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 2_第1页
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 2_第2页
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 2_第3页
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 2_第4页
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初三二模课外古文【宝山、嘉定】(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唐临为官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注释】万泉:古县名。丞:此处指辅助县令的从属官员。稼穑:耕种与收获。明公: 对县令的尊称。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会暮春时雨()(2)吾自当其罪()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分)A.“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B.“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13.县令“不许”的原因是“_ _”。(2分)(用原文语言回答)14.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_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_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_这件事。(3分)11.(4分)(1)恰逢 (2)抵充 12.(3)B 13.(2分)惧其逸14.(3分,每空各1分)为囚及其妻儿着想 敢于担当 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长宁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伯夷叔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 伯夷列传【注释】孤竹君:殷商时孤竹国的国君。 即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太公:姜太公姜尚。 薇:蕨类,一种野菜,可食。11.解释加点词语。(4分)及父卒 扶而去之 1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B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C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D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13.伯夷、叔齐是从哪两个方面指责武王的(从原文中找出两个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4.对伯夷、叔齐的行为品质,概括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A违背父亲遗命,不愿继承王位,互相推诿,怕承担责任。B维护商纣王的正统地位,阻拦武王伐纣,体现出忠诚。C兄弟之间和睦谦让,面对强权威武不屈,为了道义坚守节操。D不肯随波逐流,不愿仰人鼻息,不与当权者合作。(四)11等到时 使离开 12B13孝 仁 14C(3分) B(l分) D(l分)【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父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读音h)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注释】东野稷:人名,御:驾车(的技艺)进退中绳:前进,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符合笔直的墨绳。中:符合。规:圆规父:造父,周穆王时御手。钩百:转一百圈。密:同“默”,沉默。反:翻。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 (2)其马力竭矣(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庄公认为造父的驾车技术没有过错,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B、庄公认为造父的驾车技术也超不过东野稷,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回家。C、庄公认为造父的驾车技术没有过错,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个圈子,再回家。D、庄公认为造父的驾车技术也超不过东野稷,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13、颜阖认为“稷之马将败”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4、“稷之马将败”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11(1)拜见(2分)(2)尽(2分) 12.D(3分) 13马的力气用完了,还在强求它拼命奔跑(2分) 14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必败。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为,否则物极必反。凡事要有一个度。(3分) 【虹口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王家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注释】:王家兄弟:指王徽之(字子猷),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谢公:即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相关链接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屋顶)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鞋);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互相依靠着)而出,不异平常。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1)王家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 (2)多论俗事( )12 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B.吉祥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C.善良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 D.吉祥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13. 谢公认为”小者最胜”的具体依据是_(2分)14. 结合相关链接,说说王子敬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_11(1)到去,拜访 (2)议论、谈论 12A 13.寒温而已 14.寡言沉稳(答出寡言、说话少、沉稳,均得分)、处变不惊。(或镇定自若、遇事不慌乱等,意到即可,均得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黄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注释】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修:指欧阳修。梅圣俞:北宋诗人。1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王顾左右而言他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与“比冠,博通经史”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把西湖比西子 B、其两膝相比者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3、请写出本文所含的一个成语: (2分)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11、(1)A (2)D 12、(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13、(2分)出人头地 14、(3分)C【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年羹尧用兵年羹尧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选自啸亭杂录)【注释】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人问其故( ) 此去西南数里(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分)A.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没有了。B.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片刻之后就静下来。C.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很长时间后才没有了。D.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很长时间后才静下来。13、文中的“疾风”实则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4、请概括年羹尧的用兵之道:(1)_;(2)_。(4分)11(1)原因、缘故(2分) (2)距离(2分) 12B(3分) 13.飞鸟振羽声(2分) 14(1)正确判断敌情(2分) (2)果断、迅捷地出击敌人(2分)【静安、青浦、崇明】(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勤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傥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选自容斋随笔)【注释】勤勤,恳切至诚。 万钟,优厚的俸禄。 傥,假如。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 县尉谢生遗以袭衣( ) (2) 卒辞之( )12、下列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客人到他家拜访后,都会高兴地邀请他去作客。B、有客人到他家拜访,他都会高兴地迎接客人进门。C、有客人到他家商谈事情后,都会高兴地邀请他去作客。D、有客人到他家商谈事情,他都会高兴地迎接客人进门。13、无论是“卒不以求人”,还是“卒辞之”,周日章都遵循着自己做人的准则:_ 。(用原文回答)(2分)14、联系全文,“县尉谢生遗以袭衣”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_(2)_11(1)送给馈赠给予(2分) (2)最后终于(2分) 12B(3分) 13.非其义一毫不取(傥)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2分) 14(1)周日章品行正直高沽学问好,令人尊敬 (2)周日章家境清贫缺衣少食,大冬天仅以纸裘御寒。【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 “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注释】:圉人:养马的人。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使怨积于百姓 (2)兵弱于邻国 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不知道自己的罪行,让我替您数落他。B、这是不知道自己的罪行,我替您细数他的罪行。C、这人不知道他的罪行,让我替您数落他。D、这人不知道他的罪行,我替您细数他的罪行。13、景公最终释放圉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14、晏子是 、 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1(1)(2分)让,使得 (2)(2分)军队 12(3分)D 13.勿伤吾仁(3分)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14.机智 善辩【浦东新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说:“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敌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敌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注释】:圉人:养马的人。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晏子举戈而临之 (2)夫子释之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景公很生气,拿起武器要亲自杀了他。 B、景公很生气,援助武器要亲自杀了它。C、景公很生气,拿起武器要亲自杀了它。 D、景公很生气,援助武器要亲自杀了他。13、景公最终不杀“圉人”的根本原因是“ ”。(2分)1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 的人。(3分)11.(4分)靠近(2分) 放下(2分) 12(3分)A13.(2分)“勿伤吾仁” 14.(3分)能言善辩、具有政治远见普陀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吕僧珍为官吕僧珍为官,不私亲戚。其侄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但当速返葱肆。”僧珍住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注】廨(xi):官府的房子。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 岂可妄求( ) (2)但当速还葱肆( )1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他的住宅。B. 乡人一起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他的住宅。C. 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使他的住宅更好。D. 乡人一起劝他迁移官署使他的住宅更好。13. 吕僧珍拒绝侄子求官的理由是 、 。(2分)14. 文中所叙二事体现吕僧珍是一个 的人。(3分)11(4分)(1)谋求,追求(2分) (2)返回(2分) 12(3分)A 13.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不可妄求。 14.不谋私利(公私分明)【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张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注释】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日沃汤数次( ) (2)以故名高一时(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书烧掉。B.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手抄稿烧掉。C.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书烧掉。D.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手抄稿烧掉。13、文中能印证张溥“名高一时”的内容是“ ”。(2分)1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11. (1)热水(2分) (2)原因,缘故(2分) 12. B(3分)A、D(1分)13四方征索 14.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徐汇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选自渭南文集)【注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觌:(d),相见。槁枝:枯树枝。1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1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填原文语句)(2分)1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3分)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1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12.(3分)B 1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只写“如积槁枝”2分,“乱书围之”1分) 14. A(3分) C、D(1分)【杨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注释】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名称:名声,名望。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赈赡:救济,周济。11解释加点字。(4分)(1)素有名称( ) (2)吾以信于心也(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常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