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 与时俱进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 实现人权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 实事求是第一章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4.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6. 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7.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9.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0.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1.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 1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 “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7. 事物的性质是由: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8.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20.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1. 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2.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2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量 25.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26. 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 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 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 27.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8.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性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29. 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30.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 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 D.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31.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32.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33.“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原理 35.“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论观点 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36. 把同质的食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D.事物等特殊矛盾 37. 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A.克服和抛弃 B.纯粹的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肯定 38. 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39.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A.不起任何作用 B.其决定作用 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 40. 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现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41.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4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4. 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45.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用思维整体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6.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 4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8. 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9.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50. 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51.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2.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5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54.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5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 “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56.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 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 D.人的实践活动 57. 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58.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59.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60.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61. 哲学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62.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 唯物论B. 唯心论C. 二元论D. 不可知论6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65. 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66.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7.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68.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69.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70. 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72.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73. 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74.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7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C.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76.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77. 相信意念,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78. 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79. 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80.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81. 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82. 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A.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 唯心主义的观点83.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84. “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85.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 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86.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8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8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B.运动的C.实践的D.精神的89.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90. 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91.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A.第二章1. 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 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6. 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9. 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0. 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12.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5. 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指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 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 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 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D.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19.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0.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1.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6.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3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3.真理是:A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34.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35.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 36.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38.“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4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4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 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4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44.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4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46.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4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4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50.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2.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 逻辑证明 B客观事物 C科学理论 D社会实践 5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54.下列对实践概念理解错误的是: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55.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5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7.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58.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59. 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A.最小的效用性 B.最大的效用性 C.最小的普遍性 D.最大的普遍性 60.评价性认识是: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 C.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 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 61.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62.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 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 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 63.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6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A.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 B.从确定的原则出发 C.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D.从将来的可能出发 65.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66. 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态度,就是要坚持: A. 反对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不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决议 D. 只承认直接经验 67.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阶级斗争理论 C. 社会发展理论 D.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68. 哲学上的自由是指:A.自由是对必然的崇拜B.自由是对必然的否定 C.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D.自由就是抛弃偶然性 69.必然王国是指: A.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的国家B.没有自由的社会 C.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D.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70. 自由王国是指: A.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B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C人获得了绝对自由的社会状态 D进入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社会 71.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发现真理 B. 改造世界 C. 创立科学理论 D. 改造客观规律 72.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3.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应是: A.抽象的绝对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 D.永恒不变的统一 74.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众人意见 C.个人意见 D.社会实践 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堤灌维护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水工监测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经济适用房产业前景盈利预测与投资专项可行性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医技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城市更新2025:老旧小区改造中建筑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算机操作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机械热加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农业技术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垃圾清扫与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空气轴承技术培训教程
-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表高中档案文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 上海市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示范文本)
- 机电安装施工界面划分电气
- 典范剧本Coming Clean
-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硫酸生产工艺计算
- 北部非洲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二)
- esicm血流动力学共识 课件
- 医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及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