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doc_第1页
论文范文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doc_第2页
论文范文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doc_第3页
论文范文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doc_第4页
论文范文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目录前言11.我国网络舆情的特点21.1网络舆情的全时性和突发性21.2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21.3及时、便利、充分的交互性21.4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22.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作用32.1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32.2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33.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53.1情绪型舆论导致网络暴力频繁出现53.2网络谣言成为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53.3有被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53.4网络情色化倾向与色情64.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性64.1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准确汇集民情民意的需要64.2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需要65.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急需引导75.1网络中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75.2网络谣言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75.3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85.4“人肉搜索”致使网络暴力日益泛滥,甚至有使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暴力的倾向95.5网络舆论的西方渗透无处不在96.规范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106.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106.2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106.3增强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网络平台116.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116.5加强网络评论员建设,培养“意见领袖”126.6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126.7利用网络广泛听取民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2结论14参考文献14- 14 -我国网络舆情监督的现状和引导探析摘 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位置日益突显,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发表言论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开展舆论监督的便捷通道。尤其是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网民大众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各种信息和观点能够自由地在网络空间得到传播,突破了空间限制,也更容易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但是网络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舆论监督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网络舆论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法律缺失、政府管理引导不力、信息失真等问题不断呈现。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该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手段。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需要具有正确的网络舆论态度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关 键 词:网络舆情 意见领袖 情绪型舆论 网络谣言 网络舆论监督On the status of network monitoring and guiding publicAbstract:With advances in Internet media, Internet use in daily lif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more prominent loc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express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provides a convenient channel to carry out public opinion.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process, users can not ignore the public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networks openness, anonymity, making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nd views could free space in the network for dissemination of Tupo a space constraints, is also easier in the Jiao to generate a wide range of strong pressure of public opinion. But public opinion is also a double-edged swor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twork won widespread acclaim,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to bring great harm to society, the legal deficiency, poor government management guidance, information distortion problem has continued to show . Public opinion on the network,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constantly to regulate and correct guidance, and establish a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conducive to the network and means so that the Internet became the 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building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best means. How to conduc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prevent and respond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media network, the network needs to have the right attitude and good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Keyword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Opinion leaders;Emotion-based opinion; Internet rumors;Network Supervision前言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进步,而基于现代公民对信息需求量的加大和参与公众舆论监督的诉求,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来联系着每一个受众和他(她)身外的世界,而网络的平等性又使网络发挥了更为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更具全民性和自由性,因而势必更为强大,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舆论监督正确引导的必要性和有效措施。本文首先从舆论监督有效实施和有效监督舆论论述了舆论监督的现实意义,然后集中从七个方面论述舆论监督的有效措施。1.我国网络舆情的特点所谓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1网络舆情的全时性和突发性网络媒体是全天候的信息传播与实时信息发布,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了受众,即时性增大了公共事件的冲击力。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1.2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个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社区,用共同的兴趣爱好、信息关注点等,将各地的民众汇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多数民众,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1.3及时、便利、充分的交互性网络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把部分话语转交给受众,就是说,受众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来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1.4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网络大众具有很大随机性,很多只是看看热闹,并没有鲜明的自主意识,具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网络传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也降低了自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真或假,使得受众舆论呈现多样性,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受众的舆论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2.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作用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 ”。1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22.1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2.1.1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2.1.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高互联网是一个公共的论坛,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使得能够参与舆论的人数增多,增强了舆论压力,提高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再加上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接收、捕捉到所关注的新闻焦点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人们的观点,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2.1.3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广泛代表性和复杂性我国网民规模居全球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许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结构范围很广,有专家、学者、学生、工人、公务员、以及普通群众。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和发表见解,不仅参与人数巨大,而且范围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最后形成的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反应强烈,影响面很大。然而网民文化程度和素质各不相同,一些人偏听偏信,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因此应该对网络舆论传播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和引导,使其有序发展。2.1.4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丰富而混乱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以网民自发的舆论为主,加上网络监督的范围宽广,又无法受到严格的审核和管理,从对权力的监督到国家重大决策的质疑,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舆论显得自由,使网络舆论内容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网络舆论中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漫骂攻击。2.2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民群体人数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的舆论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场所。网络舆论监督也成为一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更成为广大人名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监督权的平台,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近几年网络监督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天价香烟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一系列网络舆论监督成功案例已经凸显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2.2.1网络舆论有利于真实民意的发布和政府对群众心声的准确把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网络空间,尤其是网络论坛,网民就时事发表看法,展开争论,网络民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民意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并且网络舆情及时、便捷、广泛。使网络舆论监督可以第一时间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疑问,网络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速度传递、反馈、互动。网络舆论监督,特别是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成效非凡。网络充分发挥了其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意潮流。“许霆取款案”案的再审充分说明人民法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民意的尊重。2.2.2网络舆论够为政府有效科学地提供决策依据在信息时代,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舆论监督的出现也体现了网民对国家的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网民参与意识。从广大网民角度来讲,网上发表言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自由度,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发表看法。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来说,整个交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论战,进而达至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这种信息的整合、反馈,决策者可以更为迅速直观的掌握大众民意,进而影响到公共决策。同时,网络拥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2.2.3网络舆论监督能够使网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有选择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2.2.4网络在舆论监督中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迫使政府部门更加重视信息的公开性和执政的透明度网络舆论传播克服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等特点,通过网络,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新闻。这种特点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公开性,在政府行政方面大大提高了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度。“躲猫猫”事件中政府部门主动邀请网友参与查清事实真相即是一例。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地一起死亡事件。24岁男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因“颅骨损伤”不治身亡。当地公安部门通报,他是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撞到墙壁受伤。这一事件传到网络上之后,迅速掀起了网络热议。多数人不相信公安部门给出的解释,并要求查清事实真相。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实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最终调查表明,李荞明是被同舍在押人员殴打致死。网络在舆论监督中的逐渐强势,已经使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2.2.5网络舆论监督是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有效的手段网络舆论热点“华南虎”事件,网民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网民的自始至终的质疑、追问和求真精神促使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从最初关于虎照的真伪之辩,发展到後来关于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意义之争,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中发挥出重要和强大的监督作用,也让众多网民能够对政府,对社会,对日常的生活,自发性的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最牛房管局长”“天价烟局长”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被免职就体现了网路舆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力度,有助于约束不良之风。“杭州飙车案”、“躲猫猫”等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这些都对司法检察机关办理个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有的甚至成为促使相关部门下决心研究解决类似问题的契机和推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充分显示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在揭露腐败现象、影响公共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3.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3.1情绪型舆论导致网络暴力频繁出现网络舆论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较为突出,这容易引发_网络舆论监督中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情绪型舆论”是一种由于发言者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并且由于在网络上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把网络作为不良情绪的“宣泄口”,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这种言论一旦形成市场,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然后网民们往往通过“人肉搜索”进行评论,造成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甚至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当事人的生活,给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3.2网络谣言成为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网络信息的海量,一些无用的、过时的、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海量的信息让人难辨真伪,给谣言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的环境。而网络谣言它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直接损害了我国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公共秩序。3.3有被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一些“民运”分子以及“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在网络上以各种面目出现,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用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直接影响网民思想,使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显得异常复杂。3.4网络情色化倾向与色情受商业利益驱使,我国的一些商业网站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感,甚至明目张胆地做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勾当。比如一些商业网站传播、出售各种形式的色情信息,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4.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性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负面的网络舆论可能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4.1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准确汇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在网络舆论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在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网站的留言板、BBS论坛、成为表达民意,体现观点,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场所。网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种观点后,经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影响,马上会提升出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舆论,就随之显现出来了。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难免会出现造谣、起哄、攻击等宣泄型、情绪型舆论。如果不能对这些偏激的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势必造成“网民的声音一大片,群众的声音听不见”的混乱嘈杂局面,严重扰乱党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视线。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就必须注重以言立网,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4.2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需要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论这样明显。网络舆论在形成以后马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和决策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休戚相关的决策上,网民关注的越多,质疑的声音越大,越容易形成强求有力的舆论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与事件的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正视这种声音,从而可以有效的促使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广大网民的关注,也使得解决问题的各项流程更加透明化。但同时,由于网络上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及隐藏性的特点,难免会出现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政府的某项举措,或者相关部门对某件事的处理方式,引起部分网民的不瞒情绪,从而导致一些无端的谩骂攻击,诋毁等不良的言论出现,混淆视听,削弱了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维护网络舆论的正确声音,使之发挥正确引导民众的积极作用。5.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急需引导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负面的网络舆论可能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舆论虽然具有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5.1网络中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所以很容易出现隐私披露与虚假信息发布等问题。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所以一方面需要相关的网站完善其内部管理与审核制度,认真分析网民所发消息的优劣与虚假,有原则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对一些可能对社会或网民带来极大影响的不确定消息要谨慎发布,防止因错发信息带来的恐慌与骚乱。另一方面广大的网民需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与知识层次,有鉴别性有选择性的发布信息或读取信息。5.2网络谣言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管理,再加上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使网民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于随意,并且存在可能被“有心人”利用,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谣言频频出现。从“杨佳案”到“胡斌案”,很多网络热点事件都伴有谣言。其中除了别有用心者外,大多数网民不是无根据的胡乱猜测就是因从众心理而盲从,不辨真伪也不顾影响。究其心理,一方面是把网络当作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口,习惯性地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另一方面是缺乏法律意识,认为自己在网上的言论“人不知鬼不觉”,压根儿没想到要负责任。网络谣言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编造的信息,或是被无限夸大了的信息。但是因为谣言往往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反常、耸人听闻,和公众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因此能轻而易举地快速极广地扩散。可是谣言具有攻击性、报复性,它总要攻击或伤害特定的对象,个人、企业、单位、部门,甚至政府、政党、国家。利用谣言恶意攻击和诽谤某国家领导人或名人,势必会造成对这个人名誉的受损,造成的影响十分广泛,甚至降低人们的是非观念。利用谣言诽谤企业的质量信誉,可能使企业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甚至蒙受巨额经济损失,面临破产倒闭。诋毁部门、单位的工作态度,对国家有关机构的谣言攻击,严重影响国家、单位形象,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风气。一些国家、某些政治势力与利益团体经常利用网络谣言攻击对手,扰乱民心。政治谣言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攻击对象明确,目的是要攻击、抹黑某些政治人物,以达到政治目的。网络谣言会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存在,只要网络空间允许个人自由的发布自己的意见就不可避免会有谣言现象出现,要完全杜绝网络谣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谣言又是可以防堵的,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的防堵网络谣言的机制,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便会被压缩,危害也会降低,所以要做好谣言防堵工作。5.2.1建立有效的惩处机制有效防堵网络谣言,需要完善举报、立案、取证、审判、惩处的程序与机制,使之对网络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产生震慑作用。5.2.2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及时辟谣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需要增加公共事务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当谣言出现时,要能够迅速进行反应、及时应对、适时向社会公众公布事实真相,网络谣言就会不攻自破。5.2.3及时辟谣,有效的控制谣言的危害在谣言一出现时就进行辟谣,一旦谣言发生了效果,再来辟谣就会增加难度,就象在人们心目中已有的偏见一样。有时辟谣反而会增强人们的回忆,结果愈描愈黑,起到加强谣言的效果。所以必须及时合适的采取辟谣办法进行辟谣,使得这些网络谣言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及时消除了这些网络谣言给社会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5.2.4提高公众的信息认知能力社会要根据不同的群体和地区开展不同的宣传和教育,教育人们有效使用信息,提高公众的信息判别能力。5.2.5重拳出击,依法严厉打击制谣、传谣者不同类型的谣言,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首先是制谣和传谣者主观带有不良的动机,他们或为报复社会、或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就应予以严惩。其次是制谣、传谣者本身虽然不是出于反社会的目的,但是社会谣言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却已经扰乱了社会秩序,理应受到惩罚。对于娱乐性的谣言,这类谣言网络上尤其多。不少人把网络当作非真实的世界,扩大了它的虚拟性,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如“木乃伊怀孕”之类搞笑谣言被广泛传播,拿名人开涮之类谣言此起彼伏,虽然大多编造者和传播者常常以娱乐心态对待。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谣言在传播之初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传播过程中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容易引起民众的不满,一旦出现,要及时澄清。5.3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这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和漫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写文章,多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情绪性发泄特征最为明显。许多的情绪性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的一些负面效应,而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又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因此网络情绪性舆论泛滥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性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5.4“人肉搜索致使网络暴力日益泛滥,甚至有使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暴力的倾向所谓“人肉搜索”,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然而近年来,由于有了大量网友自发参与,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信息梳理越来越快,从而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网友们便有意识地以人肉搜索为工具求解某一热点事件的背后真相。“人肉搜索引擎”能够网络天下之力,穷尽天下之事,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一个人没办法,一群人还是有办法的”,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人肉搜索”本身没错。但是“史上最毒后妈”“铜须门事件”等可以看出,网民在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难免会侵犯事件当事人合法权利: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现实住所进行滋扰。毋庸置疑,因人肉搜索而侵犯名誉权、隐私权、扰乱他人生活等行为必须得到管理规范。5.5网络舆论的西方渗透无处不在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目前世界上还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可以把任何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语言,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那些危害国家的组织,利用网络上大家不明实事的事件,激起大家的情绪,错误引导舆论。利用大家反对腐败的良好意愿,制造社会矛盾,激化百姓情绪。利用网络诱导、发展其组织会员,谩骂、攻击我们的政府。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6.规范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随着我国使用互联网人数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它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它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必须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6.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缺乏比较完整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民众不愿、不敢行使网络舆论监督权。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首先,有关立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使网络舆论纳入社会日常管理的正常轨道,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各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网上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追究。同时,网络行业部门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国家公职人员应以身作则,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文明上网的带头人,对网上不文明言行应该有义务批评和及时制止,切实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在专门法出台之前,可先由各地制定保障舆论监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积极探索完善对舆论监督权利的保障体系,推动舆论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管理方式,正确的看待网络舆论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6.2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舆论监督具有非国家权力性和非法律强制性,因为监督的主体本身并没有被赋于国家权力,因而也就不可能运用任何法律强制手段使政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变或撤销其行为,监督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以及舆论的力度。而且,舆论发挥作用的程度还依赖于公众获知必要社会信息的充分程度,依赖社会赋于主体公开讨论其所关心的问题的开放程度及自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反映的有关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或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监督主体反馈。同时,对那些利用舆论监督恐吓他人或因为监督失当、失实、失误给被监督对象造成严重伤害者,也应当追究其相关责任。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型的监督机制,要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权力型监督机制的及时介入,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得以提高效率。同时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6.3增强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网络平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的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监督通道,积极回应网民的各种问题能够有效的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同时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论坛,及时来接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资讯,提供参考。此外政府、单位相关官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舆论监督通道,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和执政的透明度。才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治理水平。6.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引导,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性质的舆论:一是普通群众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合理诉求;二是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反动言论,以及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我进行的恶意攻击。对于第一种,我们要抓正面宣传,加强疏导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第二种,我们要迅速地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第三种,我们要抓舆论斗争。对敌对势力造谣污蔑,要及时辟谣、予以澄清;对攻击性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对境内外敌对分子在网上散布的煽动闹事的言论,要及时发现,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6.5加强网络评论员建设,培养“意见领袖”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他们对于评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每个论坛都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参与群体,而在这些参与群体中,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这些人就能称之为论坛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