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_第1页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_第2页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_第3页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_第4页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3000阅读鉴赏版 【主题导入】 名家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仰慕。这不仅仅在于名人身上有夺目的光彩,更在于其对人们的浸染与熏陶。他们中有科学家,也有文学大师,等等。我们既看到名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又看到他们追求理想时的努力奋斗与道德修养的崇高。这些名家不仅铭刻着时代的印记,成为值得推崇的文明成就中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的理想与人格在其生命中也谱写出了华美的篇章。 选文1 三见孙犁 苗得雨 在我崇敬的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见过三次面,文字联系多些。这位老作家,不大乐于参加活动。孙犁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从文这事,要不得虚浮,应坐得住,潜得下心。 大约在1956年,他来过一次山东。有一天,王希坚伴着他在走廊过道上走,我遇上了,希坚即停住向我介绍说:“这是孙犁同志!”我十分惊喜,因我在此之前已读了他的长篇风云初记和许多短篇,已成了迷爱他作品的一个读者。他个头高高的,很潇洒,但朴素、和蔼,像个乡间秀才。当希坚向他介绍我时,他笑着连忙说:“知道!”接着转身小声对希坚说: “唔,是个大小伙子了!”我说:“我愿读小说,您的作品,我很喜爱,尤其风云初记”孙犁听着,笑着,点着头。然后,我们三人一起说了些别的,就急急分手了。 1985年5月,我去东北采访,经天津,住了几天。中间,一天上午与朋友一起去看望他。他正在书,虽已过了古稀之年,还是潇洒、朴实的老模样。我讲了我有过多本他当年的书,因送人都没有了,多年后才又搜罗到的故事。孙犁听了,笑说:“我也是这样,一个文革,什么也没有了,风云初记还是文革过后朋友冉淮舟把他存的那本给了我。”我说:“我常对人分析,我觉得您作品的特点是朴素、自然、真情 美。”他听着,笑了笑。我又说:“我发现,您是用诗写散文,用散文写小说,用短篇小说写长篇小说”他还没听完,就哈哈大笑,没说什么,一边签字送我一本他新出的书林秋草。我出差在东北的过程中,仔细读了那书。书中对文学各门类,都有精辟的阐述。 第三次见面是在同年9月,全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在天津开成立会。研究的中心题目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问题”。孙犁一直静静听着,中间像自言自语似的插了一句:“文学,怎能不是通俗的?”我在一旁琢磨,我想到郑振铎的俗文学史,文学不但有俗,还有俗文学一个大种类,还将许多名著都列到了“俗文学”的范围。大家说了一阵后,孙犁才说:“恐怕,你们说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文学?”停了停,他又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文,也很通俗。还有,很有意思的俚曲,那可是不容易写的”大家说:“对呀,关键在文学就应当是文学!” 我出的一些作品集子,差不多都送他指正。他几乎每收到都有回信。一次来信说:“今日拿到惠寄大作三种,甚为感谢。近年不断收到您的新作,知道您执著地创作,深为欣慰。我近年多病,今年心脏又出毛病,写作已经很少,质量亦差,唯有寄希望于壮年人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xx年第4期,有删改) 选文2 钱学森的遗产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又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最生动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儒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目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科学家的形象。 在 _,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 _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迅速拥有了强大的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 _,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xx年第1期,有删改) 选文3 心仪沈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