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课件.ppt_第1页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课件.ppt_第2页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课件.ppt_第3页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课件.ppt_第4页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群落的稳态与调节,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根据学案第1页,参考课本和笔记,自主复习基础知识,5min,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巩固自查,要求:认真审题,教师发指令后抢答,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具有,不同的物种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种间关系形成一定的。在此影响下,相互影响、各不相同、不断变动。一般情况下,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的植物种群称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的决定了整个群落的外貌。,(2分题)群落的特征:,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物种的相对数量,优势种,生长型,(1分题)植物群落都有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因植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故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C,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填写学案P2表格1(要求:独立完成,2min),2.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根据学案表格2,自主复习四种种间关系,重点掌握:数量坐标图(练习画)和典例,若有疑问可请教老师或就近小讨论,4min,对本考点考查着重于群落的内涵、外延。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优势种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先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展示。全对者得2分。下列各组合中,分别属于哪个水平的研究?1、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2、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无机环境3、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4、昆明湖中的全部生物5、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6、阳光下的一杯池塘水,对位练习学案【例1】【例2】独立完成,3min,教师发指令后抢答展示要求:给出答案并解释,A,C,【例1变式】,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C,巩固练习(3分题),【例3】先独立完成(3min),后小组讨论,确定答案(2min)小组代表口头展示并讲解,破题关键,整理(2分钟),【例2】,两者生态未发生变化,大草履虫捕食细菌,袋状草履虫则与底层以代谢废物为食,因而出现了垂直结构。,知识链接,答案(1)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活习性相似,导致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因无法获取食物而死亡(2)两种群共存垂直(3)出生率和死亡率,修正、整理答案,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综合提升,学案P5第2题要求:认真审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答案互相讲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群落的结构及演替,高考地位:5年16考,(2012全国卷、海南卷,2011全国卷、江苏卷、安徽卷、海南卷),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二、群落的演替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2.群落演替的原因(1)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必然结果。(2)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3)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3群落演替的方向(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群落的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地取而代之。群落演替存在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典例2】(2012海南单科,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答案B,【训练2】(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以C选项错误。答案D,规避2个易错点,易错点2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容易混淆点拨(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纠错演练1(2012潍坊模拟)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解析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由该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故A错误。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在变化,故B错误、D正确。捕食属于种间关系,大鱼吃同种小鱼为种内斗争,故C错误。答案D,2(经典题)下图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高考地位:5年8考,(2012福建卷、广东卷,2010天津卷、安徽卷),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基本技术要求(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知识归纳,本考点在高考中命题角度着重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计数方法及小动物的收集方法等,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典例】(2012福建理综,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答案C,【训练】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的采集,而不是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答案A,群落的特征和结构,1.(2012全国,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2(2012全国,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