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估学衡》赏析.doc_第1页
鲁迅《估学衡》赏析.doc_第2页
鲁迅《估学衡》赏析.doc_第3页
鲁迅《估学衡》赏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估赏析 匕首投枪:鲁迅的论战风格现代汉语脱胎于“五四运动”前后披荆斩棘的先哲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奋争得来的白话文。请不要忘记那些渐行渐远的先辈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题记一 文白之争与学衡杂志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满清灭亡,民国草创,提倡民主与科学成为仁人志士与旧制度和旧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中国文坛上,二十年代初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也与旧势力进行了殊死斗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提倡并践行白话文写作,其中胡适最为骁勇。胡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集尝试集,给中国文坛带来清新的空气,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文白之争”使用文言,还是使用白话,这是一个问题。与此同时,胡适还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革文学的八项主张,即:1. 须言之有物;2. 不摹仿古人;3. 须讲求文法;4. 不作无病之呻吟;5. 务去滥调套语;6.不用典;7. 不讲对仗;8. 不避俗字俗语。这八项主张的前七条主要针对文法,第八条提倡白话力度犹大。这些主张遭到守旧派的梅光迪、胡先骕等学者的批评。他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胡适的改良说进行批判。胡先骕花了二十多天写出评,以中外文学的史实和理论系统批驳了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不当。该文文笔犀利,蔚为大观,但逆于时宜,无处发表。论争无门导致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于1921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这几位学者均为大学教授,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过从甚密,以“学贯中西”相标榜,提倡尊孔读经,被称为“学衡派”。学衡杂志共出版79期,1933年停刊。“文白之争”其实就是文学革命派对复古派的斗争,而文学革命派与“学衡派”的斗争是这次斗争中的非常重要的斗争阶段。双方在语言学方面的斗争尤为激烈,鲁迅的估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章,该文如匕首投枪,招招见血,揭露了“学衡派”的“学贯中西”的假面。二“文白之争”参战主将及其文章复古派阵营:1. 林纾,1919年3月致信蔡元培,欲借蔡之力阻挠新文化运动。林有荆生妖梦等文影射新文学倡导者;2. 梅光迪,1921年1月在学衡上发表评提倡新文化论者,提出可学西方“工商制造”,政治法制未必适合中国;3. 胡先骕,发表评,否定胡适的白话诗和文学改革主张;4.吴宓,发表论新文化运动,把进步思想说成“专取外国吐弃之余屑”。文学革命阵营:1. 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写作,1920年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2. 蔡元培,1919年4月发表答林君琴南函掊击旧学,提倡思想自由;3. 鲁迅,1922年2月发表估,揭露“学衡派”“文贯中西”的假面。三估原文与注释估发表于1922年2月9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晨报副刊是梁启超、汤化龙组织的政治团体研究系的机关报,拥护北洋政府,它的副刊刊登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一度赞成新文化运动。估原文与注释如下:(小号字体为注释) 我在二月四日的晨报副刊上看见式芬先生的杂感1 指式芬的评匡谬, 该文列举了胡先骕评的四个论点并逐一批驳,很诧异天下竟有这样拘迂(2. 拘迂,拘执迂腐,书呆子气)的老先生,竟不知世故(3. 世故,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到这地步,还来同学衡诸公谈学理。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4. “聚宝之门”聚宝门是南京城门之一。“学衡派”主要成员多在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教书,所以文中说“聚在聚宝之门左近”。“聚宝之门”,是鲁迅故意模仿“学衡派”的“乌托之邦”、“无病之呻”等不通的古文笔调,用以讽刺他们的。下文的“英吉之利”、“睹史之陀”(睹史陀,梵语,“知足”的意思),“宁古之塔”(清朝东北边疆重镇),“有病之呻”,也是同样的用意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称星尚且未曾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非。所以,决用不着较准(5. 较准,亦作校准,校对机器、仪器功能,使其符合标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6. 从杂志名称上开刀,是为总评)弁言7. 弁言以及下文所举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作),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作),国学摭谭(马承堃作)渔丈人行(邵祖平作)等,都登在一九二二年一月学衡杂志第一期,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作),全文在一九二二年的学衡杂志断续刊载说,“籀绎之作必趋雅音以崇文”,(8. 籀绎,同籀演,演绎)“籀绎”如此,述作可知。夫文者,即使不能“载道”,(9. 载道出自宋周颐通书 文辞, 荀子亦有文以明道的说法。道,指思想,意即文章是用来说明道理,弘扬思想)却也应该“达意”,而不幸诸公虽然张皇(10. 张皇,夸大显耀)国学,笔下却未免欠亨,不能自了,何以“衡”人。这实在是一个大缺点。看罢,诸公怎么说:弁言云,“杂志迩例(11. 迩例,近例)弁以宣言”,按宣言即布告,而弁者,周人戴在头上的瓜皮小帽一般的帽子,明明是顶上的东西,所以“弁言”就是序,异于“杂志迩例”的宣言,并为一谈,太汗漫(12. 汗漫,漫无边际,漫无标准)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文中说,“或操笔以待。每一新书出版。必为之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顾亭林(13. 顾亭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人之患在好为人序”,见他著的日知录卷十九书不当两序条)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其此之谓乎。故语彼等以学问之标准与良知。犹语商贾以道德。娼妓以贞操也。”(14. 这种比喻言辞污秽,立意亦难服人)原来做一篇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便有这样的大罪案。然而诸公又何以也“突而弁兮”15. “突而弁兮”语见诗经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意思是未经几时而更见之,突然已加弁冠为成人。突弁,指人长大迅速的“言”了起来呢?照前文推论,那便是我的质问,却正是“语商贾以道德。娼妓以贞操也”了。(16. 此战法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法)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中说,“凡理想学说之发生。皆有其历史上之背影。决非悬空虚构。造乌托之邦。作无病之呻者也。”查“英吉之利”的摩耳(17. 摩耳,通译为莫尔,英国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他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作于一五一六年。乌托邦,英语Utopia的音译,意即理想国),并未做pia of Uto,虽曰之乎者也,欲罢不能,但别寻古典,也非难事,又何必当中加楦(18. 楦,木制鞋楦,引申为物体的中空部分填实或撑大)呢。于古未闻“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宁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谓“有病之呻”了。(19. 看完此段,被批驳者庶几无地自容)国学摭谭中说(20. 摭, 拾取),“虽三皇寥廓而无极。五帝搢绅(21. 搢绅,即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先生难言之。”人而能“寥廓”,已属奇闻,而第二句尤为费解,不知是三皇之事,五帝和搢绅先生皆难言之,抑是五帝之事,从后说,然而太史公所谓“搢绅先生难言之”者,乃指“百家言黄帝”而并不指五帝,所以翻开史记,便是赫然的一篇五帝本纪,又何尝“难言之”。(22. 史记相关语句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搢绅难言之。搢,插;绅,大带。插笏于绅,代称官吏)难道太史公在汉朝,竟应该算是下等社会中人么?记白鹿洞谈虎中说,“诸父老能健谈。谈多称虎。当其摹示抉噬之状。闻者鲜不色变。退而记之。亦资诙噱之类也。”姑不论其“能”“健”“谈”“称”,床上安床,“抉噬之状”,终于未记,而“变色”的事,但“资诙噱”,也可谓太远于事情(23. 事情,事物的情理)。倘使但“资诙噱”,则先前的闻而色变者,简直是呆子了。记又云,“伥者。新鬼而膏虎牙者也。”刚做新鬼,便“膏虎牙”,实在可悯。那么,虎不但食人,而且也食鬼了。这是古来未知的新发见(24. 发见,即发现)。(25. 此段批评句法、逻辑)渔丈人行的起首道:“楚王无道杀伍奢。覆巢之下无完家。”这“无完家”虽比“无完卵”新奇,但未免颇有语病。假如“家”就是鸟巢,那便犯了复,而且“之下”二字没有着落,倘说是人家,则掉下来的鸟巢未免太沉重了。除了大鹏金翅鸟(出说岳全传),断没有这样的大巢,能够压破彼等的房子。倘说是因为押韵,不得不然,那我敢说:这是“挂脚韵”26. “挂脚韵”我国旧体诗一般都在句末押韵,叫“韵脚”。如果不顾诗句的意思,仅是为了押韵而用一个同韵字硬凑上去,就被称为“挂脚韵”。押韵至于如此,则翻开诗韵合璧27.诗韵合璧韵书,清代汤文潞编,六卷。是旧时初学作诗者检韵的工具书。“六麻”,旧诗韵“下平声”的第六个韵目。下文的“蛇”、“瓜”、“叉”均属此韵目的“六麻”来,写道“无完蛇”“无完瓜”“无完叉”,都无所不可的。还有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匡庐28. 匡庐,庐山峨眉,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虽说采集时候,也兼游览,但这应该包举在主要的事务里,一列举便不“古”了。例如这记中也说起吃饭睡觉的事,而题目不可作浙江采集植物游食眠记。(29. 作者行文纵横捭阖,闳中肆外,丝丝入扣。此段揭批题目,尽显文字功夫)以上不过随手拾来的事,毛举(30. 毛举,粗略地列举;琐细地列举)起来,更要费笔费墨费时费力,犯不上,中止了。因此诸公的说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31. 笔中带刺,其味辛辣,阅者汗颜。似有过分之处,然而论战非如此不能致敌死命)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在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然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32. 水到渠成,恰也是棺材板说钉了钉,揭批“学衡派”“学贯中西”的假面可说是铁案如山了)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33. 鲁迅可谓新文化运动的猛将,艺高人胆大;赳赳武夫,敢于单兵鏖战,了无怯意。尽管以轻蔑的语气结束此文,也令人觉得作者凛然不可侵犯)四估中体现的鲁迅论战风格鲁迅的论战文章,论事常取类型,极少涉及个人恩怨。如果认为他抨击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文章涉及个人恩怨的话,那些文章也是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的论战文章。鲁迅的论战原则,在他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论述最详:“自然,中国历来的文坛上,常见的是诬陷,造谣,恐吓,辱骂。翻一翻大部的历史,往往遇见这样的文章,直到现在,还有应用,而且更加厉害。”“不过我并非主张对敌人赔笑脸,三鞠躬。我只是说,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而且“喜怒笑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而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的副标题是“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文章是写给该刊主编周扬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32年12月25日,离估一文发表的时间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后的鲁迅文风依然没变,而他此后的论战文章也是莫不如此,最为典型的是1933年12月28日写的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信中涉及人情世态、阶级立场,充分体现了他的论战原则与风格,也是论战文章的绝顶之作。论及当时文坛上的战术,鲁迅先生可谓痛心疾首,他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说:“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骂詈愈多,就愈是无产者作品似的。其实好的工农之中,并不随口骂人的多得很,作者不应该将上海流氓的行为,涂在他们身上的。即使有喜欢骂人的无产者,也只是一种坏脾气,作者应该由文艺加以纠正,万不可再来展开,使将来的无阶级社会中,一言不合,便祖宗三代的闹得不可开交。况且即是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如果一味鼓噪,已是三国志演义式战法,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式的战法了。” 我们回头看看估一文,“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的战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鲁迅先生称这些短小精悍的战斗文章为“小品文”,他在发表于1933年10月1日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有严格的界定:“ 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警句,鞭辟入里,是鲁迅式的宣言与呐喊。它们紧扣时代的脉搏,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特色。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先辈们为争取“生存”这种基本权利而振臂高呼的声音。他们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和匕首投枪式的文章一定不会湮灭,它们将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支柱。五附录:“学衡派”代表人物简介及“文白之争”的结局1. 梅光迪(1890-1945)安徽宣城人,1911年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在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学习新人文主义,1920年归国,任教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任东南大学西文系主任,翌年办学衡杂志。1924年任教哈佛,1926年任浙大外文系主任。教学以“阐扬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