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朽,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专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惜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西学东渐,冲击中国文化思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明清之际的社会特征,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新的生机。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明清儒学活跃的表现,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德唯物思想,李贽离经叛道,1、人生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2、代表作:焚书藏书,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反映了李贽对孔子权威的否定,3、思想主张(民本思想飞跃突破),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三: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材料四: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材料五: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材料六: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材料七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3)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质疑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思想权威,同时揭露道学家的虚伪。(4)反传统: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5)李贽还竭力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武则天;称农民暴动是统治者逼出来的。,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3)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代表人物及作品,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1663年写成明夷待访录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被列为禁书。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否定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之状,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黄宗羲,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材料三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分官以治之。,认为君与臣只是分工不同,无贵贱尊卑之分,二者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即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法治,保证民权;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主要影响,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北京报国寺西侧有其祠堂。,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产生背景明末,宋明理学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便在学术上加以批判,提倡改变学风、研究现实。“经世致用”之学风靡一时。经济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与发展“经世致用之学”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所推崇。萌发:最早于北宋初在苏南一带萌发。产生:明末东林学派正式开“经世致用”之风。兴盛: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风盛(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低潮:康熙后期,“经世致用”之学中的反理学的批判性和启蒙精神逐渐失去,转而偏向实证求真,并且日益脱离现实,远离政治,形成乾嘉考据学派。原因:清朝倡导理学和文化专制。复兴:晚清龚自珍、魏源积极倡导“经世致用”。至19C60S被渐渐兴起的近代西学潮取代。,表现(1)特点:喜欢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于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范例:顾炎武强调用“修己治人之实学”去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一生遍览史籍,辑录其中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的资料,走遍许多州县,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影响“经世致用”是一种反理学思想的一种儒家思想潮流。“经世致用”思潮将学术研究变成了“实学”,使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甚至可与先秦媲美。“经世致用”之学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气者,理之依也”,他还认为,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材料一:“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世界是物质。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唯物主义,材料二:“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思想,思想主张,唯物论:“天下惟器”,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主张“循天下之公”,耕者有其田;,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2)都参加过反清斗争。(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合作探究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有哪些共同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观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3)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认为农工商皆本。(4)个人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合作探究2、三人的思想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2)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近代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1)是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2)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他们将学术研究变成了“实学”,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作出了历史贡献。(4)他们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洪流,具有进步性。,进步思想的“进步”体现在哪里?,进步体现:(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如何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的?,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理学的空谈主义唯心主义。继承:对于民本思想的继承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私有,而应当是耕者有其田,“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2、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