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准确译出特殊句式》教学课件概要.ppt_第1页
《文言文之准确译出特殊句式》教学课件概要.ppt_第2页
《文言文之准确译出特殊句式》教学课件概要.ppt_第3页
《文言文之准确译出特殊句式》教学课件概要.ppt_第4页
《文言文之准确译出特殊句式》教学课件概要.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专练四准确译出特殊句式真题回眸1.(2009江苏)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于明之亡”,介宾短语,翻译时提至“无补”前。2.(2008江苏)(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后句用“见”表示被动,被动句。(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于江南”,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移至“就”前。,答题指导,答题指导,答题指导,3.(2007江苏)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直接判断,翻译时须加“为”或“是”。4.(2006江苏)(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前句是肯定判断句。(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于征发”,被动句;“非”字,否定判断句。,答题指导,答题指导,答题指导,命题特色1.每年都将“特殊句式”作为与关键词并列的主要采分点。这也是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放在翻译中间接考查的一种方法。2.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带有“因文选点”的随机性。但可能在前几年对判断句、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均有考查的基础上向倒装句,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倾斜。固定结构也不可忽视。,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A.此亡秦之续耳。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B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为判断句。,B,答题指导,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项是判断句。,答题指导,D,3.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A项为谓语前置句。,A,答题指导,4.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5.下列句子中,没有介宾短语(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灌夫受辱于居室。B.申之以孝悌之义。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D.虽董之以严刑。,C,C,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A项竖子不足与(之)谋;B项断头置(于)城上;C项(择)其不善者而改之。,D,答题指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10分)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后遇丞相亡礼,左,迁为太子太傅。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选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后望之获罪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选自汉书萧望之传,有删节),(1)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4分)译文:(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3分)译文:(3)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3分)译文:现场答案(1)将军您凭借功德辅佐幼主,因此天下的士子争相愿意亲自为您效劳,来辅助高明的您。,(2)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师傅而被尊敬重用,他向皇上谈论治乱的道理,陈述帝王之事。(3)于是皇上召见石显等人责问他们因为审议不清楚详细,他们都被免去职务谢罪。评分分析第一句译文得4分。“是以”“效”“高明”(活用为名词)均准确译出,且句意通顺。第二句译文得3分。“见”表被动;“陈”,陈述。均准确译出。第三句译文得1分。只译出“谢”字,“以议不详”,倒装句未译出,“免冠”错译。,正确答案(1)将军凭借功德辅佐年幼的皇帝,所以天下的士子争相乐意投效(报效)您,来辅佐您这高明的人。(2)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而受到尊重,议论治乱得失,陈说帝王之事。(3)于是把石显等人叫来,用当初考虑问题不周详来责问他们,他们都脱帽谢罪。(1)“是以”,因此,所以;效,投效,报效(效劳亦可);“高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明之人,指霍光。三个得分点译出可得满分。(2)“见尊重”,被动句;陈,陈述。译出这两个得分点得3分。,答题指导,(3)“以议不详”,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提至“责”前;“谢”,谢罪,句意通顺。增分提示介宾短语后置是古汉语句式的一个特点,它一般放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以”“于”加宾语构成。这是考翻译句式很重要的采分点,如能在翻译时注意这个特点,会多得一分的。参考译文萧望之,东海郡兰陵县人,后迁居杜陵。家里世代务农。到萧望之时,他喜欢读书,京师长安的许多儒生都对他的学问表示赞赏。这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长史丙吉推荐王仲翁和萧望之等人,都被召见。官吏和平民凡是要见他的,都要脱去衣服搜除兵器,,然后由两个侍从官吏挟持进见。萧望之不愿听从摆布,侍从官吏气势汹汹地扭住他。霍光听说后,命侍从官吏放开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对霍光说:“将军凭借功德辅佐年幼的皇帝,所以天下的士子争相乐意投效(报效)您,来辅佐您这高明的人。现在士人来拜见的,都要先赤身搜索,被挟持着见您。恐怕这不是周公相成王的那种一饭三吐哺的礼道。”于是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后来遇见丞相无礼,被贬,做太子太傅。宣帝去世以后,皇太子继位,这就是孝元帝。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受到尊重,议论治乱得失,陈说帝王之事。萧望之推荐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金敞和左右拾遗一起在皇上,身边,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匡正,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会稽人郑朋暗地里巴结萧望之,郑朋品行不正,萧望之就与他断绝了来往。后来萧望之遭遇罪祸,竟然饮毒酒自杀。元帝听到萧望之自杀的消息大为震惊,拍着手说:“当时我就怀疑他不肯坐牢,果然杀了我的好老师!”为望之落泪,哀伤感动左右。于是把石显等人叫来,用当初考虑问题不周详来责问他们,他们都脱帽谢罪。元帝怀念萧望之,每年都按时派遣使者到他的坟墓上祭祀,直到元帝去世才停止。,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1)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2)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3)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4)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1)“称”,被称道,意念被动句。(2)“刑戮是甘”,宾语前置句。(4)“乃”字,判断句;“使”后省略“之”。,答题指导,答案(1)小时候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2)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3)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4)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夫王道者,不可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译文:,(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译文:(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译文:(1)“王”,名词活用为动词。(2)前半句为意念被动句,后半句为介宾短语后置句。(3)“解”、“东”,活用为动词。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就向勾践哀求饶自己的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答题指导,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译文:,(2)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译文:(3)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译文:(1)“妇人而丈夫饰者”,定语后置句。(2)“裂、断”活用为动词。(3)“国人莫之服”,宾语前置句。答案(1)齐灵公喜欢女扮男装的妇女,国都中的妇女都穿着男装。(2)撕裂她们的衣服,剪断她们的衣带,可是女扮男装的还是到处都有,禁止不了。(3)于是下令不准宫内妇女穿男装,不到一个月,国都中的妇女都不再穿男装了。,答题指导,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1)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译文:(2)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译文:(3)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译文:,(1)“有名当世”,(于)当世有名,省略兼前置句;“亦不之知”,亦不知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同僚素无清论者”,定语后置句,“素无清论之同僚”;“称”,称赞。(3)“为所”,被动句;“辟”,征召。答案(1)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时很有名,也不是很理解魏舒。(2)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赞他。(3)陈留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答题指导,参考译文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被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时很有名,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碓,常常感慨地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族宗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如果考试而没有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不参加考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努力学习,百天学习了一门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进入朝廷担任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用包裹包上衣被就出去了。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赞他。山涛去世后,魏舒兼任司徒。魏舒德高望重,俸禄赏赐分散给九族亲友,家里边没有多余的财产。陈留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了,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克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却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都说他命运通达。,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杀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因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前为刺史者多懦弱,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景略欲以气制之。郊迎,传言欲,先见中使,梅录初未喻。景略既见盈珍,乃使谓梅录曰:“知可汗初没,欲申吊礼。”乃登高垅位以待之。梅录俯偻前哭,景略因抚之曰:“可汗弃代,助尔号慕。”虏之骄容威气,索然尽矣,遂以父行呼景略。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于庭,由是有威名。时河东李说有疾,诏以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时方镇节度使少征入换代者,皆死亡乃命焉,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以属。景略居疑帅之地,势已难处。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说置宴会,梅录争上下坐,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前过丰州者也,识景略语,音,疾趋前拜曰:“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又拜,遂命之居次坐。将吏宾客顾景略,悉加严惮。(1)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译文:(2)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译文:(3)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译文:,(1)“富于财货”,于财货富,介宾短语后置句;“其实”“竞”。(2)“扼”“中国”“乃”(判断句标志词)。(3)“非丰州李端公耶”的句式(否定判断句)、“何”“瘠”。答案(1)张光富有财产,狱吏不敢揭发。李景略审问出实情,张光最终伏法。(2)丰州向北控扼回纥,回纥使节到中原来,丰州是其必经之地。(3)这不是丰州李端公吗?好久没有拜会麾下了,怎么这么瘦弱。,答题指导,参考译文李景略,幽州良乡人。李景略因父祖的功荫而得以补授幽州功曹。大历末年,寄居河中,闭门读书。李怀光任朔方节度使,招他到幕府中。五原有个偏将叫张光,挟私杀妻,始终不能结案。张光富有财产,狱吏不敢揭发。李景略审问出实情,张光最终伏法。因此授任他为大理司直,升任监察御史。不久被灵武节度使杜希全征用在幕府中,转任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向北控扼回纥,回纥使节到中原来,丰州是其必经之地。以前做刺史的大多懦弱,虏使到来都以对等的礼节平起平坐。此时回纥又派遣梅录将军随宦官薛盈珍入朝,李,景略想用气势震服他。郊外迎接时,传下话想先见宦使,梅录起初没有明白他的用意。李景略见到薛盈珍以后,就让他对梅录说:“得知可汗刚刚逝去,我想以礼吊祭。”于是登上高土堆来等待他。梅录在他面前伏地而哭,李景略因此抚慰他说:“可汗离开人世,我以此礼助你追慕祭吊之情。”回纥使节的骄容气势,丧失得一干二净,于是用父辈称呼来称李景略。从此回纥使节见到李景略,都在庭下拜见,李景略也因此树立下威名。当时河东李说有病,下诏任命李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当时方镇节度使很少有征入朝中替换的,都是死后才任命,行军司马全都由皇上,挑选,受命之日,人心已有归向。李景略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又逢回纥使臣梅录将军入朝,李说设宴招待他,梅录争座次上下,李说无法阻止,李景略叱责他。梅录,就是过去经过丰州的人,辨出李景略的声音,急忙上前拜见说:“这不是丰州李端公吗?好久没有拜会麾下了,怎么这么瘦弱。”梅录再次拜见,李景略就命他坐在次座。将吏宾客看着李景略,更加敬畏他。,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选自辽史卷七十二,有删改),【注】大諲撰:皇帝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伺”应解释为“窥探”“监视”。,D,答题指导,(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驾将还,倍作歌以献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D.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B项,第一个“因”是连词,“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示目的;D项,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答案B,答题指导,(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A.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B.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D.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B项、C项第一句不能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D项第二句说的是唐明宗对义宗倍的器重。答案A(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答题指导,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义宗倍只是认为应该先祭祀孔子,并没有建议修建孔子庙,故A项错。答案A(5)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译文: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译文: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译文:,答题指导,“因”译为“乘”;“造”译为“到去”,引申为“奔赴”。“吾复何忧”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语序要调整。“见”表示被动,译为“被”;“适”译为“到去”。答案如果乘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有你治理东土,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我把天下让给了皇上,如今反而被猜忌;不如到国外去,来成全我像吴太伯那样让贤的名声。,答题指导,参考译文义宗,名字叫倍,小字图欲,是太祖的长子,母亲是淳钦皇后萧氏。从小聪明好学,外表宽厚内心诚挚。神册元年春天,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太祖询问身边的臣子:“接受天命的皇帝,应当侍天敬神。我将祭祀有大功德的,应当先祭祀谁?”大家都说应是佛祖。太祖说:“佛不属于中国的宗教。”义宗倍说:“孔子是圣人,受万世尊重,应该先祭祀他。”太祖非常高兴,马上修建孔子庙,命皇太子分春秋两季设酒食祭奠。义宗倍曾随从太祖征讨乌古、党项,做先锋都统和燕地经略。太祖西征,留倍镇守京师,于是陈说了夺取渤海国的大计。,天显元年,随从太祖征讨渤海。攻克扶余城以后,皇上想整理户籍,义宗倍劝阻说:“刚刚得到扶余就整治户籍,百姓一定会不安定。如果乘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太祖听从了这一意见。义宗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乘夜包围了忽汗城,大諲撰走投无路,请求投降。不久又背叛,太祖打败了他。将国家名字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