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变迁与教育_第1页
国民性变迁与教育_第2页
国民性变迁与教育_第3页
国民性变迁与教育_第4页
国民性变迁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性变迁与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李虎林,一、国民性与国民性变迁的含义,国民性,也称国民人格,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在特殊的生存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的变迁而变迁的群体人格。,从性质上来说,国民性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需求反映、塑造结果和集中体现。从构成来看,国民性是由个体人格概括汇聚而来的民族群体特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一国国民中间反复出现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态度和相应行为模式的总和。,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演变而演变的。一般而言,国民性变迁是指国民性的构成因素的变化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在特殊意义上,国民性变迁是指伴随社会的现代化而出现的国民人格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即国民性或国民人格的现代化。,国民性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和核心。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而且是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二、国民性变迁的动因与教育,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和人的超越性是推动国民性变迁的主要动力系统。那么,它们是如何推动国民性变迁的,教育在其中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一)社会经济与制度对国民性变迁的推动与教育,物质生产活动的改变及其受其影响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国民人格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必要前提。经济和制度的改变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外,它们对国民性变迁的推动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改变社会化方式或教育方式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如下:经济的转变影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转变影响社会化方式或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影响国民人格。,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教授关于中国人(台湾地区)性格与行为的形成与蜕变的研究提出,农业经济形态与工业经济形态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一组由不同角色关系所形成的社会机构(institution),以及各机构以内的角色关系与以外的运作原则。”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2家族主义与制度主义;3上下排比与平行关系;4一元同质与多元异质;5结构紧固与结构松活。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380.,在农业和工业两种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下,人们为了顺利而有效的生活,必然具有迥然不同的观念、思想及行为。为了自小培养各自所需的心理与行为,这两种社会便会设计与形成使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同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下,社会化方式所强调的是依赖、趋同、自抑、谦让及安分,相应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这些方面得到训练;在工业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下,面对生活的变化,人们开始在教育中强调独立、尚异、自表、竞争及成就,相应的使这些方面的训练得到了加强。,经济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会产生新的国民人格需要,从而推动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则通过对自身的调整改革,直接塑造出新的国民人格,从而在将社会的人格需要转化为现实国民人格的同时,推动国民性的变迁。,弗洛姆也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促使个人具有将来在社会中起作用的功能,即使个人的人格向社会人格靠近,使个人的欲求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我们不能用教育过程来解释社会结构及其成员的人格,可又不得不用特定社会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需要来解释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是极端重要的,虽然教育方式并不是某种特定的社会性格的终极原因,“但是,它们都是促使性格形成的一种机制。”弗洛姆的这段话使我们更加明确,教育是经济和制度推动国民性转变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制度变迁与国民性变迁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变量。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19.,进一步来说,由于国民性的变迁与经济、制度的变迁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和国民性的变迁既是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又是经济、制度变迁的前提和动力,因此,我们可以用如图1的循环模式全面表示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教育变迁国民性变迁社会制度变迁经济结构变迁图1经济、社会结构、教育与国民性变迁的互动机制,(二)文化对国民性变迁的推动与教育,国民性不单纯是社会经济和制度的产物,在影响国民性的社会因素中,文化是更为直接的因素,也是相对独立的因素。所谓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文化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卡迪纳(AKarchiner)、波依斯(CDuBois)等人共同系统的提出了著名的“基本人格结构”(Basicpersonalitystructure)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因共同的早期养育和训练而具有共同的基本人格结构。按照卡丁纳等人的理论,“一个民族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由于那个社会的初级制度如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儿童养育等所形成,而基本人格结构又投射形成该民族的二次级制度(如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等等)。”对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基本人格结构是由特定的文化的核心理念决定的。文化的核心理念不止是表现在初级制度当中,还表现在次级制度当中,比如宗教、神话传说等等。所以基本人格结构不能认为是由初级制度决定的,而是该文化的核心理念决定的。”笔者以为,文化,尤其是文化的核心观念及其实践对基本人格结构或国民性确实具有全面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文化直接决定国民性。但是,由于文化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因此,文化并不是决定国民性的最终因素。马前锋、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J.心理科学,2007(6):1517-15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621,文化对国民性变迁的推动作用是通过文化的积累与传播,特别是具有打破传统、破除迷信的思想解放意义上的新学说、新观念的创立与传播来实现的。由于当代社会人类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国民性变迁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是一条主要的途径,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文化成人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的基本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建立在教育的文化成人功能基础之上的。,其次,有目的的育人,有选择的进行文化传播是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教育的目的性使得其能够自觉的将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精神与人格品质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目的与追求,将现代理想人格转化为自身的人格理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动教育朝着有助于现代人格生成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文化选择性使得教育能够按照现代人格培育的需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选取一些文化,同时排除一些文化,从而不仅为学习者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营造出优化的文化环境,而且可以提升学习者的文化反思鉴别意识和能力,影响其进一步的文化学习与人格发展。正是认识到教育在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国民性变迁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被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倡导者普遍看作是破除封建落后意识,改造国民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再次,教育不仅通过传播语言文字、理论、艺术等实在形态的文化影响学习者的人格发展,同时,由于“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活动本身深受文化的影响,因此,教育还可以通过教育活动中具有文化内涵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育方式等心理与行为形态的文化对学习者的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9.。,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方式往往形成学习者不同的人格品质。例如西蒙兹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Pippert的研究表明,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制的。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相反,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得听他的,对儿童的批评指责较多。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19-22.马前锋、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J.心理科学,2007(6):1517-1520,(三)人的超越性对国民性变迁的推动与教育,从人自身而言,人的能动性、自觉性、超越性、创造性亦是国民性变迁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所谓人的超越性,是指“人不仅具有感受、理解、把握已经在场的生活和生活中诸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人性所独具的特征是他还具有对于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的能力,人有可能去认识、感知、体验生活中尚未显现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去发现新的生活真实、生活意义,在他的思想和他的实践目的中会呈现出生活的可能形态。”正是这种对可能生活的追求,促使人们去认识和改造生活和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生活和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自我的存在状态和人格。在这一意义上,国民性变迁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态和人格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超越。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4-11.,然而,正如鲁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超越虽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觉认识、自觉行动中呈现,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得以成为人的现实品性。这是因为人的现实生活既具超越的、非给定性的一面,同样又具有既定的、给定性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人而言,这种既定性和给定性往往表现为巨大的惯性力量,使人的超越性、创造性受到抑制、遭到消解。”因此,人们要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和人格进行超越与革新,就首先需要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引导人发现可能生活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唤醒人对自我存在状态和人格的反思意识,提升人的超越能力正是教育独具的功能,也是社会转型,国民人格变迁时期教育最为可贵的价值。,三、国民性变迁的内在过程与教育,国民性变迁是国民人格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因此,国民性变迁的内在过程首先取决于传统国民性的性质。,关于中国传统国民性的性质,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尽管近代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在对待中国国民性中精粹与劣根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注重揭露劣根性而忽略总结优良面的偏向。”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国民性存在优劣两个方面。如沙莲香教授认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中国文化早熟,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是早熟的。他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规范,有一套处世哲学,委婉,幽默,乐观,达理,重人际和睦,善顺乎自然,同时又好用心机,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乐于世,如此等等。”再比如温元凯教授认为,中国国民性的优长在于勤劳刻苦、沉着坚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重志向和气节;锲而不舍,执著于现世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主要有:守旧意识强,以服从为天职,把个性融化于整体性之中,由此导致创新精神的衰微不振;凡事求稳求妥,不愿冒尖,少进取精神;忌妒心强,不团结;闭塞、排外,不是过分自大,就是过分自卑。陈高原.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J.近代史研究,1992(3):1-22沙莲香.中国民族性2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代序文化与民族性格.温元凯、倪端.改革与国民性改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16-69.,笔者以为,受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以及封建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国民性确有其弱点。但是,它们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觉悟而被淘汰。同时,中国的国民性亦有其精华。它们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它们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比如传统中国人在义利观方面,既有将义和利相对立,要讲义就不能讲富,富了就是为富不仁的落后观念,但同时也有反对“惟利是图”,强调“见利思义”,要求个人在追逐功利时,必须兼顾道义原则的正确义利观。今天前者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后者却依然为人们所珍视,并在新时期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国民性性质的了解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可以认为,国民性变迁的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传统国民性弱点的淘汰;二是国民性精华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三是国民新人格品质的生成。上述三个方面的实现都必须以教育为其条件。,(一)传统国民性弱点的淘汰与教育,传统国民性弱点的淘汰是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国民性中一些不能适应现代人类生活,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阻碍和破坏作用的所谓弱国民性或“民性”、“积习”中的弱点逐渐走向消亡。,淘汰改造国民性的弱点固然需要知识界对传统国民性弱点的揭示与批判,同时更有赖于教育。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选择机制,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避免其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遏止国民性弱点的延续,而且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认识国民性弱点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危害,将有关国民性弱点的批判、改造问题从知识界引入每一位国民的视野,通过广泛的参与,增进人们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与自觉反思,防止残存的弱国民性可能对人们产生的不良影响。,(二)国民性精华的传承、创造性转化与教育,国民性精华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是指传统国民性中的一些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存在价值,并能适应现代人类生活的因素得到传承、延续,并经过改造、转化被赋予新意。,国民性的变迁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国民性的否定,但并不是对传统国民性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辨证的否定,既包含着对国民性精华的肯定的否定,或谓之“扬弃”。这种对传统国民性精华的肯定与传承不仅不会阻碍国民性的变迁发展,而且可以为国民性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因素,并通过在变迁过程中保留对某些传统国民性因素的认同和延续,在赋予国民性以时代性的同时,保留国民性的民族特色。,在当代社会,对传统国民性精华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首先,教育可以通过在教育目的表述中体现“国民性”,引导人们形成国家意识,并对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民性形成认同。其次,教育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和国民性纳入教育内容,通过人们深入的学习、创造性的转化实现国民性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再次,教育可以通过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传承优良的国民性。容中逵.论教育目的表述的国民性问题战后中、韩、日、新四国教育目的之国民性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6-11,(三)国民新人格品质的生成与教育,国民新人格品质的生成是指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些人格品质随着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如果说对传统国民性精华的传承体现的是国民性的民族性特色的话,那么国民新人格品质的生成则主要体现的是国民性的时代性特征。国民新人格品质的生成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当代教育通过系统传播先进的哲学、艺术、政治、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观念,直接培养现代人的民主法制观念、公民人格、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创新精神和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实践理性等品质。,其次,当代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人格品质。科学教育对国民性变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