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收入的三个阶段19782001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长167倍。其间农产品供需格局从短缺为主向过剩为主过渡,农民收入增长从依靠家庭经营为主到依靠劳务经济为主。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2年间,从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过渡时期的农村经济。农村联产承包变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实际上是我国长达20多年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最终解体阶段。由于农村居民重新获得了身份和择业自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为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奠定了基础。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是分配格局调整的结果。此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27011元,年均递增182。19831993年间,市场从短缺向过剩转型时期的农村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格局的转变给予了农民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旺销,刺激了家庭经营从单一2/16粮食种植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进入了一个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此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977元增加到92162元,增长速度处于频繁波动状态。19942001年间,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循环时期的农村经济。1994200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一个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特别是1997年以后,在主要经济领域,短缺经济基本结束。LOCALHOST此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2098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长938,增长速度却从3248下降到2000年的19,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为低迷的时期。2001年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家庭经营和农业收入开始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479。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1994200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6298元增加到7356元,占纯收入比重从2111提高到311,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从2287提高到2000年的1658。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制度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本文主要定量分析农民家庭特征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所以,3/16我们剔除了经营制度不同的1983年以前的数据,主要研究1983年普遍实行家庭经营以来的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同时,我们分别测算了19831993年和19942000年两个阶段的收入影响因素。我们分别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为因变量;家庭经营户均劳动力、职工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乡镇企业职工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中外出打工人员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生产性用地、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非农业生产费用为自变量。为了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我们统一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指数对纯收入进行了价格调整。即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调整人均纯收入,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理工资性收入,以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第一产业纯收入,以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处理非农业纯收入,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处理家庭经营费用及其农业和非农业生产费用;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处理当年固定资产增加值,并加上上一年的不变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从而将价值指标调整为不变价格数据。我们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19832000年全国农民收入及其家户特征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对模型进4/16行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所有模型均通过了检验,并且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下面分别研究各种因素对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农民纯收入农民纯收入是综合性指标,是多种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换,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要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同。1家庭小型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收入有一定影响。户均劳动力数量受家庭规模和劳动力负担系数两个因素影响。全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数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间家庭承包经营使得户均劳动力数量增加068人,此间家庭规模减小和劳动力负担系数降低的幅度相当,但仍以负担系数的降低为主。努力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就业机会是这个阶段的特征。19851990年间户均劳动力数量基本稳定在295人,家庭规模减小和劳动力负担系数降低的幅度均有所缩小,但家庭规模缩小的影响超过了负担系数的影响。19902000年间,户均劳动力数量减少幅度不大,负担系数相对稳定,家庭规模缩小的影响大大提高。从降低劳动力负担系数以增加劳动力数量,到通过分家、外地就业等使家庭规模小型化从而减少家庭5/16劳动力数量,说明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计量分析,19832000年间户均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因素。模型1LNYC847275LNXL063LNLZB02LNLWBR20963F12231括号内数据是T检验值即农民家庭户均劳动力数量减少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5。劳动力在生产中收益递减。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教育是增加就业、提高劳动力掌握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手段。19832000年间,全国农民平均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从572元增加到18671元,医疗保健支出从44元增加到8757元,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376年增加到771年。近期随着主要物质产品的收益递减和生产过剩,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能够及时捕捉到新的就业和发展机遇。全国农民收入主要增长因素正在从耕地、资金、劳动力等物质资本到教6/16育等人力资本的转变。教育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显著提高,从19831993年和19942000年两个阶段对比,各项收入对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弹性系数,农民纯收入从032提高到444,工资性收入从063提高到532,第一产业纯收入从133增加到456,非农业纯收入19942000年弹性系数为929,即教育对农民收入近期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此为非农业纯收入、工资性收入、第一产业纯收入。模型2LNYC662172LNXL032LNXW044LNXDR2085F14280模型3LNYC258444LNXW8272)R20993F80621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农民在乡村组织中等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收入和其他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1农业生产性用地的持续减少是劳务输出的重要推动力7/16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稀缺是基本国情。我国农民人均生产性土地面积从1983年的235亩增加到1993年的295亩,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刺激了土地面积及其复种指数的增加;随着过剩经济的来临,部分边缘地劣等地推出农业生产领域,生产性用地减少到229亩。一方面是生产性用地面积相对于人口增加的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另一方面是农业收入的减少降低了劳务输出的机会成本,收入的地区差距、城乡差别刺激了劳务输出。从而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从模型来看,生产性用地的减少是家庭经营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生产性用地减少1,工资性收入增加121。模型4LNYG497091LNLZB03LNLWB121LNXDR20952F9305不过,生产性用地的增加是1983199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较为显著的一个影响因素。生产性用地增加1,农民纯收入增长04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同渠道的收益率不同19832000年间,全国农民每户常住人口中,职工8/16人数比重从092提高到191,比重稳步提高;外出劳动人员比重从15提高到671,1993年以来提高迅速;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83年的221提高到1993年的305,又下降到2000年的18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从以乡镇企业为主转变为劳务输出为主,表示劳务经济的范围的扩大和方向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益率较高。19832000年间,全国农民常住人口中职工人数比重和外出打工人员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按2000年现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分别增加707元和元;工资性收入分别增加218元和48元。职工收入稳定,工资水平近期提高幅度很大,收益率较高;而外出打工虽然近期人数增加较多,但收益率还相对较低,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普遍存在。模型5YC11729639212XL19944LZB2703LWBR209648F12779模型6YG92685017LZB1117LWB4245XD9/16R209650F12868分阶段来看,19831993年间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取决于户均劳动力数量和受教育年限;19942000年间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外出打工人数比重。模型7LNYG54923LNXL063LNXW(6362)R20837F2067模型8LNYG624532LNXL026LNLWBR20989F18767第一产业纯收入农业纯收入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很大,家庭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在80左右,在各项收入中拟合程度最低。1近期农业生产费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我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生产支出从1983年的7728元增加到1996年的65203元,又下降到2000年的57166元,可见经济紧缩已经使农业投入减少,扣10/16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实际支出的增长趋势也基本一致。19942000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减少09元。模型9YN6419313742XW09XNR20994F36991但19832000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增加035元。模型10YL035XNR20823F3507农业从依靠减少剩余劳动力到依靠提高文化程度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我国乡村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978年的285亿人增加到1999年的329亿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931降低到701,从1991年开始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减少。19832000年间,户均劳动力每减少1,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596。模型11LNYN97596LNXL037LNXN11/16R2083F38140模型12LNYN136357LNXL133LNXW104LNXNR20791F887模型13LNYN368456LNXWR209920F622321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使得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幅度从19831993年的133提高到19942000年的456。非农业纯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发展,改革初期主要依靠家庭或家族劳动力的整合、固定资产投资,如今已经取决于劳动力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1劳动力供给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非农产业影响最大12/16非农产业对家庭劳动力数量的有着特殊的关系。19831993年间,户均劳动力数量每增加1,农民人均非农业纯收入增长608,是农民收入中弹性系数最大的项目,也是劳动力数量唯一一个与收入有正影响的项目。即此间较多的家庭劳动力数量有利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且主要是有利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外出打工也有利于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模型14LNYF744608LNXL03LNLWB084LNXGR20991F2746619942000年间,户均劳动力数量每减少1,农民人均非农业纯收入增长141,劳动力数量对非农产业收入变为负影响。而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非农产业收入增加929,弹性系数也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对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对非农产业收入增加的影响由正变负19832000年间,全国农民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从863元增加到111326元,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每增加1元,非农纯收入人均增加049元。分阶段来看,人均固定资产原值每增加1,19831993年间非农13/16纯收入增加084;19942000年间减少113,固定资产投资收益递减。模型15LNYF628141LNXL929LNXW113LNXG015XFR210000F71886非农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每增加1,非农纯收入19832000年间增加066;19942000年增加015。说明目前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应该尽量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目前的生产能力适当增加能够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三、结论与对策我国近期农民收入的减少主要是农业收入减少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农业收入可能会随国民经济周期复苏而有所好转;但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供需格局将长期保持过剩的局面,家庭经营风险会逐步加剧;新一代青年农民许多人从来就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那种兼业化的生存方式会逐渐被放弃;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的构成逐步会分离非农家庭,形成家庭14/16大农场。劳动力转移和劳务经济更加发展。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新的劳务经济高潮即将来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坚持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的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入水平土地是农民保障生活与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的福利性均分使农民具有比城市下岗职工更为有利的保障机制,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个最后的生活保障。然而,家庭经营制度的实行具有越来越大的交易成本。城市经济参与农业开发加快了家庭经营分化的进程,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农村将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影响了家庭经营制度的稳定,造成了撂荒土地等现象。甚至出现流民化的苗头。我们应该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精简基层组织和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应该积极推进农村新技术革命,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增加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农产品质量,按照“绿箱政策”等国际惯例,增加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反贫困和以工代赈力度,力争将农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发展教育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15/16水平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改变身份与职业的主要途径是接受高等或中等教育,这是被城镇居民阶层接纳的基本条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民工在城市中只能从事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重体力劳动,倍受歧视,这是农民兼业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参与城镇化的农民是以民工还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在2025年远程办公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2024-2025年新能源储能行业技术创新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
- 2025年湖北省黄石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四级试卷:虚拟现实体验题
- 2025年大学移民管理专业题库- 移民儿童阅读与文学启蒙
- 金融科技创新助力普惠金融2025年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专业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教育专业的实践经验分享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关系
- 冬季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小学生洒扫应对班会
- 质子和重离子的区别
- 代写公司简介范本
- 两相流数值模拟(第9讲)-VOF方法及其应用04课件
-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公司工程数量管理办法
- 宇宙中的地球 1.3地球的历史(第1课时)课件
- 支部委员会委员选票一
- 锅炉安装改造维修施工工艺标准
- 如何书写个案护理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