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_第1页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_第2页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_第3页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_第4页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摘要: 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胡希恕;六经辨证 【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 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 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 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 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 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这样在伤寒最后阶段并非厥阴,厥阴实质上为伤寒的枢纽和转归。 2.3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同类,而不属于脏腑经络辨证。六经主要指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他认为寒热、虚实等均属于阴阳,因此不管病位(是指病邪所反应的病位,而非病变所在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均会产生阴阳两种不同反应,总的类型便会有6种。表为太阳少阴,太阳为表之阳,少阴为表之阴;里为阳明太阴,阳明为里之阳,太阴为里之阴;半表半里为少阳厥阴,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表主要指皮肤肌肉筋骨等外在的躯壳;里主要指食道肠胃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是人体内部脏器集中的地方。 3.六经辨证思想 3.1 六经辨证体系 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中心思想为“辨六经,析八纲,再辨证,后选方”。说明了六经、八纲为辨证基础。但在临床治疗中还需对症方可,此时最为重要的便是方证。对伤寒论来说,其方证辨证可概括为“执一法不如收一方”。该思想在伤寒论中具有明确阐述,比如第34条的“桂枝证”,第104条的“柴胡证”等。方证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比之证型,其应用价值更高,更直接、更深入,更能明确对疾病定性、定量。有些方剂虽同属于证型,但因其适应症较为固定,因此应使用针对性强的药方,如果应用不当极易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 八纲之分只是对患者表里阴阳进行了概括与分析,为更好的诊断病症还需通过六经对病情进行诊断,结合人体生理的气血津液敷布与痰饮水食气滞血瘀方面的病理变化,最终落在方证上。对此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八纲的继续为方证,是进一步深入和延伸,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需更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3.2 方证辨证的价值 胡希怒指出: “辩方证是六经八纲辩证的继续,亦即辩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辩的正确。”刘渡舟曾说过:“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黄煌曾说:“方证识别、药证识别,它朴实而具体,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单位。”病、证分离对于病来说,是进一步,但重视症状对于证来说则是更进一步。由于同一种病证个体突出病症并不相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其用药便会大大不同。比如太阳表证上有麻黄汤与桂枝汤;阳明里证上有白虎汤与承气汤等。六经辩证是针对症候群说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仲景给予了针对性极强的好方子。从而体现出方证结合在辩证辨病中的积极作用,其为辩证辨病最后落脚点和实现者。 总之,中医学中,药物对症与否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在,中医学临床相关理论与实践则需有效依托于方证结合这一诊治桥梁,只有做到这些才可真正实现胡希恕先生方证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临床应用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世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