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复习与测试_第1页
章节复习与测试_第2页
章节复习与测试_第3页
章节复习与测试_第4页
章节复习与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学习目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通常是某一种资源的持续供养能力,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读图思考】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矿产资源,1、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2、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我们国家有人口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呢?如果把我国的13亿人口放在一个小国家,如:新加坡行不行呢?,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是不是资源少的国家能养活的人口就一定少呢?,?,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现更多的资源,日本国土面积377800平方千米,人口高达1.27亿,沙特阿拉伯面积2240000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800万,环境人口容量相差很大,为什么?,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1061.8平方千米,人口却有631万,环境人口容量较大,为什么?,科技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还有一些流动的,加起来管理人口近1200万。(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还是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大的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决定开发数量,决定消耗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环境人口容量各制约因素地位和关系,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社会分配制度等,正相关,人口无极限,已超过极限,世界极限:100亿中国极限:16亿,1.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x,x,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发展,生活质量,合理的生活方式,人口极限,生存,健康的生活水平,人口合理容量,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把人口控制在人口合理容量,互动探究区,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3.75亿。,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哪一个为首要因素?,答案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答案,(2)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答案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较高,为什么?,答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环境的承载力较高。,答案,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3.75亿。,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4)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大小关系怎样?,答案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答案,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3.75亿。,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人口问题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我国人口有序合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答案,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A.8000人B.10000人C.45006000人D.4500人,人口问题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我国人口有序合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答案,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目前人口总量为13.4亿(不包括港、澳、台),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bcB.cbaC.bacD.acb,资源种类与数量,科技水平,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消费模式,人口素质,理想状态,达标检测区,1.图中a、b分别表示A.a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人口容量B.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a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D.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解析,答案,解析适宜的人口数量是a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数量是b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项。,1,2,3,4,5,读右图,完成12题。,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对外开放程度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地区消费水平,解析,答案,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选B项。,A.B.C.D.,1,2,3,4,5,读右图,完成12题。,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约15亿16亿B.约15.1亿或16.6亿C.约8亿9亿D.约14亿15亿,解析,答案,解析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约8亿9亿。,1,2,3,4,5,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答案,解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歉、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1,2,3,4,5,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1)图中A因素表示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5.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完成下列问题。,答案,资源,(2)图中B因素表示_。该因素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科技发展水平,1,2,3,4,5,(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答案,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目前,对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三种学说,即_说、_说和_的学说。,悲观,乐观,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