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概要归纳PPT课件_第1页
临床输血概要归纳PPT课件_第2页
临床输血概要归纳PPT课件_第3页
临床输血概要归纳PPT课件_第4页
临床输血概要归纳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输血概要,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风险及对策,临床输血相关进展,3,现代输血理念,成分输血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合理用血,4,成份输血定义,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份制品。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不同的血液成份,称为成份输血。,5,成份输血的优越性,高效安全易于保存节约血液资源,6,国内外常规成份输血概况,上海:红细胞32.21%血小板29.82%血浆32.80%冷沉淀4.17%白细胞0.15%全血0.86%日本:红细胞29.26%血小板40.77%血浆28.09%全血1.88%美国:红细胞42.89%血小板39.96%血浆11.96%冷沉淀4.69%全血0.5%,7,临床合理用血原则,“不可替代时选择”原则满足生理需要原则风险规避原则,8,血液成份输注及其适应症,红细胞输血,9,可供选择的红细胞制品,添加剂-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除白细胞红细胞照射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全血,10,不宜输注全血者,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需长期反复输血者对血浆过敏者已产生抗血小板或白细胞抗体,11,红细胞输注适应症,因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导致的血液向组织供氧不足的病理状态。急性失血慢性贫血,12,急性失血的红细胞输注指征及剂量,13,慢性贫血红细胞输注指征及剂量,指征:Hb80%显效血红蛋白恢复率50-79%有效血红蛋白恢复率2049效果不佳血红蛋白恢复率0.60或输注后24hrPPR0.50,输注显著有效输注后1hrPPR0.30.6或输注后24hrPPR0.200.50输注有效输注后1hrPPR85%全身血浆(ml)=体重(kg)70(1-Hct)常规:13L/次、间隔12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31,置换液,新鲜冰冻血浆晶体溶液白蛋白溶液血浆蛋白混合液,32,冷沉淀输注,33,冷沉淀的定义,把从400ml全血中获得的FFP置于04条件下融化,收集得到的冷不融部分称为冷沉淀。,34,冷沉淀主要组份及含量,因子VIII促凝活性(FVIII:C)80IU瑞斯托霉素因子(VWF)60IU纤维蛋白原(F1)200300mg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XIII)80IU纤维结合蛋白(Fn)60mg,35,冷沉淀输注的适应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性血友病血急性假血友病(VW病)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严重肝病尿毒症等.?纤维结合蛋白水平降低恶性肿瘤重症感染DIC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等,36,冷沉淀输注剂量,血友病及其它凝血因子缺乏患者FVIII20IU/Kg.BW(0.25袋/Kg.BW)纤维蛋白原4080mg/Kg.BW(0.20.4袋/Kg.BW)Fn水平低下患者大剂量法:15mg/Kg.BW(0.25袋/Kg.BW)维持法:6-7mg/Kg.BW,输血风险及对策,38,输血风险,39,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窗口期试剂敏感性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检测:HBVHCVHIV未检测:HTLVCMVEBVB19新病毒不断被发现,原因,40,病毒性输血传染病发生机率,美国HIV1:676,000HCV1:103000HTLV1:641,000HBV1:63,000输血相关病毒感染机率1:34,000(其中1/1000死亡)Schreiber,GB,etal,NEJM,334:1685,1998,41,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全球目前受感染人数:约5.8亿HBV3.71亿1.2亿(32%)HCV1.77亿3800万(21%)HIV3300万100万(3%)因不安全输血引起:HBV8001600万HCV230470万HIV150300万,42,病毒性输血风险的控制对策,现行对策:推行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提倡科学用血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43,输血相关免疫性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TA-GVHD,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寒战、发热(输血后约1hr,排除其它可能导致发热的病因)发生机理:白细胞来源的发热物质IL-1、IL6、IL-8、TNF-TNF-等刺激发热中枢发生几率1%(437)预防措施预防致敏白细胞去除去除率3log10预防发热反应白细胞去除去除率1log10,45,免疫因素:HLA同种免疫、血小板特异性抗原、ABO抗原导致的免疫反应发生几率3070%(其中80%为HLA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46,血小板输注HLA抗体发生率,HLA抗体阳性与输血次数成正比,输血次数在10次以上,抗体阳性率高于50%,47,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预防严格控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选用单采血小板选用少白细胞血小板注:白细胞滤除率3log10(4log10),48,免疫抑制,发生机理异体白细胞、白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诱发免疫耐受发生几率不确定预防措施白细胞去除去除率1log10,49,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白细胞相关病毒CMV、HTLV、NCJD预防措施白细胞滤除滤除率3log10白细胞数1106/U可替代CMV抗体阴性血液,50,51,发病几率ND死亡率5%25%。美国:输血相关死亡原因中列第三位,占输血相关总死亡报告病例总数的9%(FDA)英国:占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第四位(6.7%)和死因的第二位,死亡率25%,60%造成严重损坏(SHOT)预防输注不含抗白细胞抗体的血液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体外循环中加设白细胞过滤,52,TA-GVHD,PT-GVHD发病机理,供血者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增值,导致异体淋巴细胞对宿主机体的排异反应,53,PTGVHD易患对象,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免疫缺乏早产儿、新生儿接受大剂量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近亲间输血输注大量“热血”和新鲜血的患者,54,PTGV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率0.1-1%死亡率90%-100%BrubakerDB.HumPathol,1986,17Transfusioninformation;JRCBT,1997,55,PTGVHD临床表现,潜伏期230天,多数在输血后714天出现临床症状发热:多为高热皮肤损害:皮肤红肿、紫癍、疱症、皮肤剥落等肝脏损害:肝细胞内酶释放、肝功能障碍、急性肝坏死胃肠道损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骨髓抑制:三系均受到抑制、粒细胞降低尤为显著,56,PT-GVHD的治疗,抗CD3单克隆抗体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胸腺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57,PT-GVHD的预防,g射线照射高效白细胞滤器过滤不用、慎用“热血”、新鲜血、近亲血,58,临床输血研究相关进展,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及相关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倍受关注并得到重新认识。普遍认为,输血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当今输血医学发展中的热点领域作一介绍:,交叉配血已逐渐告别了手工配血特别是盐水配血的时代,实现了不完全抗体的全面筛选和检测的自动化。,交叉配血走向自动化,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的交叉配血方法进行抗体筛选和配血,能够更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结果判断更加客观、科学,使临床输血的安全更有保障,同时具有高效、安全、易实现网络化管理的优点。,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血型检测技术的发展。,血型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等的诊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红细胞ABO血型和Rh血型基因的结构、多态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血型基因频率在不同国家、民族、人种中的分布秘密也正在揭开。,已可以用PCR方法成功地鉴定RhC、c、E、e等位基因,Rh抗原分子的特征和结构逐渐明了。,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对早期诊断和免疫力低下无抗体产生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使检测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更理想,结果也更加准确可信。,PCR方法可以对病原体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稀有血型的保存和大量用血的问题。,血液保存的进展,冻干保存血细胞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一旦成功,将突破性地推动血液保存的研究与应用进程。,目前,血小板保存的禁区也正在打破,超低温冻存血小板后的功能性存活率最高可达90左右。,转变血型使血液能够通用一直是输血届的美好愿望,目前,它正在逐渐变为现实。,血型转换,通过将A、B型红细胞表面糖链上比O型多余的糖分子切除或切除红细胞表面全部糖链,可使红细胞血型统一转换为O型。,人们也在尝试用特殊物质将红细胞包裹而避免抗原接触的方法。,65,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珠穆夸斯特公司发明了一种可以使人的血型转换的新设备,并正努力使监管部门批准此种血型转换器上市。(全自动血型转换器间)这种设备能将A型、B型和AB型血中的红血球的属性转换成与O型血细胞的属性相同。这种全自动血液转换系统体积与一个三层文件柜差不多大小。据了解,该系统是通过特制的药液来处理血液的,其关键是能将附着于A型和B型血细胞中的特殊成分去除,而正是这种特殊成分造成各血型间的不同。,66,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应用基因工程半乳糖苷酶完成了的转换。接受动物输血实验的只长臂猿和猕猴只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由于目前已知在动物界里只有长臂猿的、血型与人类完全相符,所以上述成绩表明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型血改造为型血(血型改造)的研究已完成动物实验,取得重要突破。,血液代用品具有无病原体、无免疫原性、易于保存等特点。,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解决血源紧张。,68,血浆代用品的研制右旋糖酐HES明胶制剂,69,血液代用品血红蛋白溶液基因工程血红蛋白、交联血红蛋白、微囊化血红蛋白。全氟化碳进入临床。,输血相关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使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灭活成为热点领域。,病毒灭活,各种光化学法如甲基蓝和甲苯胺蓝光化学法和补骨脂素、卟啉染料和部花青540光化学法等对血液的病毒灭活效果良好。其中,补骨脂素对有包膜和无包膜的病毒均有效。,71,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方法血浆病毒灭活湿热法(巴士德法)有机溶剂/洗涤剂(Solvents/Detergents)亚甲兰光化学法(MB-P)S-59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血卟啉、酞菁化合物、部化菁酚噻嗪类化合物(MB、DMMB)+可见光照射FRALES303+PH调节PEN110血小板病毒灭活硫堇+可见光照射(Thionine-I)8-甲氧补骨脂+UVA(8-MOP-UVA)S-59+UVA核黄素,虽然淋巴细胞并非一种新型的血液成分,但淋巴细胞输注用于血液恶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确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一些研究表明,正常免疫活性的供者淋巴细胞可以有效地治疗或预防异体BMT受者的白血病复发。,免疫治疗中血液成分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单采患者淋巴细胞,克隆拮抗某一病毒的特异活性的淋巴细胞,加以分离培养,产生一种具有特定抗病毒活性的淋巴细胞成分,并回输患者,这一血液成分能够产生强大的抗病毒作用。,肿瘤治疗:可应用单采方法收集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系统中用淋巴因子激活,再将这种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回输患者体内,以发挥抗肿瘤效应。,通过对PBSC的动员和采集,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PBSC,这种PBSC遂成为一种新的血液成分造血祖细胞成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标准方案之一。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干细胞的采集和保存在输血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输注前去除白细胞可有效地防治由于产生HLA抗体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副作用。,白细胞滤除日益普及,白细胞滤器的使用为临床提高输血质量、防治输血反应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为了测定去白细胞血液成分中的残余白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