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docx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推进课江阴市陆桥中学 陆莺音 【导读策略和课型选择】小说第三部内容较第一、二、四部相对枯燥,因为地点不断转移,内容稍显散乱。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象征、影射的手法,将现实中要讽刺的人和事加工进小说中,处处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使得讽刺更加辛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难走近,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就难上加难了。因此,这两堂课采用的导读策略是:首先,梳理情节,熟悉内容,其次,以某一处“象征”为例,通过补充相关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多处“象征”、多处“影射”,然后回溯第一、二部,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小说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最后,由书及人,对斯威夫特增进一些了解。基于以上考虑,这两堂课课型定位为:阅读推进过程中的分享课。选择“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为生长点,引导学生透过“象征”“影射”等手法,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并回溯前面两部,感受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走近斯威夫特其人。【教学目标】1.梳理格列佛游记第三部的情节,熟悉内容。2.分析“象征”、“影射”的手法,理解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3.感受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教学难点与重点】1. 分析“象征”、“影射”的手法,理解格列佛游记第三部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2. 感受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由第一、二部说起1、说说第三部与第一、二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参考:都采用了“离家-远游-返乡”的结构,沿袭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模式,使几部分间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2、阅读第三部与读第一、二部有何不同的感受?参考:小人国、大人国历险,情节荒诞离奇,富有童话特色,比如第一部中描述“我”助小人国对敌作战时写到格列佛孤身作战,涉海制敌,单手把敌人的整个舰队拖进了小人国港口,类似这样的情节读来引人入胜;而第三部斯威夫特从一七二四到一七二五写了两年,内容较为松散,铺开的面也较大,以飞岛国游记为主,兼及日本和附近几个地方的游记,读来似乎没有第一、二部吸引人。课堂活动二:梳理情节,熟悉内容 1、谈谈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参考:飞岛国人奇形怪状的外形; 关于“拍手”; 给“我”做的衣服根本无法上身; 岛上的居民终日惶惶不安,担忧天体变化,难逃厄运; 飞岛国平息事端的两种方法; 林达里诺城的一次暴乱; 孟诺迪老爷的产业遭同胞讥笑和蔑视; 拉加多大科学院的种种古怪的研究; 语言学校的两项伟大的计划; 数学学校奇异的教授数学的方法; 针对各党派纷争激烈的现象,医生提出的“锯脑重组”的建议; 侦破反政府的种种阴谋诡计的方法; “我”提了几项建议; 召唤鬼魂; “我”召唤达官贵人们、忠良贤士们谈话; 特拉尔德拉格达布市舔地上尘土的礼仪; “斯特勒尔布勒格”“永生不死的人”的种种恶习遭人厌弃 2、这些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请你给第三部中的多个地点排序。 地点:巴尔尼巴比(首都:拉加多)、魔法岛(格拉布杜德里布岛)、重返马尔多纳达港、勒格奈格王国、阿姆斯特丹、飞岛国(拉普塔)、日本、马尔多纳达港、英国参考:飞岛国(拉普塔)巴尔尼巴比(首都:拉加多)马尔多纳达港魔法岛(格拉布杜德里布岛)重返马尔多纳达港勒格奈格王国日本阿姆斯特丹英国课堂活动三:分析“象征”、“影射”的手法,理解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1、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探寻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1985 年,美国生活杂志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活动,结果格列佛游记名列第十一名。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格列佛游记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对这部小说,王佐良给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做黑色幽默的先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师:儿童读这部小说,常常会被作者笔下的异想天开的情节迷住,他们在贪婪地享受着其横生的妙趣时常常无暇深究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真正的写作动机。作为高学段的读者,我们要尽力独出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 2、出示材料,找出小说中相应内容,明确所指,小结“象征”手法。斯威夫特出生成长在爱尔兰,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爱尔兰被英国殖民、民族被英国奴役践踏的时期。一六五三年,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从此爱尔兰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不仅在政治上压迫爱尔兰,剥夺爱尔兰议会和法院的最后一点自由权利;在经济上也剥削爱尔兰,不但限制爱尔兰的商品出口,还没收爱尔兰三分之二的良田,之后再租给农民种植,迫使其交纳百分之六十六的沉重地租。爱尔兰的气候本身就恶劣,难以种植农作物,再加上连续三年歉收,农民不堪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饥民遍野。斯威夫特对爱尔兰这样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非常担忧,开始用他强有力的语言和号召力投入到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格列佛游记就是在一七二零到一七二五年这段政局动荡的岁月里完成的。读这则材料,能让你联想到第三部中的哪些内容?参考:第三部中所述的飞岛国就是英国殖民者的象征,飞岛国高高在上无需劳作,专门靠奴役他国来维持生存。当遇到附属国不服或叛乱,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对付:第一种是让飞岛悬浮在这座城市及其所属土地的上空,剥夺他们的阳光和雨露,让居民遭受因此带来的饥荒和疾病的袭击。不时岛上还会扔下大石头,把底下的房屋砸得粉碎。如果他们仍然顽固不化,那么飞岛统治者就会拿出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即第二种方法:让飞岛以泰山压顶之势将金刚石岛直接降落到他们的头上,把人、房屋和一切全部毁掉。而在飞岛上,国王、大臣和他们的妻妾们,这些人则不劳而获,脱离土地和人民而高高在上,整天沉思遐想,不务实际生产,靠地面居民来养活他们。飞岛国这一压迫者的形象首先影射英国,其次也可以延伸为所有压迫者和殖民者。他们不付出劳动,只会坐享其成,而如果是这样的无耻权利受到威胁,他们就将用无比血腥的手段惩罚其这些附属国或者殖民地国家。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是如此,而其他一些殖民国家对殖民地亦是如此。因此,斯威夫特在这里的描述就有了很宽泛的讽刺意义。而他也描写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后来有一个城镇林达里诺在组织人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奋起反抗飞岛国的奴役,结果对飞岛造成了某些致命的打击,以致使飞岛决策者不得不有所妥协。这实际上也是对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运动的影射,而斯威夫特在此用林达里诺的故事,目的也是在于揭示:只要殖民地人民团结,坚定信念,准备充分,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透过这则材料的补充,重读这部分内容,我们能意识到这座飞岛,不是神奇的天外来物,而是人间专制的象征,它象征着不仅压迫本国人民的英国统治阶级,还象征着奴役爱尔兰人民的英国殖民者,甚至象征着所有的压迫者和殖民者。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第三部中,斯威夫特多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露所讽刺事物的本质,细细阅读,你会发现小说中的含沙射影随处可见。 3、回溯梳理的情节,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象征”,哪些含沙射影的讽刺?参考:(1) 讽刺了英国社会敛财腐化成风。 第八章末尾,写找见几个古代的英国农民,意在讽刺为了金钱,英国人抛弃了祖先们纯朴、公平、勇敢、爱国等各种美德,沾染上了种种恶行和腐败之风。 师补充:斯威夫特敏锐的目光,使他看到了资本社会里金钱罪恶的本质,看到它如何使人们道德腐化,灵魂堕落的。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敛财腐化成风,斯威夫特却坚守清贫,抵制金钱的腐蚀。他从不利用自己在英国政坛的影响,敛取钱财私利,甚至免费为托利党报审稿,从不收取报酬。有一次,因他写的文章,哈里首相赠送他五十英镑作为奖赏,他非常生气,并严肃澄清他不是雇来收取钱财的政治文人。斯威夫特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其小说也文如其人。(2) 讽刺了当时英国沉湎于幻想、不切实际的科学家 这个岛上的人长相和服装相貌都很怪异。“他们的脑袋都是倒向一侧;一只眼睛内转,另一只眼睛上翻。他们的衣服上都饰有太阳、月亮和星辰等图案,中间夹杂着许多乐器图案,如:笛子、竖琴、喇叭、吉他、提琴、横笛、竖琴、军号、六弦琴、健琴和许多我们欧洲人不知道的东西”。 这里的贵族总是随时陷入沉思,需要雇佣一个“拍手”打他们才能回到现实来,否则无法讲话或聆听别人的谈话。他们崇尚数学,但只停留在幻想层面上,并无实际能力,连通过精细测量后裁剪的衣服也走了样;而他们的房子建得也很糟糕,墙壁倾斜;他们的日常行为也极为笨拙。连他们的妻子都鄙视自己的丈夫,在遣走“拍手”的情况下和情人肆意调情。 这里令人啼笑皆非的笔墨使荒唐不堪、不切实际的伪学者的窘迫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引起人们对学术未来的严重担忧。这个国家在天文方面也很发达,但很多人终日担心天体会发生若干变化,诸如太阳不断靠近地球,地球会被太阳吸掉;太阳表面被臭气罩住,阳光照不到地球上来了等等不切实际的事情,以致惶惶终日,无法安眠也无法享受生命中平常的乐趣。这些人完全成为了极端盲目理性和伪学术的受害者。更加可笑的是受飞岛学术氛围的影响,飞岛国统治的下界很多地方也设有科学院,格列佛详细介绍了下界首府的拉格多科学院。在这里的科学家们脑子里都充满了各式各样怪异的不切实际的科学想法:有的科学家想从黄瓜里提取出阳光用来照明,有人研究把人的粪便还原成为食物,有人试图将冰煅烧成火药,还有人在研究做房子时先造屋顶后打地基的方法。 而斯威夫特描绘出科学家们如此种种的荒谬可笑想法和实践,其实是对当时的理性科学研究走向极端而脱离实际的批判,这种挖苦可谓一针见血,讽刺之极。而所谓的科学想法和实验都是脱离生活的伪科学,他们产生的结果只能是处处饥荒、满眼颓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威夫特对理性科学有着敏锐的前瞻见解,也试图通过小说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对科学发展的担忧。 师补充:斯威夫特生活的十八世纪时期,欧洲正处在“理性时期”。人类的理性被视为权威,理性主义者提倡科学,鼓励大胆思索,敢于质疑,相信人类理智的能力、相信个人判断。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科学则是这种认知的工具与方法。但随着人们对理性和科学认识的深化,人们却发现它们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完美,不少人开始对“理性”进行反思。一些文人开始运用文学形式对理性和科学进行反思与批判,斯威夫特就是其中之一。在格列佛游记中,他的笔锋指向理性科学和学术发展的弊端,对当时的理性极端化,学者们的故弄玄虚以及学术乱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斯威夫特并不完全反对理性和科学,在小说中,他呈现了许多科学理性的成就,对每个游历地的人文、建筑、风俗、政治等等做了详细的描述,运用数字描写也力求准确,对小人国的数学和机械才能表示钦佩,对飞岛的飞行原理也是作了科学性的描述。但科学理性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引诱着人类走向迷茫,甚至使人性和道德沦丧。在这些理性和科学气氛中,斯威夫特在小说中用一种特殊的视角审视科学的发展,从人性的角度质问科学本身。(3)讽刺了荒诞不经的哲学家和颠倒是非的历史评论家。离开飞岛后,格列佛来到魔法岛,岛上总督能召唤亡灵,格列佛因此在和古人的交谈中发现史书上的很多记载颠倒是非,不符合历史事实。(4) 讽刺了专制君主的残忍以及由君主专制制度而产生的对人类尊严的蹂躏和侮辱。如特拉尔德拉格达布市的居民在谒见国王时,必须依照礼仪朝御座匍匐爬行,舔地板上的灰尘。如果地上的毒粉没有擦净,那么无辜的人就要丧命了。(5)揭示了一个关于科学弊端的问题:科学是真理性的,而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却往往将人引向谬误。在飞岛国上,岛上的裁缝为格列佛做了一件衣服,这位高明的裁缝动用了显然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四分仪等测量工具,用了六天时间精心制成了一件衣服,但却根本不能穿,因为裁缝在计算时偶然弄错了一个数字。据考证,这一细节讽刺的正是科学大师牛顿,所指的事实是牛顿的一篇论文在出版时被印刷工人排错了一个符号,结果弄错了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作者对牛顿的调侃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关于科学弊端的问题:科学是真理性的,而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却往往将人引向谬误。(6)用人体的病症影射政体的弊端。第六章:“参议员和枢密顾问们常犯啰嗦、易怒和其他一些坏毛病,脑子里的疾病多,心理的病就更多了;他们患有严重的痉挛,双手的神经痛苦地抽搐,右手的病情更严重;而且还有肝火旺盛、腹胀、头晕和昏迷的症状;还会生含有致命毒脓的瘰疬肿瘤;犯酸性逆气、吐沫、善饥症和消化不良,此外还有许多病症,不再多述。”(7)用“朗敦”影射“伦敦”。“那里的人民大多数是侦探、见证人、告密者、上诉人、检举人、证人、诅咒者及其随从和爪牙” 4、小结:在斯威夫特看来,“有许多东西不能用法律去惩罚,宗教与道德的约束等等都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恶孽以最强烈的字眼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到憎恶。”因此,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讽刺这把锋利的武器,去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现象。在第三部中,斯威夫特十分巧妙且成功地运用“象征”和“影射”的手法,将种种罪恶暴露在世人的眼光下,接受批判和谴责。 其实,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非常丰富,灵活多变,令人应接不暇。我们继续来探讨。第二课时课堂活动四:由第三部推及第一、二部,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1、漫画式的夸张,滑稽嘲弄的讽刺(1)读第一部第二章,关注随处可见的数字,说说你的发现。参考:“国王又指令组成一个六百人的队伍做我的听差,还下令三百个裁缝做一套本国样式的衣服给我,雇六名最伟大的学者教我学习他们的语言”这些夸张的数字,形象地描绘了国王供格列佛一个人吃穿用度的巨大开销,不由让人联想到英国剥削阶级的贪婪奢侈和挥霍无度:为了满足一人或一个阶级的需求而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京城周围九百码以内所有的村庄,每天早晨必须交纳六头牛、四十只羊和其他食品作为我的给养”这里夸张的数字描写了小人国农民交纳食物数目巨大,暗示了英国农民不堪负担沉重赋税的痛苦,也使人联想到了18世纪英国农民的贫苦生活和“济贫税”制度。补充:“济贫税”制是伊丽莎白时期形成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每个教区所有可以自谋生计的人都要交纳“济贫税”,以养活本教区无力生存的人。济贫税的份额不分贫富一律平摊,实际上是用穷人的钱来养活活不了的穷人。而在18世纪,圈地运动在英国正是高潮时期,农村的贫穷现象日益严重,于是济贫制度给农民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数字的夸张运用,极大地强化了讽刺意味,不仅强烈地讽刺了那些占有了国家的大量财产,过着奢侈腐化寄生生活的统治者,还揭示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即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2)当然,书中的夸张不仅表现在数据上,作者还通过人体比例的差异夸张变形,让我们明白变换了一个角度和环境来看人类,巨大的可以变得渺小,高贵的可以变得卑微,实际上在宇宙中,人类只不过是一些渺小卑微的生物,没有必要妄自尊大,傲慢无礼。斯威夫特运用比例的夸张手法讽刺了人类的自负、傲慢、渺小、卑微、无能等缺陷。 2、跳读小说第一、二、三部,小组讨论,探寻发现其他讽刺手法。参考:(1)鲜明的对比,加强批判力度。将小人国、英国和大人国的人民和社会制度摆出来对比,让人很清楚地看到了现实人类的渺小性和劣根性以及英国政治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强烈的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讽刺的力度和深度。(2) 反语的运用,强化讽刺效果细读第三部第五章,随处可见“反语”的运用:“辛勤工作”、“精巧的建筑师”、“声名远播的著名人物”、“万能学者”等等。作者正话反说,对那些整天故弄玄虚、从事虚无缥缈的研究的伪科学家进行极力地颂扬,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讽刺效果。3、 小结: 细读文章,我们又发现了对比、反语等多种手法,这些讽刺手法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斯威夫特的作品成为讽刺的典范。课堂活动五:走近其文其人1、 材料一:十八世纪初的英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社会表面看上去一片歌舞升平,但背后却暗流涌动。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着无产者,政治腐败,权力机构已沦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世风虚伪,人性堕落。而这时很多资产阶级文人只看到资本主义好的一面,如笛福写鲁滨逊漂流记意在颂扬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而斯威夫特的好友,诗人薄柏也认为一切存在皆是合理的,旨在鼓吹社会的进步。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晚期的作品,事实上,当小说出版问世后,便受到不少攻击,萨克雷、麦考利、萨缪尔约翰逊等一批名闻一时的作家都跳出来攻击斯威夫特,说他丑化、仇视人类。 读这则材料,你对斯威夫特有何评价?参考:斯威夫特能以其尖锐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洞察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将这种洞见以强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丝毫不去理会可以预见的浅薄世人的不满和指责。可见斯威夫特敢于担当的勇气非比寻常。2、 材料二“我从伦敦一位来自美洲的见多识广的朋友处获悉,营养充足的健康婴儿,在周岁之际,无论用于烧、烤、煎、煮都是一种味道极佳、营养最高并最有益健康的食物;而且我毫不怀疑,把它用来做炖肉丁或菜炖肉片也同样合适。 所以我敬请公众考虑:在已经算出的十二万儿童中,保存两万作种,其中四分之一为男性,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