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gun)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gai)、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6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ji)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7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8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9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10风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11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12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显著。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13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使人团结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14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提出了“思无邪说”。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按:思无邪,思想纯正坦荡,敢于示人。)15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16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并且认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则都是“变雅”。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此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17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18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di sh)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o)辞而言。(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9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20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 (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jin yu)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2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22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孟子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孟子的言论汇编,中庸和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传为曾子所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始自宋代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指诗经,书指尚书,易指易经,礼指礼记,五经合称始于汉武帝时。23以意逆志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来的说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原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24.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25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由此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26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指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庄子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7香草美人:美人、香草是离骚最引入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28九歌:是战国时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29风骚(风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闻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30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亦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3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3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l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3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3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3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皆有摹拟,亦简称“七”。“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36西汉文章两司马:“文章”的概念是汉代出现的,当时指文辞。其含义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作品。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两司马”是指西汉著名的作家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西汉文章两司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汉散文以司马迁为代表,赋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他们二人分别在散文和赋的创作领域中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37枚、马:是前人对汉赋著名作家枚乘、司马相如的并称。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诗人,顺流而作。枚马同其风。”汉初枚乘的七发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进一步确立了汉人赋的传统和体制。他们二人的作品都对汉赋的发展产生过重人的影响。38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西汉末辞赋家扬雄在其著作法言吾子中对辞赋的评论,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诗人之赋”指屈原的骚赋,“辞人之赋”指宋玉的赋及枚乘、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丽”指辞采之富丽,是一切辞赋的共同的艺术特征。“则”是“法则”的意思,“淫”是藻饰过分的意思,“则”与“淫”是区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界限。扬雄认为屈原的楚辞辞采华茂,合于儒家的标准,可为法则。而枚乘、司马相如的辞赋则是“极靡丽之辞”铺张过分,无补于讽谏劝谕。这样的文学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3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指“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扬雄认为汉赋本应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仅仅在结尾处稍微露出一点讽喻之意,结果丝毫也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欲讽反谀,适得其反,助长了奢侈的心理,如扬雄指出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40太史公书:史记原名叫太史公书,此书被称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41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4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事迹的分析,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43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手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驶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如项羽本纪中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中表现他猜忌功臣,郦生陆贾列传中则揭露他傲慢侮人等。 44苏李诗: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五言古诗,现存10余首,散见于文选、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均为成熟完整的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之作,充满感伤哀怨情调。诗品列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在解闷十二首中推崇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但自六朝起,多数学者对此存疑认为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作品。现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无名氏的托名之作,约与古诗十九首同时,其间可能还杂有六朝人的拟作。45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撷、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于文人之手,也有的出于民间。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精华。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感情,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朴实生动,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