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PPT课件_第1页
《古代文化知识》PPT课件_第2页
《古代文化知识》PPT课件_第3页
《古代文化知识》PPT课件_第4页
《古代文化知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古代文化知识,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第一节记时方法,一.纪日法,日是最早出现的记时单位。干支纪日: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单位(又称60甲子)来记录日期。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一直到1911年前止,计2600多年,从未间断。,何谓干支: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排列顺序,六十甲子配法:干支配,单配单,双配双,始甲子,终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六十甲子顺序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如今天是甲子日,则明天是乙丑日,后天是丙寅日;而昨天则是癸亥,前天则是壬戌。此外也有用天干记日,或地支记日。,特定日子的名称,从一个月来说,古代还会为阴历一些特定的日子起名。如:“朔”,每月的第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胐”,每月初三。(音fi,又读pi)。“望”,每月月半,小月在第十五日,大月在第十六日。“几望”,望日前几天(几读j,意为“几乎”)。“既望”,望日后、下弦前。“上弦”,每月初七八。“下弦”,每月二十二三。“弦”,“上弦”、“下弦”的合称。,二、纪时法,三、纪月法,四、纪年法,古代主要采用年号和干支纪年法。此外还有星岁和生肖纪年。民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即以耶稣生年算起,为“公元元年”;以前的时间则为“公元前”。年号纪年始于西汉汉武帝。即采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皇帝即位即更换年号,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第二年则为贞观二年。一位皇帝可以只有一个年号,也可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刘彻在位48年曾经改元11次。,干支纪年东汉光武帝时,开始通行。是采用60甲子,周而复始地计算。如,辛亥年(1911,1971,2031),甲午年(1894,1954,2014)。如,2004年是甲申年,2005年则是乙酉年,2006年是丙戌年,2007年是丁亥年。星岁纪年(略),生肖纪年即十二属相。古人将12种动物与12地支、五行相配,循环表示年份。凡子年生的皆肖鼠(属鼠),丑年生的皆肖牛。生肖纪年始于东汉,一般都是民间口头使用,文献少有使用。,五、节气,古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24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表,六、节日,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春节,时间:汉代以后一直以立春为春节。民国后,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风俗:扫尘、守岁、放爆竹、贴春联、拜年5种。此外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喜庆活动。有关人物、诗词:王安石元日,上元(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元宵节、灯节。这天晚上称为元宵、元夜。风俗:观灯、猜迷、包汤圆、吃饺子。,上巳(禊日),时间:农历三月初三习俗:临水洗濯,水边饮宴,踏青等。有关人物、诗词:王羲之,曲水流觞,寒食时间:清明前二天习俗:禁火,吃寒食有关人物、诗词:晋文公介之推,清明时间:24节气之一。约在阳历4月5日。习俗:踏青、扫墓。有关人物、诗词:杜牧清明,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悬艾驱邪有关人物、诗词:屈原,七夕(乞巧节),时间:农历七月七日习俗:妇女结彩楼,向织女乞求智巧。有关人物、诗词:牛郎织女秦观诗,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习俗: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有关人物、诗词:张士诚,苏轼诗。,重阳,时间:农历九月九日习俗: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采茱萸。有关人物、诗词: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八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吃腊八粥有关人物、诗词:释迦牟尼,祀灶日(小年),时间:农历十二月廿三习俗:祭祀灶神,扫棚,吃灶糖。,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习俗: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名称时间习俗春节正月初一拜年,放爆竹,贴春联,舞狮子等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猜迷,吃汤圆,观灯,舞狮子等上巳(禊日)三月三日临水洗濯,水边饮宴,踏青等寒食清明前二天禁火,吃寒食清明阳历4月5日踏青,扫墓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悬艾驱邪七夕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向织女乞求智巧中秋八月十五日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重阳九月九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采茱萸腊八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祀灶日(小年)十二月廿三祭祀灶神,扫棚,吃灶糖除夕十二月最后一天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第二节年龄称谓,1.出生时期初度:出生之时。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2.幼年时期周晬(zu醉):周岁。也叫晬日、晬盘日。孩提:2-3岁。,3.童年时期龆龀(tiochn条趁):7-8岁。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幼学:10岁。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垂髫(ti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龄等。,4.少年时期志学:15岁。成童:15岁。束发:15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称成童。又称结发。,5.成年时期弱冠(gun贯):指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因以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及笄(j基):指女子年满15。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因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6.壮年时期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南宋朱熹注:“有以自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有室:指男子30岁。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上古习俗男子三十而娶,授以室,故称。男子三十岁亦称“壮”。东汉刘熙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又称壮室。,7.中年时期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朱熹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后以“不惑之年”用作四十岁的代称。强仕:指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又称强、强仕之年。,8.老年时期艾:指男子50岁。又称艾服、艾服之年。耆(q奇):指60岁。又称耆年、年耆。老:70岁。耋(di迭):指80岁。耄(mo茂):指90岁。有时也泛指八九十岁。期颐:指100岁。因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饮食、起居、动作需人养护,故曰颐(颐,养也)。,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耄耋:泛指八九十岁。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耳顺:指60岁。从心:指70岁。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三节避讳方法,1.避讳概述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注,古代一般避名不避字)避讳分避正讳和避嫌名。正讳即所避之名相同的字。嫌名,指与所避之名音同或音近的字。一般说,礼不避嫌名,但历史上有很多连嫌名都得避的。如宋代将“蒸饼”改成“炊饼”,就是避宋仁宗赵祯的嫌名。,唐宋时,甚至偏旁相同的也要避,如:泄洩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谈谭避唐武宗李炎的讳。避讳流行于秦汉,盛行于隋唐,而两宋时期最为严格。直至民国废除帝制,这一旧习才基本废止。,古代避讳严格,不避讳就是犯罪:“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金代医学家张元素二十七岁时参加经义进士考试,就是因为试卷中用字“犯庙讳”而落第的。明清时期,因犯君讳而引起文字之祸,甚至无辜遭戮的,也不少见。历代医书受此影响,颇多用讳。,2.避讳的方法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改字法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如:汉书“邦”“国”。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太素“太渊”穴“太泉”。为避唐高祖李渊讳。中药“恒山”“常山”。为避汉文帝刘恒、唐穆宗李恒、宋真宗赵恒之讳。孙权的太子叫孙和,所以改浙江禾兴县为嘉兴县。,空字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如:李世勣李勣新修本草的参修者有李世勣,但其书扉署名则作李勣,这是避太宗李世民名讳而删去“世”字。陶弘景陶景同书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刘裕写作刘讳,或写作刘沈约修宋书时为了避宋武帝之名,而这样写。今本宋书已回改。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缺笔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这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方式。如:为避唐太宗讳,将“世”字写作“”或“”。为避宗太祖讳,将“胤”字写作“”或“”。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讳,将“玄”字写作“”。,3.避讳的范围讳又分避君主名讳、避庙讳、避圣人或上司名讳、避家讳(父祖)。避君主名讳在位帝王的名讳是最要避的。如:薯蓣山药薯蓣因唐代宗名李豫,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名赵曙,最终改为山药。玄元宋代避始祖赵玄朗、清代避康熙玄烨(y叶)讳,改“玄”为“元”,如玄参元参,玄明粉元明粉。丸圆宋代药丸叫圆,因避宋钦宗赵桓讳。如六味地黄圆、苏合香圆等。,避庙讳已故君主七世之内的名讳叫庙讳。一般3世之内最严格。有的先世不是皇帝,但后代做了皇帝,追封先人帝王的庙号,同样要避。如: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父赵弘殷。宋人便改新修本草的作者苏敬为苏恭。宋本外台秘要写殷荆州要方的作者殷仲堪为商仲堪。唐高宗李渊的父亲叫李昞,故唐代兼讳“丙”,凡遇“丙”字多改为“景”。唐修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八史,书中“丙”皆作“景”,今本多已回改。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凡注文中“甲乙丙丁”皆作“甲乙景丁”。,避圣人或上司名讳为避孔子讳,人们将“丘”写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本乎此。避家讳苏轼的祖父苏序。所以苏轼给人作序用“叙”或“题首”,苏辙给人作序则用“引”,都回避“序”字。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因其父名泰,所以其书将郭泰改成郭太,郑泰成郑太。医说太素之妙:“予伯祖讳,字子充,歙人也。”句中“讳”指“扩”,避宋宁宗赵扩之名。,4.避讳学的应用因为避讳,古人乱改古书,乱了史实,给后人带来很多麻烦。如唐代医药学家许胤宗,在宋代因避太祖赵匡胤名讳,被改为许嗣宗,至明代又被改称许允宗,到了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禛(ynzhn)讳,则被写成许引宗、许裔宗。我们熟悉避讳方法,不仅方便阅读古医籍,亦有助于判定古籍版本和医学人物的年代。,例如:如太素作者杨上善,正史无载。宋代林亿、明代李濂、徐春甫等都认为其为隋人。但据该书中只避唐讳而不避隋讳的情况来看,可判定太素为唐书,杨为唐人或由隋入唐之人。书中对隋文帝坚、隋炀帝广的名讳,无论经文、注文,一律不避,而对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个皇帝的名讳,则咸悉避之,连高祖父亲李昞的名讳也避,与其他唐书并无二致。例如“渊”作“泉”、“丙”作“景”、“世”作“代”、“民”作“人”、“治”作“理”或“疗”等,皆为唐讳。,第四节度量衡制度,1.古代度量衡命名中国很早就有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以后为历代社会所沿用。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度指长度。量指容量。衡指重量。,度基本单位是尺。常用的“五度”:引、丈、尺、寸、分。(汉书律历志)进制: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其他古单位:仞、寻(均等于8尺)。厘(1/10分)、毫(1/10厘)、丝(1/10毫,宋前作秒)、忽(1/10丝)。,量基本单位是升。常用的“五量”:斛、斗、升、合、龠。(汉书律历志)进制:1斛=10斗(宋后改为5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其他古单位:石,本为重量单位,120斤,秦汉后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1石=1斛)。勺(1/10合),撮(1/10勺)。注:斛(h胡),合(g葛),龠(yu月),石(dn旦),衡基本单位是斤。常用的“五权”:石、钧、斤、两、铢。(汉书律历志)进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宋代以后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其进制: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其他古单位:圭、絫(li垒),均为1/10铢。粟、黍,(sh暑)均为1/100铢。宋以前的“分”为1/4两,即2.5钱。镒(y益)为20两。锱(z资)为6铢。注:石,古均读为sh,今作重量单位仍读sh,作容量单位读dn(旦)。,2.历代度量衡比较历代度量衡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分量则不同。趋势是逐渐变大。见教材440页,如下表。以后我们阅读古书的药物分量时,可据此表推算。如说人参1钱,在唐代则是4.13克,宋代4克,元代4克,明3.69克,清3.73克,现在则合3.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