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Lithosphere,土壤圈不仅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且对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容量有着重大贡献。,4-1-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以固相为主的不均质多相体,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共同组成,它们的相对含量因时因地而异。,4-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固体:包括土壤矿物质(原生和次生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约占土壤总量的90-95%。液体:土壤水分以及其中的溶解物构成土壤溶液气体:土壤中有无数空隙充满空气,典型的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细菌、微生物:一般作为土壤有机物而被视为土壤固体物质。,矿物质45:包括矿物岩石碎屑及无机固体有机物5空气2030:存在于土壤的孔隙里水2030:存在于土壤的孔隙里,(一)土壤的分层1、覆盖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2、淋溶层颜色较暗、具有粒状和团粒状结构的层次,通称为“表土”。本层中生物(包括高等植物、微生物和动物)活动最激烈,进行着有机质的转化和积累作用。,3、淀积层淀积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质地粘重,紧实,具有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4、母质层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5、基岩未风化的岩石层。,(二)土壤矿物质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原生矿物质以不同的数量与次生矿物质混合存在,构成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质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未被改变。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主要有四大类原生矿物质:a、硅酸盐类,如长石、云母等,容易风化而释放出K、Na、Ca、Mg、Al等元素可供植物吸收,同时形成新的次生矿物。,b、氧化物类,如石英、赤铁矿等,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养分意义不大。c、硫化物类,如黄铁矿、白铁矿(FeS2),极易风化,为土壤中硫元素的主要来源;d、磷酸盐类,如磷灰石、磷酸铁等,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岩石化学风化:水解:CaCO3(s)H2OCa2+(aq)HCO3-(aq)OH-(aq)酸解:CaCO3(s)H2OCO2(aq)Ca2+(aq)2HCO3-(aq)氧化:2FeS27O22H2O2FeSO42H2SO4*络合:K2(Si6Al2)Al4O20(OH)4(s)6C2O42-(aq)20H+6AlC2O4+(aq)6Si(OH)42K+,2、次生矿物质为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小(一般0.25um),具有胶体性质,既是土壤中粘粒和无机胶体的组成部分,也是固体物质中最有影响的部分。与土壤中很多重要物理性质(如粘结性、膨胀性等)和化学性质(如吸收、保蓄性等)密切相关。通常有三类:a、简单盐类如方解石、白云石等,为原生矿物化学风化的最终产物,构造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b、三氧化物类如叶铁矿、三水铝石等,为硅酸盐类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常见于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土壤中。c、次生硅酸盐类土壤中普遍存在,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又称粘土矿物,由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形成。分为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三类。,(三)土壤的有机成分来源于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尤其是高等绿色植物),包括两大类:1、非特殊性的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的组成部分以及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约占土壤有机质的10-15%。,生物残骸、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料、微生物活动生成的有机物;最重要的是腐殖质(占7090)。,2、土壤腐殖质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现有的任何一类,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主要是动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复杂的转化而成。,a、腐殖质植物经微生物降解转化生成元素成分:C,H,O,N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重大b、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果胶质甲壳质等为微生物的主要养料,改善土壤结构。,c、脂肪、蜡质及树脂可溶于有机溶剂的类脂类化合物、酸、醇型的萜烯聚合含氧衍生物。疏水,可防止土壤结构破坏,对植物有毒。d、有机氮化合物腐殖质中N、氨基酸等,提供微生物养分和土壤氮肥。,e、有机磷化合物磷酸脂、磷脂等植物磷酸盐的来源。f、灰分残留物有机化合物中除C、H、O、N、P外的Ca、Mg、K、Na、Si、S、Fe、Al、Mn、Cl为植物生活要素的来源。,(四)土壤中的水土液相:稀盐水溶液,含Na+,K+,Mg2+,Ca2+,Cl-,NO3-,SO42-,HCO3-,亦含有机物。大孔隙中的水较容易被植物吸收,较容易流失。小孔隙中的和粘土层中的水可长久保留。有机质多的土含水多,但较不易被吸收。,地下水:量、质和迁移性取决于岩层的构造,决定污染物在地下的迁移。如果地下水中含Fe(II)和Mn(II),则与土中O2作用形成Fe(OH)3和MnO2xH2O沉淀。水循环中进入土壤的部分,是养料传送和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媒介。,吸着水:土壤颗粒表面由于很强的粘附力而吸附着的数层水分子。几乎不移动,最内层的水分子呈结晶状态,结构与冰相似,无法被植物利用。内聚水:超过土壤颗粒强引力范围以外、靠水分子间的氢键(内聚力)而保持在外层的膜状水。较易移动,构成植物生长的主要水源。,(五)土壤中的空气土壤孔隙中各种气体的混合物与大气的组成不同,有机物降解生成CO2。大气土O221(V/V)15CO20.02-0.030.15-0.65土中还有少量CH4,H2S,H2等还原性气体。1、组成成分a、与大气基本相似:以O2、N2、CO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b、土壤空气中还含有某些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特殊成分,如H2S、NH3、H2、CH4、CO、NO2等。,2、与大气的不同之处a、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存在于被土壤固体隔开的孔隙中,这使得土壤空气的组成在土壤的各处各不相同。b、土壤空气一般比大气有较高的含水量。c、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一般远比大气中的高,O2的含量低于大气,N2的含量基本相同。,4-1-3土壤吸附性,(一)土壤胶体的性质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与土壤溶液中离子的种类、浓度,电解质浓度,pH值等有关。,(二)土壤胶体的交换吸附,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做等价交换。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功能越强。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离子半径越大,交换能力越强。,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带正电的胶体所吸附的阴离子与溶液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H2BO3-、HCO3-、PO43-、SiO32-、Cl-、NO3-、SO42-、AsO43-、,4-1-4土壤的酸碱性a、土壤的酸度(1)活性酸度(小)游离H+引起,pH表示,pH计测定土壤的酸碱度分为五级弱酸性:5.56.5中性:6.57.0弱碱性:7.07.5一般土壤pH:4.08.5长江以南,酸性,Si、Al、Fe含量95%,长江以北,碱性,CaCO3、K2CO3含量高,(2)潜在酸度(大)吸附的H+和Al3+水解引起,只在一定条件下显酸性。容量滴定法测定(只能测到潜在酸的大部分。测定值是潜在酸和活性酸的总和。)潜在酸:交换酸NaCl浸取出的H+水解酸NaAc浸取出的H+影响土壤性质、养分供给、生物活动潜在酸为活性酸的“库”,有机质多的土,潜在酸度大?,b、土壤的酸化(1)物理化学反应矿物风化过程产生的无机酸或大量CO2弱碱盐的水解,无机肥料残留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酸雨影响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被交换,(2)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异养性细菌在好氧条件下产生CO2,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多种有机酸及少数无机酸。自养性细菌和硝化细菌能将NH3转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硫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硫化物转化为硫酸。,c、土壤的碱度也用pH表示含Na2CO3、NaHCO3土壤pH8.5OH-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盐强碱性土对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有害,可使微量元素沉积,恶化土壤物化性能。,d、土壤碱化交换或水解产生弱酸强碱盐的水解,尿素肥料的使用,吸附的OH-和Na+被交换水解。土壤中有机物的N被微生物分解为NH3。,e、土壤酸碱性对某些元素有效性的影响肥料标志:N-P(P2O5)-K(K2O)N:NH3在各pH值均有效有机NpH68时最有效pH8硝化菌活动下降。P:主要以Ca(H2PO4)2存在pH下降生成FePO4AlPO4pH上升生成Ca3(PO4)2,S:无机硫在各pH中均有效有机硫在pH高时有效性高其它:Mg2+、Ca2+在酸性中流失,在pH78间最有效。Fe2+/Fe3+、Mn2+、Cu2+、Zn2+在微酸性时最有效。f、土壤的缓冲能力腐植土粘土砂土,4-1-5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原态元素氧化态CH4CCO2NH3、N2、NONNO2-、NO3-H2SSSO42-PH3PPO43-Fe2+FeFe3+,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土壤空气中的游离O2、少量的NO3-、和高价的金属离子,如Fe(III)、Mn(IV)、V(V)等。土壤中主要的还原剂:土壤有机质、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以及低价金属离子。,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可用Eh衡量土壤中氧化、还原物质组成复杂,因此以实际测量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来衡量土壤的氧化还原性。Eh300mV,氧体系起主要作用,土壤处于氧化状态;Eh300mV时,氧体系起重要作用)O2来自大气、降水中的DO及光合作用产生的O2,游离O2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氧化剂。O24H+4e-2H2OEh=Eh-0.059pHb、铁体系主要为Fe3+,富含有机物或还原环境下为Fe2+。,c、锰体系比铁易被还原MnO24H+2e-=Mn2+2H2Od、硫体系有机态硫-般不参予Redox反应SO42-/SO32-/H2Se、氢体系H2极少,产生条件特殊RCOOHCO2,CH4,H2,f、氮体系NO3-/NO2-g、有机体系(Eh700mV,有机质被氧化,迅速分解,养分贫乏;Eh400-700mV时,氮素以NO3-存在;Eh400mV,反硝化发生;Eh200mV,NO3-消失,出现大量NH4+;Eh-200mV,H2S产生;,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引起土壤酸碱性变化.氧化使土壤酸化,还原使土壤碱化;强烈影响存在于土壤中的变价元素的转化和迁移;制约土壤的养分状况.,4-2-1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根毛细胞的作用积累于植物茎、叶和果实部分。1.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包括被动迁移和主动迁移。,2.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转移因素:(1)重金属化合态迁移与溶度积有关(2)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3)植物种类(4)土壤种类:酸碱度、腐植质,4-2-2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及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酶系统作用。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物。,4-3土壤中农药的污染和降解,农药的分类以灭杀对象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以化学官能团分(有机、无机)有机氯农药降解慢,残毒大有机磷农药降解较快氨基甲酸酯农药降解快,残毒小拟除虫菊酯农药降解快,残毒小,4-3-1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农药在土壤中以蒸汽的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迁移,主要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扩散是由于分子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吸附、土壤密度、温度、气流速度和农药种类等。质体流动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颗粒或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3335-2025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 【正版授权】 ISO/IEC 923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modelling for virtual,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 【正版授权】 ISO/IEC 29110-5-2-1:2025 EN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files for very small entities (VSEs) - Part 5-2-1: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 【正版授权】 ISO 7819:2025 EN Lithium - Vocabulary
- 泰州市交通运输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北衡水市人民政府招待处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使用挖机安全协议书
- 江苏淮安市农业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考研究生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使用物品协议书模板
- 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计生服务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子痫前期预测与预防指南(2025)解读
- 小学生反假币培训
- DB14-T 1319-2021 公路工程标准工程量清单及计量规范
- 新能源行车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食品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洗脸猫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油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档案基础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及范本
-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
- 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工程总承包合同 示 范 文 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