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摘 要:处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中小学建筑应向何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进行探讨,意在究明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奠定基础.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当前普遍关注的国外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关键词:素质教育;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存在问题与弊端在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的大社会环境下越来越明显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基础的新一代,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大转换的呼声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积极进行着.如果说学校建筑是“教”与“学”行为展开的场所,那么如何适应教育体制的转换,创造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或者对大量现存学校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更新,是摆在建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美等在开放式教育体系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盲目的照搬,有必要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探索,特别是对目前国外普遍关注的开放式中小学校建筑,对其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态特征与新型教育方式及其理念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冷静地构思适应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学校建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国内长达近20年的学校建筑调查、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积累;赴国外留学,从事学校建筑的研究工作,其中调查访问了40余所各具特色的学校并收集了300多份中小学校资料(其中包括建筑图及学校运营管理资料),并与相关的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座谈.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下篇主要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及与之相对应产生的新型中小学校的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象创造等方面的特征.上下两篇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并各自形成完整的结论.1 学校建筑的形象从学校建筑形成发展史研究结果看,通常把学校建筑分为五个时期:学校建筑从创立到调整时期;从调整到定型化时期;从定型化到普遍化时期;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时期;新型学校创造时期.当然,学校建筑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无法严格划分的,人为的区分其时代是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与各个时期所对应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别.就建筑物呈现的形象而言,学校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特定形象的学校建筑阶段;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阶段;不像“学校”的学校建筑创造阶段.建于1916年的某女子中学图1 无特定形象时期的学校在兴建学校的初期,建筑形象受人们意识、观念、风士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与当地的材料、技术、做法等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充分体现了修建地的一切特征,真可谓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加上受教育内容及方式各具特色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有相近之处,但很少雷同或千篇一律的作品(如图1所示).学校建筑开始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主要有几方面的前提条件:(2)由于学校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出台了与之相对应的统一建设标准,甚至出现了推广标准设计图的做法;(2)教育制度作为国家的国策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3)现代建筑理论及方法推广应用、造价及建筑材料的制约等.这些措施及做法为解决校舍的严重不足、减少办学条件的差距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建筑形象创造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及文化性内涵的学校建筑必将出现.学校建筑定型化从产生到逐步定型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使了新型学校建筑的探索与设计实践,总结起来,新型学校建筑的形象可归纳为: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2 学校建筑的发展及趋向学校建筑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只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的表现形式,这与建筑师为了形式的变化而追求形式改观的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2.1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建筑的定型化近代形式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在欧美定型并取得成效后,开始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我国235第3期李志民: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探讨(上)从民国初年,全面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始扎根,并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学校建筑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格式.建国后,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国家统一组织并加以实施,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了教材,统一了教学进度,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经过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按照工业化大生产精神,使学校教育实现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大量培养同等水平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应试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被认识.2.2 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从“教”到“学”,从“单一”到“多样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自觉、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取并使其学有所长,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是少品种、定型化、大量生产.与之相比较,信息化时代要求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在教育界,信息化社会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十九世界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在日本,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建立在总结欧美经验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发展与普及转快.新型学校建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普遍教室与长外廊空间组合的原形,而加宽外廊空间并使外廊与教学空间成为一体,这样,即可按传统的方式分班上课,也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活动,并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在我国,由于受校舍数量不足及危房大量存在等压力,国家规模的开展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据调查,在一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小班化、个别化教育的试点,与此同时,开创能够满足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建筑空间的努力也在积极进行.2.3 新型学校建筑的特征2.3.1 具有满足各种学习活动展开的学习空间 适应学生的爱好、兴趣、特点,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基础建立新的学校在空间的连续与贯通确保了学习上学习小组可大可小,学习空间大小划分的灵活性.开放空间、灵活空间是新型学校的基本空间特征.在开放、灵活空间中创造相对安静、坦然的个人学习领域的学习角(corner)是常见的做法.2.3.2 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 从时间上讲,学生整天或者终年生活在学校中,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学习行为外,休息、游戏、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动内容,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中应注意入口、门厅、餐厅、交往空间、游戏空间及其他环境的创造,并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把这些看得与教室同等重要.2.3.3 面向社区开放的场所 新型学校在对待与地区社会关系中,希望学校与社区互成一体,同新型学校变“教育场所”为“学习场所”一样面向社区“学习者”开放.对在校学生而言,社区也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场所之一.除了向地区“学习者”开放以外,新学校还应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福利及体育活动的据点,成为增强地区凝聚力的核心.2.3.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校建筑的性能 智能化学校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式教学”、“学校环境生活化”等为目标的新型学校,只有使学校达到智能化,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标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色并非教条,新型学校建筑设计中借鉴别人的做法固然必要,按照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造适合本校素质教育要求的空间及环境更为重要.3 结 语根据以上对中小学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动向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学校建筑形象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是由学校建筑的空间构成特征所决定,千篇一律的空间构成决定了学校建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缺乏个性特色并产生定型化现象.(2)学校建筑经历了创立时期的自由活泼定型化统一化新型学校的创造等几个历史过程.目前不断探索的、以开放空间及个性特征为中心的新型学校建筑是以适应新的教育体系为前提展开的,与教育体制的更新及教育理念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参考文献:1 日本建筑学会.学校建筑的冒险M.东京:株式会社INAX,1988.2 青木正夫.学校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76.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这几年中小学校园建筑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新,使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国民越来越关注下一代的素质教育,校园建筑的设计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校园建筑关注得更多的还是面积、功能、流线等物质技术职能,校园建筑的形象呆板、单调而缺乏活力。这种以物质职能的满足为基础、以量的提高为特征的校园建筑设计的发展,迟早要提升到以文化职能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道路上来。这是由校园建筑特有的属性所决定的。教育建筑绝对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在中国传统教育建筑中就非常重视这一属性,如“辟雍”体现的理念就是礼仪教化,功能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众所周知,环境在个人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小学校园建筑是孩子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在这里他们学习知识,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他们成长期间最重要的外在环境。因此,校园建筑的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其文化职能的体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行为素质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建筑单体及环境的设计,创造一个能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的场所,以良好的形象和氛围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就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营造健康、轻松、愉悦的氛围设计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应更多地从他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例如在设计小学建筑中,必须考虑到孩子们身高较矮的特点,适当地降低台阶、踏步高度;栏杆则可以设置双扶手以适应成人和孩子的共同需要。又如,考虑到孩子喜欢攀爬的特点,走道栏板规范规定设计高度不得低于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建筑师则简单地将通长的走道栏板定成这个高度。而未成年的孩子们在这种只能探出头观察世界的单调栏板面前,恐怕难得会有什么愉悦感吧?一个充满亲和感的环境有利于乐于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而一个让孩子们觉得压抑和难受的环境只会激发起激烈的应对反应,甚至产生“攻击性”的破坏行为。此外,设计要充分利用鲜艳的色彩和活泼的造型等孩子们喜爱的要素美化环境(图)。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当这种欲望式动机受到压抑时,会导致行为异常。可以想见,我们司空见惯的、千人一面的军营式布局的校园会扼杀多少孩子的创造力。校园建筑应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工厂。设置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外部空间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可能离群索居,而必须学会在社会中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学会互助、交流,在交往中展现自我,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这早在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幼年的孩子喜欢共同嬉戏,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并获得交往经验。更大的孩子则喜欢在共同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孩子的这些特点,在设计中应该得到相应的体现。遗憾的是,在课间我们最常见到的景象是孩子们蜷缩在拥挤的走廊上眼巴巴地眺望。校园的空地也由于缺少适宜的设计,不能形成有归属感的场所。其实,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适当加宽走道宽度,可做到 ,甚至 ,此时走道就不再仅是交通的概念,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成为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图)。也可以在走道上局部突出挑台,不仅丰富了造型而且提供了一个小巧的活动空间。另外,还可以通过错层的变化,充分利用下一层的屋顶作为活动的平台。在不少设计中,对屋顶只做构造处理,黑色的油毡十分难看,而通过铺砌防滑地砖或预制水泥砌块,就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乐园。当然,通过建筑的围合处理,将建筑之间的消极空间变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空间,则更有价值(图)。此外,专门设置内庭、下沉式广场以及小型舞台、大台阶等设施也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图)。创造富有特色、生气勃勃的建筑形象校园建筑应具有特定的气质,外观应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不应该奢华、矫情和造作。唯有如此才能塑造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可以塑造校园的良好意象,加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生气勃勃的建筑形象令人振奋,有助于稳定学生心态,激励学生求学奋进。同时,中小学校园建筑丰富的视觉形象,可以满足学生们这一阶段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中,可通过建筑体量高低错落的组合,抑或一些独特的造型语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图。遵循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协调的设计美学校园建筑的设计美学倾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应协调一致图。蕴含于建筑中的美学观念会为学生们逐渐感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上某些注重华丽外表和附加装饰的商业化设计手法已肆无忌惮地渗透进校园建筑的设计中。不少建筑滥用蓝色或绿色的玻璃窗;或为追求所谓现代效果,将玻璃幕墙和金光闪闪的不锈钢柱毫无章法地四处运用;甚至在一种炫耀的心态下,一些校园建筑被设计成中世纪的教堂模样。有色玻璃大大降低了窗户的采光系数,甚至在白天都需要人工照明。更为有害的是,有色玻璃改变了室内正常的光环境,损害了还在发育期间的孩子们对色彩的正常感觉,不利于他们的视觉健康。而玻璃幕墙价格昂贵,热工性能却是物非所值。大部分学校恐怕没有足够的财力通过空调的手段调节室内环境。这种为形式而形式的、华而不实的做法,应遭到反对。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对人才素质要求更为苛刻的今天,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职能的体现不应再被忽视了。校园建筑的物质职能和文化职能并不矛盾,它们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设计中物质职能的完美设计,如防火、流线、朝向、通风的恰当处理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而文化职能的实现往往也与技术的设计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校园建筑中文化职能的体现为设计增加了新的视觉效果和空间趣味,也使校园建筑更加丰富,更有个性,更有人情味。校园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之一,校园内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绿化树木对校园环境尤其是室外环境的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绿化树种时要科学合理。 对于中小学学生人数多,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贪玩爱问的特点,校园内选择的绿化树种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污染性少,少毛无刺,没有刺激性气味,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或气味美,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草坪还须具有一定的耐践踏能力。如此选择各类树种如下: 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树种有:迎春、枫香、石榴、梧桐、白玉兰、桂花、梅、杏、海棠、牡丹、月季、松、柏、竹等。这些树种。有的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的成为美好愿望的象征。 二、我国著名的特产树种有:珙桐(鸽子树)、银杏、金钱树、香椿、喜树等。 三、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孤植独赏树种有:雪松、金钱松、梧桐、三角枫、广玉兰、乌桕、香樟、国槐,榔榆、鹅掌楸、垂柳、七叶树、重阳木等。这些树种或具有端庄的树姿,或具有秀丽的叶形,或四季常青,或色彩艳丽,观赏特色各不相同。有些树种还可以三五株组合配植,形成一定的群体效果。其他可供选择的乔木有:榉树、朴树、枫杨、木瓜、合欢、九里香、黄连木、无患子、木荷、棕榈、白榆、刺槐、水杉、池杉、构树、油桐、梓树、大叶桉、白桦等。 四、可选用行道树的树种有:香樟、乌桕、广玉兰、国槐、香椿、榔榆、鹅掌楸、梧桐、垂柳、龙柏、柳杉、樱花、圆柏等。 五、常绿小乔木与灌木有:桂花、栀子花、海桐、小叶女贞、黄杨、雀舌黄杨、洒金千头柏、石楠、凤尾兰、南天竹、珊瑚树等。 六、落叶花灌木有:紫荆、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石榴、紫薇、紫叶李、碧桃、木槿、麻叶绣球、紫叶小檗、木绣球、无花果、鸡爪槭、山麻杆、紫丁香、金钟花、迎春、结香、紫穗槐等。 七、藤本与竹类:藤本选择紫藤、扶芳藤、金银花、爬山虎、木通、大血藤、葛藤、南蛇藤、葡萄、常春藤等。竹类可选桂竹、刚竹、紫竹、罗汉竹等。 八、绿篱与草坪:绿篱可选用海桐、小叶女贞、黄杨、瓜子黄杨等。草坪须选择较能耐践踏的品种,如结缕草、天鹅绒等。 以上所提到的树种,学校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用。另外还有一些树种,在中小学校园里不宜种植,如夹竹桃、黄蝉、络石、醉鱼草、莽草等,它们的花或叶或汁液有毒。又如枸骨、枸桔、花椒、皂荚、十大功劳等,它们的植株多刺。未来中小学建筑的方向谈到未来中小学建筑应如何进行设计,接受采访的建筑师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安全第一”是永恒的职责,面对灾后重建工作,建筑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应只停留在规范里,而应具体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中,应在保证抗震防灾的前提下使设计符合使用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过去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实是一项非常合理的规范要求,很多结构工程师坚信这种最原始、最核心的概念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台湾一位懂得结构抗震的建筑师告诉前去考察的大陆建筑师们,抗震是设计最起码的要求,是最低的标准,所有关于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都应在此之上谈论。此外,学校应保证操场的面积。现在很多学校的操场面积都在缩小,或改作他用,不仅学生没有锻炼空间,当灾害来临的时候连疏散空间也没有。实例证明,当灾害发生时,操场不仅可以搭建帐篷,还可以作为直升飞机的停机坪,及时开展抢救工作。建筑师们认为,必须提高学校的抗震设防标准。无论是在受灾地区还是在未发生地震的地方,学校的抗震设防应比当地的标准烈度高一级,因为学校坚固了不仅可以保全学生们的生命,还可以成为城市、乡镇、村庄的避难所。对于那些建成时间较长的中小学要及时进行抗震加固。前往日本考察的一位建筑师通过一个实例向瞭望新闻周刊说明加固房屋的重要性。2004年10月日本新泻发生6.8级地震,最大烈度为7度,受灾人数10万。2007年7月新泻再次发生6.8级地震,最大烈度超过6度,但仅有1万人受灾。由于两次地震发生在同一地区且级别相当,因此相关的数据统计极有代表性。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的死亡人数为68人,2007年仅为14人;2004年受伤人数为4790人,而2007年则降至2300人;2004年全坏的建筑为3100多座,而2007年只有1244座。究其原因,只因2004年地震后很多人对建筑进行了加固,2007年的地震恰恰验证了这种加固措施是极为有效的。这个鲜活的实例值得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深思。其实,加固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实施,对于采光要求比较高的教室采用的加固方式基本是钢的斜撑,其他的可采用增加剪力墙的方式。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很多地方甚至就地取材,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使一幢建筑变得更结实。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现已开始对一批在安全上存在隐患的学校进行加固和维修,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农村建筑设计与建设的症结来自国家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数据显示,汶川地震造成11028所医疗卫生机构和7444所学校受损,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农村建筑设计长期缺乏系统管理和统一设计标准的问题。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说,在新中国历次地震灾害中,被破坏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村,虽然灾害损失不大,但造成的影响及波及的受灾群众数量都不容忽视。这说明我国虽然有地震设防标准,但中国农村抗震的现状却是建筑“不设防”。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其中特别强调要在广大农村加强居民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的落实。建设部及民政部研究了结合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设计导则。就在汶川地震前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合作于2008年4月30日评选出“红十字博爱卫生站”的6个入选方案,并计划向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韦平在那次会上的发言中特别提到:“只有在这些领域将建筑设计产业化,并且使之达到一种标准化之后,才能使建筑维持一种恒定的质量,从而使住房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广大建筑师必须不断探寻如何使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建筑更加安全且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邵韦平的这番话恰恰指出了广大农村建筑设计与建设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地震发生后又立即组织一批建筑师于2008年5月28日对灾后援建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建筑师们能为灾后援建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并承接一些具体项目。考察团前后3次深入灾区,跑遍了6个重灾区,探访并掌握了100多所不同种类的学校的相关资料。一个月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推出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其中包括3类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方案,分别为博爱新居、博爱学校和博爱卫生站,以此作为灾后重建的指导性文件,这本集子发放到灾区后获得良好反响。接受采访的建筑师们表示,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只有纳入系统的安全设计观,才会迎来灾后重建的新局面。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应特别关注建设投资的费用,要努力建造有品质保障的、对社会回馈良好的项目。与此同时,法规和建设操作程序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必不可少。只有从设计、施工、管理和监督四方面综合着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灾后重建的工作做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一座又一座中小学教学楼倒塌了,无数幼小的生命在瞬间消失。这一惨痛的血的教训到现在还在震颤着我的心。学校教室本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天堂,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家园,更应该是保护孩子们安全成长的庇护所,然而一切并非如此。面对灾难、面临重建,我们建筑师确实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要吸取哪些验教训?新的校舍应该怎样来重建?学校应该怎样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2 Review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起)
- 2025年草鱼养殖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二乙醇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防锈表面处理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玻璃厂福利保障实施细则
- 铁合金原料加工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玻璃制品冷加工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玻璃厂车辆违章预防管理规定
- 玻璃厂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管理规定
- 橡胶厂成型机安全操作规章
- 2025-2030中国枸杞种植及深加工市场销售格局及未来营销创新研究报告
- 环氧地坪维修施工方案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基于MWORKS) 课件 第2章 MWORKS 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基础
- 大数据治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及数据服务运营实施技术方案
- 某铁路站前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 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深度研究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配套表格式教案(全册)
-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听课评课记录
- 厨房6S管理培训
- 临床常用他评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