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导学案_第1页
《老山界》导学案_第2页
《老山界》导学案_第3页
《老山界》导学案_第4页
《老山界》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山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一、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字词 (加点字注音,查字典并写出含义)惊惶( ): 。苛( )捐杂税: 。缴( ): 。 。攀谈: 。 酣( )然入梦: 。 蜷( ): 。 呜咽( ): 。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 )嚼 盛 ( )(口语)( ) ( )( )形似字注音组词缀( ) 掇( ) 辍( ) 啜( ) 裰( ) 辨析词语矗立耸立伫立。 三个词语都有“立”的意思。但是,它们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矗立”,高耸地直立着。“耸立”,高高地直立。“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峭壁、绝壁:前者是陡直的山崖,后者是极其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惊惶惊慌 基本意思一样,都是“害怕紧张”的意思,“惊慌”多用与口语,而“惊惶”多用与书面语言。 奇观壮观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气少见的事情。“壮观”,雄伟的景象。“奇观”重在奇特、罕见。 疲倦疲惫 “疲倦”,疲乏,困倦。“疲惫”,非常疲乏。“疲惫”程度深于“疲倦”。 2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二、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概括故事内容: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三)课文探究1、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请圈画并整理出表示顺序的词语。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第二天下午3、用本文的写作顺序安排层次进行叙事有什么好处?4、试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句(或概括内容)填入下表。面临困难困难情况战士态度中心思想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5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骨碌( )蜷曲( )点缀( )打颤( )澎湃( )咀嚼(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方格中景致 惊惶 悬涯峭壁 白雪皑皑道谦 灌输 酣然入梦 大显伸手闪烁 攀谈 千锤百练 苛捐杂税订正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B、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C、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D、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A、叹息B、轰响C、轰鸣),大概是在(A、哭泣B、叹息C、怒吼)自己的命远;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5、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我们顶着天啦!()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思考理由。 3、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列出纲要;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4、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可由学生展示学习卡片完成):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 - 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 - 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 第三层:(第 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 第四层:( 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5、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6:(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朗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二)小结全文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