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温病辨治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三章-温病辨治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三章-温病辨治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三章-温病辨治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三章-温病辨治理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卫气营血辨治理论,.,2,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渊源一、立论基础是内经、伤寒论1、内经生理病理2、伤寒论用“卫气营气”阐述,病机,.,3,二、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刘完素(寒凉清热)、罗天益(按邪热部位制方)、张景岳(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结合仲景有关理论阐述温病)吴又可(用气血概念分析温疫病邪)吴鞠通、叶天士、章虚谷、王孟英(补充伏温外发的卫气营血传变及各阶段的证候特点)等,.,4,三、临床证治经验是理论的依据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总体上说是作为理论原则指导辨证施治一、区分证候类型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表现,.,5,二、分析病变机制卫气病机变化功能失调为主营血病机变化实质损害为主三、判定病情轻重卫气营血病位渐深,邪势深入,病情渐重,.,6,四、识别病情传变1、邪犯卫分,治后邪外解而愈2、病邪由表入里,渐次内传3、表邪内传,深陷于里4、表邪入里,流连气分5、病发于里,里热外达6、病发于里,进一步内传,.,7,五、指导立法制方叶天士:在卫“汗之”银翘散在气“清气”后世发展在营“透热转气”清营汤在血“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8,卫分证辨治一、卫分证的基本内容卫分证见于温病的早期,病位在肺卫温热湿热,类别,.,9,1、证候特征2、病机分析3、诊断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4、治疗措施:疏卫透表(“汗之”)5、转归:轻者、重者,.,10,二、卫分证的辨证思路1、首明卫分辨证关键:诊断要点、证候的阶段性、病位等2、次审卫分具体病因:“辨证求因”3、再查卫分病位重心,.,11,气分证辨治一、气分证的基本内容病位: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温热性湿热性,类别,.,12,1、证候特征:温热:临床类型多,以热盛阳明为代表湿热:发热(湿偏重、热偏重、湿热俱2、病机分析:主要病机:邪正剧争,脏腑气机功能失常分温热和湿热,重)、脘腹痞满、苔腻,.,13,3、诊断要点:分温热和湿热(湿偏重、热偏重、4、治疗措施:“清解气热”(“清气”)5、转归:邪正斗争,湿热俱重),.,14,二、气分证的辨证思路1、掌握基本特点,首辨温热湿热2、次辨病位所在,区别具体证型3、分清外蒸内郁,辨察痰湿兼夹4、注重动态观察,把握传变趋向,.,15,营分证辨治一、营分证的基本内容发热类型:身热夜甚神志异常舌质红绛,一般无苔垢,温邪入营的依据,.,16,1、证候特征2、病机分析(分温热、湿热)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3、诊断要点4、治疗措施:清营泄热(“透热转气”)方选清营汤5、转归:气分、血分,.,17,二、营分证的辨证思路1、辨识营分特征,重视神志变化营分证的基本特征:神志和舌象神志:轻重之分2、审视证候兼夹,注意体质差异,.,18,血分证辨治一、血分证的基本内容:以出血为其特点1、证候特征2、病机分析热毒过盛,血络损伤瘀热互结,瘀血阻滞瘀热内阻,上扰心神,血热,.,19,3、诊断要点4、鉴别诊断:与营分证5、治疗措施:凉血散血,方选犀角地6、转归:危重,黄汤,.,20,二、血分证的辨证思路1、辨清出血部位,明确体内脏腑2、谨析血瘀程度,慎察神志变化3、关注正气盛衰,判明预后转归,.,21,总结:辨别卫气营血的基本辩证思路1、掌握各自证候特点2、区分病程阶段3、审察动态变化4、注意炎症鉴别5、辨别证候兼夹,.,22,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一、理论研究二、临床研究三、实验研究,.,23,第二节三焦辨治理论,.,24,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倡论,三焦辨证阐明三焦所属主要藏腑的病变部位、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及其性质,能基本反映温病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25,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一、源于内经、难经内容:一是人体脏腑中的一腑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三是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26,二、历代的发展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济生方病机气宜保命集热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卫生宝鉴瘟疫论尚论篇临证指南医案湿热病篇,.,27,三、吴鞠通的完善以三焦为纲,将三焦与卫气营血融为一炉。形成系统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28,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一、确定病位,阐明病位三焦:化气行水上焦:肺、心包中焦:胃、肠、脾、胆等下焦:肾、肝,.,29,二、区分证候,揭示传变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始上焦,终下焦”,.,30,三、制法立方,指导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31,上焦病辨治(肺、心(包)一、上焦温病的辨证思路1、手太阴肺病证(1)辨明定位主症,区别表里浅深(2)排除风寒外感,明辨病因属性(3)审察兼证变证,严防病情恶化,.,32,2、手厥阴心包病证(热陷心包和湿蒙心包)(1)辨别神志症状,区别证候类型(2)分析传入途径,探求证候成因(3)仔细识别兼证,密切审视变证,.,33,二、上焦温病的转归轻者、重者、更重者,.,34,中焦病辨治(外感热病中期)(极期阶段)一、中焦温病的辨证思路1、阳明胃肠病证(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形无形(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3)再审腑实兼证,慎察复杂局面,.,35,2、足太阴脾病证(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偏胃(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转化,.,36,二、中焦温病的转归取决于正气,.,37,下焦病辨治(温病后期)一、下焦温病的辨证思路1、足少阴肾病证(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38,2、足厥阴肝病证(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