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2006年_第1页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2006年_第2页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2006年_第3页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2006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科院心理所2006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准确写出中文术语,并简要解释) 1acculturation 2disequilibrium 3implicit theory“creativity 4longitudinal study 5socialization 6adolescence 7head start 8individual difference 9principle of motor primacy 10theory of mind 二、简答题(概念准确,表达完整) 11简述当代心理学理论对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关系的解释。 12简述儿童依恋的形成及其对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 13简述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 14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解释中有哪些不同。 三、论述题(语句流畅,观点明确) 15通过列举研究表明的证据,说明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阐述你对实施早期教育问题的观点或看法。 16你阅读过哪些国内或国外出版的心理学的学术期刊/杂志?请在下面写出5种你常看的期刊名称,并从中选择一篇给你印象较深的研究报告,进行简要评述。 要求: (1)写明第一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发表时间(年,期/卷),以便于阅卷者查询。 (2)简述研究者提出的问题、研究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 (3)你本人对此研究的评价或批评,如研究的意义、你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不足之处或问题等。 (4)表达流畅,条理清楚。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 文化适应,广义上指在一定社会里,从外部引进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同这种异文化整体的、持续的和直接的接触,将会给那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带来某些变化。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意味着儿童必须遵循父母认可和重视的行为模式,适应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从而把文化作为自身人格形成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意指不平衡、失调,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引起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3 创造力内隐理论,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4 纵向研究,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又称为追踪研究。纵向研究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但样本可能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减少,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且需要时间较长。 5 社会化,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的过程,也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其中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6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一般指从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个体身体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了成人感。在此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7 提前教育、领先,提前教育是指对06岁特别是03岁小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婴幼儿的潜能。婴幼儿潜能开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潜能的开发和心智潜能的开发,后者又可分为智慧潜能的开发与人格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8 个体差异,指虽然每个儿童发展经历的阶段是相同的,但是发展的速度、发展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点并不同。它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性别和外貌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心理差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差异,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9 运动先决条件原则、运动系统发展优先原则,指身体成熟是学习某种技能的必备条件,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学才有可能进行,成熟是学习的基础。从出生那一刻起,婴儿就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反应,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也立即开始,儿童的学习并不是到学前或幼儿园才开始。生理成熟有其发展速率和顺序。养育者应善于察觉儿童发展水平,促进儿童早期能力的发展。 10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它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使个体能借助于信念、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二、简答题 11 答: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个体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代心理学对生理成熟与发展关系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发展的决定因素既包括先天也包括后天,生物因素促进了性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父母教养影响这些阶段的发展结果。通过社会经验,内心的冲动受到引导和控制。早期的经验制约着后期的发展过程。 (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后天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环境刺激并非生物因素决定发展的过程,学习原则决定着发展。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生理成熟和遗传的作用,强调儿童自身内部探索、发现世界的动力,但同时承认发展必须有丰富的环境刺激的支持,无论生理成熟还是环境刺激都是重要的。 (4)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成熟和学习机会影响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早期和后期经验都是重要的,积极的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熟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 (5)习性学强调生物种系进化所决定的基本行为模式,但要引发这些行为模式,合适的环境刺激是必要的,学习也能使适应行为获得改善,早期经验对后期的发展过程有调整的作用。尽管适宜的环境是心理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强调适应性行为的遗传及生理成熟机制。 (6)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人和环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每一个层面都影响着发展,尽管生物因素影响着儿童的生活环境,但是非常强调环境情境的影响。 (7)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生理成熟以及与更有能力的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影响着儿童发展与文化要求相符合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教养,但是生理成熟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总之,虽然各种理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种理论都没有否认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影响。 12 答:(1)儿童依恋的形成过程:儿童的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这一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这时的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会有这些反应。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婴儿从六七个月起,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安全的基地。与婴儿对专门照顾者表现出的明显依恋相比,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大多数婴儿会产生怯生,这就是依恋形成的标志。依恋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还有文化差异,但依恋发展的模式基本一致。 (2)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后期行为具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专门照顾者(父母)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成长;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儿童与专门照顾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3 答: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的,他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就是对人与人直接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科学研究。这里所说的人,是不断成长、积极主动的,环境的特性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受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也受环境所处的大环境的制约。 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环境由若干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微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个体亲身经历的。特定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征,同时它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其他人。中间系统,是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各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中间环境系统是小环境系统的系统。外层系统,是指儿童并没有参与但却对他有影响的环境。宏系统,是指儿童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组织或意识形态。大环境系统可作为某个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社会背景的一个蓝图,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儿童的中间系统和微系统。 14 答: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解释中是持有不同观点的,具体表现在: (1)对儿童的看法不同。皮亚杰认为生物适应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内部动力,心理结构决定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建构对有关自我、他人和他所适应的环境的较复杂的理解。而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积极地加工他人提供的用于指导其学习和思维的信息,内化社会对话的本质特征,形成心理结构指导自己的行为获得发展。 (2)对儿童发展过程的看法不同。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连续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结构上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强调发展是一个恒常的顺序,各个认知阶段具有质的不同特点。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儿童通过与社会上更有能力的成员相互作用导致思维和行为上的逐步变化,获得新的能力。 (3)对决定儿童发展因素的看法不同。皮亚杰更强调生理成熟和遗传的作用,强调儿童自身内部探索、发现世界的动力,但同时承认发展必须有丰富的环境刺激的支持,无论生理成熟还是环境刺激都是重要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生理成熟以及与更有能力的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影响着儿童发展与文化要求相符合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教养,但是生理成熟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三、论述题 15 答: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有目的地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顺利发展。及时而适宜的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发展。研究证据很多,在这里仅列举一小部分: (1)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人脑在生命诞生后的头三年内发育得最快,出生时脑重只有成年时的25,而到三岁时,脑重已经达到成年时的90%,绝大多数神经键都是在三岁前形成的。童年早期经历决定了神经元是否被运用和激活,并在大脑中和其他的神经元形成网络和通路。 (2)亲子交流是早期教育的方法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兹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一个实验,被收容在福利院的智力低下的妇女,提出要照看隔壁孤儿院的婴儿。于是那个孤儿院的孩子们被分成两半,一半的孩子由那些妇女们照看,而另一半的孩子则依旧在孤儿院。研究结果表明,被留在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展迟缓,这些孩子即使长大成人后,也不能完全自立。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