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教师应时刻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有心人,要善于挖掘捕捉“语感”点,让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注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像感;注重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意感;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的语情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音感。 关键词:语感培养 注重体验 注重理解 披文入情 反复诵读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包括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等。语感被称为语文的灵魂,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低年级学生的语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好语文学习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但能极大地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还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一、注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像感 语像是人感知语言以后,心中形成的形象,也称内心视像。人的大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它会主动地调用头脑中原有的记忆来注意和选择信息,并由此构成带有主观色彩和鲜明个性的新的意义。受这种机制的支配,学生在感知语言以后,就会进行心灵的勾画,形成一定的语像。 低年级语文阅读材料中语像特征十分明显。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6即为学生展现了一幅祖国大江南北迥然不同的地域风光图:秋风瑟瑟的塞北草原,骏马飞驰;春雨绵绵的江南水乡,杏花争艳;骄阳似火的海岛岸边,椰树摇曳;冰雪覆盖的青藏高原,牦牛斗寒。 要培养学生的语像感,就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和有活性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使语言与鲜活的表象在嫁接中获得生命力。在识字6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由选择“旅游路线”,并用心“描绘”沿途的迷人风光。每一位学生眼中的草、花、树、牦牛等景物,都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的,富有动感和生命力。学生好似在创作一幅“心画”。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学生可以依据想象,将一切的景物由近及远,各就各位,排列有序,相映成趣。有了语像感,学生的阅读也就告别了黑白时代,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与作者携手同游,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意感 语意感是人们对语言含义的感受和领会,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对语言文字字面意义的直接把握;其二,是对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在意义的领会。老师要引导学生缘语悟意,让学生越过文字这道桥梁,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在诵读中对文章进行揣摩和体会,一步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语意感的强弱,标志着一个人领悟乃至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高低。培养准确、全面、深刻、敏锐的语意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意感的学习及其品质的提高,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实现的。如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老鹰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空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这段话既是老鹰对小鹰的鼓励,又蕴含着老鹰对小鹰继续努力飞翔的期待。课文的结尾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来补白,猜想小鹰听了老鹰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从而反馈出学生对课文深意的理解和把握。 三、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的语情感 所谓语情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情感信息的感悟和感受。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必须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小学生是初升的太阳,他们的人生阅历短浅,理想、信念、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强。及时充分地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材料去感染他们,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通过对语言的咀嚼,进入意境,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即在语言和情感的联系中,获得语情感。如苏教版第三册的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渲染了夕阳西下的无限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当“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仅仅一句话,就能够让我们感动许久。是啊,爷爷奶奶共同走过了多少美好的时光!每当我们在看落日时,就会想到自己的祖父母,他们的温情如同那灿烂的余辉永远映射在我们的记忆里。又如: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通过对一首古诗及其诗意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即将远行的游子对母亲的眷恋。“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外出的游子,又怎能忘却慈母的养育之恩呢? 四、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音感 俗话说:“打鼓听声,说话听音。”语音感既是对语音的感知,更是对语音所含情意的感受。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中,对语音的感受会越来越准确和敏锐,重音、停顿和语气、语速的变化都会一气呵成,使听者感到顺耳、动听,产生语音美感,获得音乐般的审美享受。 语音感的培养也需要老师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示范指导,并逐步渗透。如苏教版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中第三自然段“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寥寥几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学生以一种兴奋、雀跃的心情投入朗读,仿佛自己也来到了万里之外的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共同欢度这喜庆热闹的泼水节。而当朗读到课文的最后一段“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时语音由高潮转入尾声,情绪也由高亢转入了舒缓,特别是最后的“离去”两字要将语速减慢,延长尾音,将心中的恋恋不舍通过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