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PPT课件.ppt_第1页
《茵陈蒿汤》PPT课件.ppt_第2页
《茵陈蒿汤》PPT课件.ppt_第3页
《茵陈蒿汤》PPT课件.ppt_第4页
《茵陈蒿汤》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茵陈蒿汤,主讲:陈建,方药煎服,【方药】茵陈蒿六两梔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方解,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疏利肝胆、退黄栀子苦寒,清热利湿,通三焦而利小便大黄苦寒,除瘀热,通腑利胆退黄,功效主治,【功效】清利湿热退黄【主治】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之证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渴引水浆,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而色深黄,心中懊憹,腹微满。,临证思路,1古代应用:本事方用本方治胃中有热,有湿,有宿谷相搏发黄。济阴纲目治时行瘀热在里,郁蒸不散,通身发黄。温病条辨治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渴欲饮水,腹满舌黄燥,小便不利,发黄。,临证思路,2现代应用:(1)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性黄疸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症及胆道蛔虫症等。(2)对部分因肝细胞大璧坏死之重症毒性肝炎,有用本方,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获得疗效。(3)对胆汁性或门脉性肝硬化合并黄疸,本方加健脾化湿疏肝药有一定疗效,(4)治疗蚕豆病引起之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障碍引起之口腔炎。(6)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或牛皮癣。(7)配合五苏散还可治疗肾炎、肾结石、肾硬变等。,(一)黄疸案医案,曹xx,男,31岁,工人。患者于6夭前突然上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发热38以上,曾在本单位医务室治疗,因服西药即泛泛欲吐,故来院门诊,发现巩膜及皮肤呈黄色,小便颜色似浓茶,脘闷泛呕,头胀不思饮食,大便3日未解,嘱住院治疗。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肋下3横指,舌苔腻带黄。,(一)黄疸案医案,化验检查:黄疽指数75单位,凡登白氏试验直接阳性;尿胆色素阳性,尿胆元阳性。中医诊断:阳黄;西医诊断:传染性肝炎(黄疸型)。治疗经过:以证属热重于湿的阳黄,采用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味。服一剂后,大便得通。如法加减,治疗一星期后,遍身黄染大减,脘闷泛恶亦舒,黄疸指数减为10单位,照原方去大黄,加重淡渗药品。继续服药10天后,身黄目黄退净,肝肿消退为一横指。改进党参、白术、当归、白芍调理痊愈。,(二)湿热阳黄案医案,万某,64,安微人。此人好饮酒,数斤不醉,适至六月湿暑当令,又饮酒过最,致有黄疸重症。壮热不退,面目遍身色如老橘,口渴思饮,大、小便秘,日渐沉重,卧床不起。六脉沉实而数,舌苔黄燥。察其致病之由,参以脉症,知系湿热阳黄重症也。阳黄症宜清解,仿仲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克、生锦纹9克、川朴4.5克,炒黑山栀9克、汉木通4.5克,水煎。此方连进二剂;二便均通,黄亦消退,脉象亦较前柔和。仍照原方减去木通,加茯苓9克、六一散12克包煎,续进二剂。至四日黄疸已退过半,但年高气弱,不宜过于攻伐,因照原方减去大黄,加薏苡仁12克,又接服四剂,未十日而黄症逐渐痊愈矣。,(三)口渴案医案,韩某某,女,45岁,1987年9月7日初诊。自诉口渴,饮热则舒已两年余,口中粘腻不爽,纳差,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而不数。前医用药,不外化湿、养阴之品。脉症合参,乃为湿遏热伏,久困脾阳,津不上承所致,根据伤寒论236条曰:“渴引水者,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汤主之。”故拟茵陈蒿汤加味:,(三)口渴案医案,茵陈15克,焦山栀、生大黄各6克,熟附子4克,茯苓9克。2剂,感口渴减轻,续服5剂,口渴即除。视其舌苔,稍现黄腻,嘱其改用佩兰5克,薄荷2克,生甘草l克,泡水长服,以化尽体内余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语:湿热之口渴特征是: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治疗,此亦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大法中之变法也。方中加附子者,以减方药苦寒之弊;加茯苓者,以增方药化湿之力。,(四)口腔溃烂案医案,孙某,女,51岁,1989年6月初诊。患者口腔广泛性溃烂3个月,灼热疼痛,尤以舌体为甚。屡经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察其舌体紫黯、肿胀,患者尚有头胀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质黯,苔黄厚根部腻,脉滑。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于里。治宜泄热利湿为主。茵陈蒿汤加味:,(四)口腔溃烂案医案,茵陈蒿15克,大黄6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每日3次漱服。3剂后患者舌体肿胀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原方继服1剂痊愈。按语:湿热邪毒,蕴结于里,上蒸于口,见口腔糜烂,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为主,加丹皮、生地、苡仁,以凉血解毒。,(五)风疹(荨麻疹)案医案,林某某,男,30岁,1988年10月21日初诊。全身起疙瘩瘙痒近三天。三天前,全身不明原因起疙瘩,此起彼伏,曾用抗组织胺药治疗未能控制,伴口苦,尿赤,便秘。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压之褪色,密集成片。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利湿通腑,佐以疏风,投茵陈篙汤加味: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12克,荆芥4克,防风4克。连服3剂,风团消失而愈。,(六)痤疮案医案,李某,男,18岁,1989年10月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近二年。二年前颜面开始起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经内服四环素、外搽水硫洗剂而罔效,伴口渴,尿少,便秘。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六)痤疮案医案,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9克。每日内服1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半月后复诊,皮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续服10剂。三诊未见新起的皮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按语:痤疮而见口渴、便秘、溲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留之象,乃湿热蕴阻,熏蒸肌肤所致。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方证相对,并配以外用药辅助治疗,标本兼顾,则取效更捷。,(六)痤疮案医案,李某,男,18岁,1989年10月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近二年。二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