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_第1页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_第2页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_第3页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_第4页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巷:巷xing胡同,里弄:小巷陌:陌m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识别的注意事项:,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2.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弟兄”,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弟兄”是偏义复词。但“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复词。,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三、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四、常见偏义复词梳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存亡”偏义在“亡”,灭亡。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偏义在“辱”,此处可译为“遭贬谪的不幸”。,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置”,丢弃。“车骑”:“车”,车马,“骑”,骑士,偏义在“骑”。5.我有亲父母。(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父母”偏义在“母”,指刘兰芝的母亲。6.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女子”偏义在“女”,女儿。7.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少长”偏义在“长”,年龄大。,8.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去来”偏义在“去”,意为离开。9.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飞)“进退”,“进”,指“进来”,“退”指“退出”,义偏“进”。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偏义在“异”,不同。11.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往来”偏义在“往”,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兼词,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诸”“盍”“焉”“旃”“叵”“耳”等。,最常见的兼词,1.焉“于之”。如“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蛟龙生“于之”,即生在那里。劝学2.诸“之于”。如“放诸山下”,等于“放之于山下”,即“把它放在山下”。黔之驴,一、诸1、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例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以上两例中“诸”是“之于”的合音,例中“之”代“土石”,“于”当介词“到”讲。例中“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当介词“向”讲。,2、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例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上例中“诸”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文所说之事,“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二、盍,“盍”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例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上例中的“盍”即为“何不”的合音,可译作“为什么不”。,三、焉,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上述例中的“焉”可分别译作“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等。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四、旃zhn,“旃”为“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例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唐风采苓)、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五、叵,“叵”为“不可”的合音,可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