现代主义文本”而再次面临“过时”危险的追忆似水年华。她继续发展普鲁斯特的阅读思想(读者阅读时是他本人的读者) 和热奈特在圆桌会议上的倡议作为20 世纪批评家阅读追忆似水年华;对格雷而言,这种倡议则是作为后现代批评家重返追忆似水年华,这意味着“观察角度的改变,不是将后现代性定位在文本中,而是定位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格雷在阐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向读者展现了小说家的后现代侧面:他对波德莱尔的批评显示为“暴力和欲望”的活动;他展现了后现代的自我和叙述声音;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显示了马塞尔“瓦解叙述所有权的女性写作”;作品提供了后现代的开放性结尾,显示为犹疑、耽搁、延迟等。最终,指导批评家对追忆似水年华的文本进行“重写”和“制造”的,是“后现代的关键规则”多元化:“作为极权主义的解毒剂,它避免任何主导叙述。与海外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研究流派众多、成果纷呈的现状不同,中国对于文本的研究由于译介时间较晚,相对而言还不很成熟。笔者所能够寻找到的材料当中,只有极少的博士论文以专著的形式从哲学着手研究了追忆似水年华,其余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论文散见与各地期刊中。国内对于该文本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向:(一) 美学研究郑克鲁先生在普鲁斯特美学研究当中着重阐释了追忆似水年华当中作者显现出来的所谓“心理真实”的源泉。他在摘要当中做出这样的简介:普鲁斯特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批评,他的真实论含有唯心和唯物成分,他的现实指的是内心世界,他追求“ 心理真实” 回忆、意识的细微活动、思想的深层活动、通感、梦幻等,只从侧面去表现生活事件。普鲁斯特认为作家从题材中撷取出什么东西是至为重要的,题材本身不能决定美与丑。由此,他赞赏描写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作家,而从现实主义大师那里汲取新的表现手法,变为他的美学观点的一部分。作者从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对于普鲁斯特的直接影响、普鲁斯特关于作品题材的独特思考以及对于普氏其它文学批评的参照共同求证普鲁斯特作品中甚至人生当中所固守的美学。李方先生根据斯蒂芬欧文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批评,提出了追忆似水年华“片段美学”的审美特点。他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像和形象显现时间,以时间融于空间及无意记忆的画面感、共时性和精细叙述精心构筑了一个记忆的神话,并体现出了“断片美学”的特征。所谓断片的美学是总体上不完整的、残缺的美学特征。(二) 心理时间研究“时间”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关键词之一,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陈穗湘教授结合多种法语研究原文提出“心理时间”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她首先分析普鲁斯特的心理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与理论基础,然后阐述心理时间是人的不自主回忆与感官的独特感觉偶合的产物,进而凸显心理时间在主宰小说的时空,以及在筑起“回忆的巨厦”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吕方源先生也以柏格森“心理时间说”为基点,追溯其对于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用:柏格森创立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批判了传统的时间观,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作为生命本质意义的时间观“ 心理时间”来构筑他自己独立的时间“ 绵延”。“ 心理时间”这个概念为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并为其复杂的内心状态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从而反映了西方文学“ 内转”的倾向,并对许多杰出的意识流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确,普鲁斯特的时间意识是非常独特的,他善于从心理出发,无限细微地感受瞬间的变化。这一研究对于笔者将要展开的“生命意识”研究有较大的参照意义。(三) 叙述艺术研究与马丁朔菲耶对于叙述视角的研究不同,聂时佳在论及追忆似水年华的形式创新时指出追忆似水年华在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的创新又是不彻底的,具有两面性。形式创新及其两面性造就了此书别具一格的美学特点,表现出普奋斯特独特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精神。郑克鲁教授参照了马丁的观点,从另一角度指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四) 现象学研究浙江大学谢雪梅博士从时间艺术的主题对于追忆似水年华做出全新的研究:小说在开始的玛德莱娜点心事件、中间反复出现的凡德伊音乐、最后的主人公顿悟所支撑的叙事结构中,通过原初肉身的知觉与经验,以不自觉的回忆作为表征,引发层层深入的生命联系与体验。小说由此打开通向真正时间之门,在知觉信念中重构一个真实的生命世界,呈现出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的艺术”。一切的事件不是在现实中重构,而是在知觉信念中重构,心理学与哲学的双重隐喻使文本具有无限追溯的可能性。(五) 写作理论研究国外文学上有论文提出冰山写作论,创造性地指出:普鲁斯特式的写作方式体现为一种总体的意图:尽可能多地告诉读者人物言行的隐含动机、内心生活,尽可能多地揭示事件隐藏的真相、隐晦的背景、隐蔽的意义。这种“尽可能多地告诉读者”的写作方式与海明威式的“尽可能少地告诉读者”的写作方式正好形成对比。如果说海明威式的写作只是暗示海面下八分之七的冰山,那么普鲁斯特式的写作则旨在让海面下的冰山尽可能地浮出海面。基于这一写作意图, 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者在叙述的同时,还承担了一个分析者的功能,引导读者不断将表象转化为真相,将隐义转化为显义,将瞬间的感性经验转化为透彻的领悟。近来也有学者结合中西学说,研究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特色后指出: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的创新之作,它的结构和传统小说不同,只有回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人物塑造上,普鲁斯特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人物的不同映象来刻画人物复杂和丰富多彩的性格,由读者自己通过自始至终的各种印象来形成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这使得追忆似水年华中人物的心理、性格都具有开放性。从结构与人物的描写可以分析出追忆似水年华“道法自然”的写作特征。三、 生命哲学研究结合论题所需,笔者在此需简要摘略生命哲学研究成果,以及各位推崇生命哲学的伟大哲学家对于生存、死亡的深度思考。首先,简要概述生命哲学及其研究线索: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它是在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以及法国居约的生命道德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表示他的哲学,主张精神生活哲学的奥伊肯也是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价值论(或文化哲学、精神科学),也对生命哲学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推动。20世纪初,德国杜里舒的生机主义,法国柏格森的创化论,则试图从生命的进化或生物学的立场,为生命哲学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 生命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的黑格尔主义(见德国古典哲学)和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一种反抗。生命哲学家不满意黑格尔所主张的严酷的理性,不满意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因果决定论,认为这些思想是对个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他们要从“生命”出发去讲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所谓“实践”或“活动”充实理性的作用。他们声明自己并不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只说这些经验或知识不完全,必须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但他们夸大生命现象的意义,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 生命哲学对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的胡塞尔和主张“信仰意志”的美国哲学家詹姆斯等人均有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存在主义者如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等人都继承和发展了生命哲学的观点,他们抛弃了“意志”而改用“存在”表示生命的概念。其次,对于生命哲学代表人物综述如下:(一)叔本华叔本华是西方现代思想史上较早而系统地进行死亡反思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关于自杀的理论,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独创性,又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逻辑支点是宇宙只不过是意志和表象而已,自然界仅是现象的,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充满痛苦与失望。他的生存哲学笼罩着悲观的阴影,死亡如同鬼魅之影随行左右。(二)尼采尼采的思想也时时笼罩死亡的阴影,“死亡随时会向我袭来,因此我要加倍小心。”强烈的死亡意识,使他自觉地把死亡作为生存的重要参照甚至是生命的本质。他虽未用哲学语言来描绘他的死亡观,但是这种强烈的心理体验,使我们得以直视他的心灵。(三)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也把死亡拔到了至高点。他认为,生存通过为“实存”的斗争在“实存”中丧失了,只有死亡才是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他通过引入“实存”的概念,从而是生与死的对立在理论上得到消解。使死亡由原来的消极范畴进入了积极范畴。(四)萨特萨特对于死亡的看法与自由紧密相连。他认为,自由是先于人的本质而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