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_第1页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_第2页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_第3页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_第4页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 鉴于创业的积极影响,许多国家都将创业作为解决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过多的大学毕业生等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案。下面就为大家解开下岗职工创业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xx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xx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 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xx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 _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2000年,陈凤敏从哈尔滨针织厂下岗。 一夜之间,她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爱人李世军也从建筑公司下岗了。 这一年,他们40岁。孩子正在上学,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开支都失去了,他们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为了生存,夫妻二人携手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收过废品,干过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最脏最累的活儿是收头发。把从理发店中收的头发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他们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但为了生活,两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着。 xx年,他们组建了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水电安装服务队。遗憾的是,服务队仅仅运营了7个月,就被两家企业拖欠垮了。到xx年初,他们已欠外债8万多元,生活 _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饭桌上天真地问陈凤敏:“妈妈,为什么咱家的菜里没有肉呢?”两口子互相对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别说是肉,就是买菜,爸爸妈妈每天都是从市场这头走到那头,挑最便宜的买。 陈凤敏一家三口的经历,许多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都曾经历过。当他们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适的饭碗”时,他们在那种“菜里没有肉”的生活中顽强地坚持着。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国企职工下岗,是这场变革中的“阵痛”。安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妻子没了工作,丈夫下岗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截至9月底,全省各类企业仍有8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 然而,他们又必须闯过这道关口。陈凤敏和所有的下岗职工一样,在艰苦的创业路上摸索着,前进着。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特殊的群体。 _在我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原来职工与企业只是一纸有名无实的合约。并轨后,企业切断了与职工的联系,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职工拿到补偿金后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人,可以自谋生路,并享受相应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163万余人实现了并轨,人均获得经济补偿金8395元。此外,其他惠民政策也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就这样,陈凤敏夫妇在“阵痛”中,体会着四面八方的暖流。 两口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创业培训让我们长了见识” xx年,亲属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们一套38平方米的车库做生意,并提供了启动资金。夫妻二人觉得生活又见了光亮。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李世军每天早晨两点起床去进货,两口子一忙就是一整天。然而,买卖做得还是不尽如人意。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又一次亏损了。干了三四个月,也不见有转机。二人的心里 _没了底儿:怎么办? 就在这时,哈市劳动保障局打来电话,邀请他们参加SYB创业培训班。夫妻二人如同见了救星,一头扎进学校。在这里,他们不仅懂得了怎样理财,如何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慰藉:下岗不仅仅是下岗职工自己的事,它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心。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 李世军拿出夫妻二人的“哈尔滨市创业培训合格证”给记者看。两个红色的小本是他们心中的一团圣火。李世军说:“我们的学习是的,但政府却是有投入的。如果我们做不好,对不起政府。”简单的几句话却是那样发自肺腑。 或许是从培训班得了“真经”,回来后两个月,他们的小吃店出现了转机,“回头客”越来越多。夫妻俩前堂后灶忙个不停,欣喜的笑容挂在脸上,生活是那样充满希望。 许多下岗职工像陈凤敏夫妇一样,虽然有创业的愿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各级政府着手解其燃眉之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基层的乡镇,各种培训机构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孵化器”。创业培训则为那些有开业条件和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创业培训学到了“ 点金术”,他们开始信心十足地闯荡市场,寻找“金子”了。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前9月,我省共为 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培训后有1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 71%。同时,对近3万名有创业愿望和开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创业和开业指导,1.6万人成功创办企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60%,新创就业岗位近5万个。培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搭建了一座“金桥”。 夫妻俩连声赞叹:“小额贷款使我们的生意锦上添花” 小吃店火了。很多顾客为了就餐而等座位。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扩大营业面积,才能增加效益。可是囊中羞涩,两个人左思右想,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突然,他们的眼前一亮:可以到商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两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胆突突地去了。没想到的是,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达支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讲解了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很快,陈凤敏从商业银行取得了2万元贷款,扩大了营业面积,他们的第二家店兰州拉面馆顺利开张了。 “小额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从天而降。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精神动力,让我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陈凤敏真诚地表白。 经过苦心经营,他们的小吃店越来越兴旺,营业规模一扩再扩。今年3月,他们又用这两年挣的钱,把兰州拉面馆旁的房子买了下来,设了单间。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饮水思源。夫妻俩一再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众人的帮助下获得的,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他们经常义务为市民修暖气、自来水,通下水,并且年年捐款,送还拣失钱物1万余元。这对下岗夫妇因此获得了“黑龙江省特色文明家庭”的美誉。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场景:政府开发的交通协管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给被称为“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群体;下岗职工做生意,不但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还可以享受到免税与的优惠;失业人员可在就近的街道或社区享受到就业服务这些政策,都是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 的一部分。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今年前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2万人。 采访中,陈凤敏夫妇拿出了他们的“再就业优惠证”。在这个绿色的小本里,记录着夫妻二人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工商、税收全免。抚摸着这个绿色的小本,回想起当初下岗时的 情景,两个人不禁感慨万千:下岗是不幸的,但也是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凤敏夫妇的创业故事,是我省无数下岗职工再就业故事中的一个。“心若在,梦就在,天地间还有真爱”他们在“真爱”中,在社会构筑的强大的“就业网”中获得新生。 杨文艳原来的工作单位是盘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从得知企业要改制,招待所要买断那天起,姐妹们像断了线的风筝,六神无主,四处寻求出路。38岁的杨文艳下决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来,带着大家一起干。 接下来创业的艰辛是杨文艳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内设施、管线老化、灯线短路、石棉瓦房盖的餐厅、腐烂的木质窗棱、地面不时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干爽的地方等等。经过深思熟虑后,杨文艳决定重新装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顾客的面前。她拿出了买断工龄的钱和家里所有的积蓄,连儿子积攒的过年压岁钱都抠了出来。但钱还是不够。只好把父母存的养老钱也拿来。得知杨文艳的行动后,姐妹们很受感动,也纷纷提出集资,共度难关。大家自愿拿出自己下岗买断工龄的钱,虽然钱不多,但此时这些有数的资金,对于挽救这个濒临瘫痪的招待所无疑是“及时雨”。 为了节省资金,许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干:粉刷墙壁、刮大白、贴木纹纸实在忙不过来,姐妹们就把自己的爱人和朋友带来一起干,改暖气管线、改线路等等,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没有人休息过,大家还商量给企业起了一个和谐的名字叫“祥和”,每天带着灰尘下班的姐妹们,还都乐乐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杨文艳。有这么多好的姐妹支持,不把企业搞起来,能对得起大家吗?于是。杨文艳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广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开业后,一时间生意不好。连续两个月亏损,快要到月底了,不仅工资没有着落,流动资金又短缺。杨文艳着急了,上火了,牙龈肿了,嗓子也说不出话了。丈夫看见她这个样子说:爸临终时还交给我一万元买墓地的钱,你先拿去用吧!她含着眼泪接过钱。后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街道来到招待所调研,让她们享受到了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们,让她们看到了希望。 大家一门心思办好这个刚刚创立的招待所。这些心中充满爱的姐妹,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厅晕倒,大家在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院。并为他交纳了住院费,又轮流护理到他的家人从外地赶来。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时有体现。一次,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枕头底下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千元钱,服务员迅速跑到楼下去追,而此时,却已不见客人踪影,后来根据客人住宿登记情况,联系到失主,把钱及时交到客人的手上。有时也会遇到个别酒后闹事的人,她们都好言相劝,以礼相待。在其他酒店宾馆,一般服务人员都是年轻人,而在她们这儿,看到的是一帮老大姐,平均年龄40多岁,但宾馆靠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诚实的服务热情开始有了生机。姐妹们都自豪的说;我们有了创业的领路人,不仅重新上了岗,而且还实现了我们人生的价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脚,杨文艳并没有止步。xx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饮技能培训学校。开设了厨师、面点师、服务人员等专业培训,迄今为止,为社会培训了下岗失业人员2000余人,让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并为部分 _了就业岗位,在社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xx年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又购置了一座面积为1700平米的楼房,成立了祥和服务中心,和社区一起为社区居民服务。xx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个房间的嘉和商务宾馆,开业以来经营良好。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目前企业已初具规模。从最初的亏损发不出工资,到现在年营业额近200万元,实现了盈利,从最初的政府免税到现在年缴税10万余元。企业员工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60多人,而且绝大部分是40多岁的下岗女工。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杨文艳和她的企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企业被评为“省下岗职工创业事迹级信用单位”、“辽宁省最佳诚信企业”、“省政协经委重点扶持单位”、“盘锦市最佳示范户”、“盘锦市就业再就业安置基地”、“区三八红旗集体”、“区文明诚信企业”等称号,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