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史(上)复习笔记一、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以整理、传承经典为己任,影响后世极为深远。其思想史料主要见于论语。原儒:孔子和儒家原儒:章太炎、熊十力等。孔子的创造性贡献:“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巫史”的特点是“赞而不达于数”(巫)、“数而不达于德”(史),我(儒)则是“求其德而已,”“我后其卜祝矣,观其德义耳。”儒家的特征:“以六艺为法”(史记论六家要旨);“游文于六经之中,留心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1、正名(正名主义)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子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正名: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即以名正实。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仁学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相当于全德。(“义”,事之“宜”,应该尽的义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上)仁者爱人。(同上)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伦理学金规则”忠恕之道己所勿欲,勿施于人。(颜渊) 我不愿别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一个人如何实现仁呢?从积极的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推想别人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忠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忠恕违(去)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载子贡语) 仁的特质为仁由己。(颜渊)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鼓励求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3、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和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和固执成见,不要自以为是和以我为中心。无可无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德政:政治的道德化或者道德主义的政治观念,“保守的回应”?(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礼记缁衣)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道民,而以刑禁之。(孔子家语刑政引孔子曰)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礼察)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5、天道天命观念的新进展“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以周易经、传为中心易传的作者问题:“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赞易”,孔门后学(例如七十子)天道(续1)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以水火木金土尽称也,故律之以刚柔;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情者也,故谓之易。又有君道也,五官六府不足以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 (帛书要)天道(续2)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系辞上)天道(续3)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天命/知命】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二、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子列传)思路:(1)政治(对理想国的描述,庄子认为是绪余)、(2)人性(反)伦理学)仁义(社会化)伤害人性,对文明、文化发展的反思和忧虑。在这个基础上,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去社会化。1、“道德之意”“道家”一词老子,亦称道德经,包括德、道两篇。“哲学诗”。自然与无为自然:本来或天然的状态,无欲、无心、无为无为:不妄为,听凭自然的指引而行为的准则,最后万物将自化。无为政治哲学:无须执着于“有为”,应该根据无为原则,根据时势和人性的特点,灵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道论(1-1)道(无)与物(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Cosmos )生于无(Chaos)。(第40章) 有无相生。(第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道论(1-2)道之(为,帛书甲乙本皆没有为字)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14章) 道论(2-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道隐无名。(第41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14章)道与logos 无名:不能诉诸语言概念予以把握,不能通过感觉和理性方式进行认识。名:语言概念(以及诉诸语言概念的理性),还指名物制度。道论(2-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第16章)涤除玄鉴(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10章) 知常曰明:常,事物恒常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这种静止的恒常规律,才可以称为“明”。道论(3-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77章)德论(1-1)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10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51章)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玄德:玄,幽隐深远。玄德,与常识观念不同甚至相反,与西周以来的“明德”相对应。在政治哲学上提倡无为思想,在伦理学上提倡人性,反对仁义思想。德论(1-2)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28章) 常德:常,事物恒常的规律。常德,指的是事物变动不居的本性。德论(1-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4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15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第57章)德论(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 不争(第66、68、81章)、处下、柔弱(第78章)、(第76章)守雌,以及“受国之垢”(第78章),“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 2、“道德之绪余”(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37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是“无为”的后果。无名之朴:朴,树木天然的状态。绪余(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57章)绪余(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可是即使如此,也还是没有绝对的保证。不论自然界、社会界、事物的变化中总是有些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尽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这才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道和无/无名的关系?老子的根本创建在于他对“无”的发现,并用无诠释了道。首先,道是无形的。通过把有和无对应于道和物,老子区分了道和物:万物皆流,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的过程之中,相反,道却恒常不变,不生不灭。其次,道是无名的,道超绝名言,不能诉诸语言概念予以把握,不能通过感觉和理性方式进行认识。最后,道是无为的,无为是不妄为,听凭自然的指引而行动。三、墨子和墨家“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荀列传) 墨子和墨家的思想史料保存于墨子。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韩非子显学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以自苦为极 。非禹之道,不足以为墨。(庄子天下篇)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淮南子主术训)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一、义与利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 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智也。故言必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义与利的关系言必三表: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真伪是非的三个标准。(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2)有原之者,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二、兼爱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 天下之害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 兼爱(2)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兼爱(3)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兼爱下)兼爱: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墨子认为仁义就是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认为发动侵略的国家都是人口不足而土地有余,“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这些国家是得了“窃疾”的战争狂。三、“十大主张”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而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 尚贤:完全根据贤不贤选举统治人才,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尚同:各级统治者逐级上同于天子,而天子要上同于天,只有天的意志是最高的意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和最后的标准。非命:反对命定论。认为人民的贫富、国家的治乱,根据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经验,都决定于力而不决定于命。四、后期墨家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得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小取) 四、孟子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孔子后学“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取舍相反不同”。思孟学派:中庸和五行篇孟子的思想产生后未受重视,但对儒家展开的方向起到很大的作用。形之于外是仁政,形之于内是人性。一、孟子的思想背景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 杨子取为我,拨一毛而利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离人性很远】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二、仁政仁政:是在改造和发展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的是当时的“严刑峻法”,提倡“分田制禄”、“制民之产”、“以德服人”。本质上是抽象的人性在现实中的展开。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梁惠王上)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方田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孟子滕文公上) 仁政(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滕文公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这是儒家的现实基础、生命根源、经过秦汉之后还能翻身的根本原因,其实论思想巧妙,儒家比不上佛老,但是其贵在有历史文化意识。仁政(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礼记礼运) 三、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 性善(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人性四端: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这四种心分别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强调道德品质不是由外界强加给我的,而是人生来本身就固有的。性善(3)口之于味,有同耆焉;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性善(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义之于父母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天命之谓性 。(礼记中庸)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性自命出)如何修养?中国伦理学和西方伦理学的不同之处反求诸己、求其放心:人如果有了违背善的思想和行为,那就应该检查自己主观上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那些心找回来,就能够恢复人善的本性。四、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良知、良能: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先天具有的知识、才能。因此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只要把他放弃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可以了。正命: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天赋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任务就是认识天的意志,即天命,人的一切主观努力,都是为了如何不违背天命,而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结果。良知(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公孙丑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要主观上做到“诚”,即“明乎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具备于我心中了。也就是具备了一切做人的知识和才能。【儒家和墨家的比较】:对话关系儒家墨家政治思想(1) 提倡仁,实行仁的方法是忠恕之道,只注重动机,不注重效果;(2) 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3) 以继承制礼作乐的周公自任,维护周代世袭宗法登记制度的礼乐;(4) 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人伦,而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1)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2)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3)“背周道而用夏政”,主张强本节用,反对周代世袭宗法登记制度的礼乐;(4)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认识论(1) 肯定圣人可以“生而知之”,即肯定先天知识的存在;(2) 命定论,认为智、愚、富、贱生来如此,由命决定(1)肯定一切知识来自于“耳目之实”的闻见,认为后天环境对人的贤良圣智起着决定的作用;(2)非命,在经验中不能看见或听到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宗教学敬鬼神而远之肯定鬼神的存在,而且是多神论补充阅读: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现在正是个适当的时候来指出,不论墨家、儒家,在对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态度上,都好像是矛盾的。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样也好像是矛盾的。墨家在谈到儒家的时候,自己也十-分明快地指出过这种矛盾。公孟子是个儒家的人。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孟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儒家、墨家这些好像是矛盾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矛盾。照儒家所说,行祭礼的原因不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当然相信鬼神存在无疑是祭礼的最初原因。行礼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这个学说后来被荀子及其学派详细地发挥了,本书第十三章将要讲到。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同样在墨家的观点中也没有实际的矛盾。因为墨子要证明鬼神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所以他把天下大乱归咎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并且接着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下)所以他的天志、明鬼之说都不过是诱导人们相信:实行兼爱则受赏,不实行兼爱则受罚。在人心之中有这样的一种信仰也许是有用的,因此墨子需要它。节用、节葬也是有用的,因此墨子也需要它。从墨子的极端功利主义观点看来,需要这两种东西是毫不矛盾的,因为两者都是有用的。五、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庄子的一大特点:突破主客两分的对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庄子天下篇)卮言:支离破碎的言说,讲一些很根本的东西时候用,非逻辑性的分析。重言:借重某人之言。寓言:对话体。1 道的世界:道物关系道论与物论;“齐物论”正读。【更强:齐|物论,当然也有齐物|论】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之非物也。(在宥) 形形之不形。(知北游)生生者不生。(大宗师) 1-2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天地) 1-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道通为一:2 道的真理:“知识论”问题,或关于“无知”与“真知”的讨论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虑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2-2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虑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庄子知北游) 道除了用知来把握,还可以通过安、得去体会。2-3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卬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知北游)2-4主客两分(subject-object dichotomy)的“知识论困境”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大宗师)真人:纯粹的人,理想的人。真知:对于宇宙和人生的境况作根源性的探究和把握,这里的知,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如何获得精神的自由,对外在知识的探求是为了安顿人的内在生命。有真人然后有真知:真知是能知主体透过对世界与人生深刻体验之后展现出来的,真人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条件,开放的心灵、开拓的眼界与广大的心量才能培养真知。心斋:斋,内省,使心不被贪欲和智巧所蒙蔽,心斋,也就是对于可塑性的心,作提升的功夫。坐忘:离形和去智是坐忘的两道功夫,离形,是指消解由生理引起的贪欲,去智,是指扬弃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3 “伦理学”:批判与建树(儒家)以诗礼发冢;(外物)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田子方)夫尧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大宗师) 自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庄子骈拇)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昔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庄子在宥) 3-2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马蹄)3-3故至德之世,其视填填,其行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摫。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人而不求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山木) 4 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无(己、待、名、为、功)与真(神、圣)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5 自由实践:“技进乎道”、“物化”诸问题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养生主) 5-2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物化: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六、惠施公孙龙惠子(约前370-310),宋人,曾为魏相,生平与思想史料散见于庄子、战国策、说苑诸书。公孙龙子(约前325-250),平原君门客,思想史料见于公孙龙子六篇。1、所谓“名家”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已。(汉书艺文志) 2、惠施(1):“万物说”【线索:以名理为方法,以物为主题】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蚉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惠施(2):“故”或“有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齐物论)对名理的挑战庄子:无穷倒退,这是物的思考方式,不能用于道惠施(3):“厤物之意” (十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用两个极端的方向来分析物的性质大同异:事物之为事物的普遍的同,通过逻辑进行把握的普遍的规定性小同异:此事物与彼事物之所以区别的普遍的规定性3、公孙龙子(1):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子(2):“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白马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公孙龙子迹府) 白马非马:“白马”这个概念既名色又名形,而“马”这个概念是名形的,所以“白马”不等同于“马”。通过感知觉在脑中统和色和形很困难,提示我们视知觉可能并不可靠。另外,结论与常识相悖,但方法似乎是对的,给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孙龙子(3):“离坚白” “公孙龙子为坚白同异之辩。”(史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 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离坚白:“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公孙龙子(4):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是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而每一共性或概念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4、后期墨家(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得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小取)后期墨家(2)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小取)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在中国哲学中,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在形象之内者,是实。譬如大小方圆,长短黑白,都是一种形象。凡可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的可能的对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说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也可以反过来说,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种经验的对象,或其可能的对象。在惠施宣讲他的-个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时候,他是在讲超乎形象的世界。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这是照至大本来的样子来说它是个什么样子。把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是说至大是什么构成的。这句话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一切即一,所以一切无外。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无外,所以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这是因为,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的对面。如果说,一切能够是经验的对象,那就一定也要说,还有个经验者站在一切的对面。换句话说,一定要说一切无外而同时有外,这是个明显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数字货币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金融行业智能投顾服务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通信行业物联网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全球市场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智能医疗器械发展前景报告
- 2025年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大连市2025辽宁大连工业大学赴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招聘事业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2025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佛山市2025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现场5S管理问题及改善
- 临床试验监查员工作总结
- 《目录学概论》课件
- 《保密意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物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知识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课件 第1章 劳动和劳动形态
- 生鲜店加盟合同模板
- 电影刮痧课件教学课件
- 游戏厅转让合同范本样本
- DB34∕T 4253-2022 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程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