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成为文学作品的美育之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1页
让语文教学成为文学作品的美育之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2页
让语文教学成为文学作品的美育之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3页
让语文教学成为文学作品的美育之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教学成为文学作品的美育之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使他们获得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发现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 一、发现美是美育之旅的前提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就笔者理解,文学作品中“美的事物”,单就课文而言,至少包含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手法,还有外在的教学方法等。中学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育资源。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就能凭借这一巨大的审美,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审美教育。 二、鉴赏美是美育之旅的主体 培育美的主要途径当然是在课文分析中。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首先,要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绿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领会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 其次,要抓住美的形象。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的形象感知开始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媒体、录音机等)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再从美的感受中产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再次,要抓住美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此外,要抓住美的思想。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还有,要抓住美的构思。好的作品的布局、材料的取舍,往往是为了把读者的审美眼光集中于某一视点上,达到窥一斑而识全豹的艺术效果。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写儿童乐园百草园,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各句的内容,以让读者联想到整个园子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感受到孩子心里有声有色的乐趣,体会出这确是孩子的乐园。 最后,还应讲究美的朗读。善于美读,能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以此来感染学生。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先受到感染,然后带着激情跟学生一起探究、分析课文,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需要强调的是,朗读情境的设置与把握是学生能够成功地领悟文章美好情感的关键。 三、创造美是美育之旅的目标 在当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对课文的内容分析过细,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器”而失去想象空间的现象。失去了想象和联想,知识的认知就得不到扩展和深化,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捕捉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信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的同时进行自我再创造。例如学完我的于勒叔叔,我让学生设想当菲利普夫妇在返回途中又遇上于勒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设计出了于勒被前一位船长“下岗”的情节,沿着小说原本的思路,创造出了“于勒只是在考验”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这样的活动合情合理,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教师在组织引导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我创造美的主人。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美、创造美,这正是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