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机简介PPT课件_第1页
微处理机简介PPT课件_第2页
微处理机简介PPT课件_第3页
微处理机简介PPT课件_第4页
微处理机简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單元1微處理機簡介,-,2,微處理機的起源,1969年大型積體(LSI;LargeScaleIntegration)電路製造成功,將電腦的CPU利用半導體技術集中,使得原來需要2030個IC的裝置減少到僅須34個。許多電子工程師、製造商,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能夠改變電算機系統中的一小部份,整個系統功能就得以改變或改善。,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基本雛型的構思。,-,3,電腦與微處理機,電腦系統的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ProcessingUnit,簡稱CPU)包括了算術、邏輯和控制、暫存器等電路,現今微電腦系統中均由一只晶片整合在一起,俗稱為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縮寫成P)或稱為微處理單元(Micro-ProcessingUnit,簡稱MPU),,-,4,微處理機內部架構,微處理機相當是微電腦的CPU,即具有資料處理與計算能力的數位積體電路(LSI或VLSI)。微處理機內部結構包括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暫存器(Register),控制單元(CU),內部匯流排(InternalBUS)。,-,5,微處理機運作,微處理的基本運作包括提取指令(Fetch),解碼並選擇線路予與執行(Execute),即Fetch-and-executecycle。微處理機無法單獨執行工作,必須配備記憶體,輸出入埠,電源,與相關的週邊界面等,才具有完整工作能力。,-,6,微電腦系統架構,-,7,4004微處理機,4004是一只包含4位元並行加法器(ParallelAdder)、累積器(Accumulator簡稱Acc)、堆疊器(Stack)、還有16個4位元的暫存器(Register)的中央處理器,隨著IC外部提供的指令碼,4004可以做出算術、邏輯等運算,所有運算的程序及數據都可由寫在記憶體中的程式來支配。MCS-4不但降低了成本,也大幅改善了一個數位邏輯電路的用途性,成為史上第一台微電腦系統,而Intel4004就成了史上第一只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8,8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1,1969年末,美國專門製造智慧型終端機Datapoint公司企圖完成一項突破,工程師設計一個非常基礎的中央處理單元,分別與Intel公司及德州儀器公司簽約,希望將此電路製作在單一的晶片上,Intel公司自行研究改良後,於1972年4月公開應市,宣佈為Intel8008微處理機。,-,9,8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2,Intel於1974年推出了強化版本的微處理機8080,工作速度為2MHz,具備7組8位元暫存器,64K的記憶定址空間,加以寬廣的指令集,立即吸引住業界的注意,1975年MITS公司就以8080此款晶片推出8800的微電腦,搭配知名的CP/M作業系統及微軟公司的BASIC語言編譯器,在沒有競爭對手下曾經轟動一時,也造就了軟體巨人微軟公司的成長。,-,10,8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3,1975年是微處理機的戰國時代,首先由Motorola公司推出了八位元的6800,MOSTechnology公司又推出知名的6502晶片,SteveJobs與SteveWoznick在車庫中完成了AppleII微電腦,風行一時的任天堂電視遊樂器也在此時誕生。Inte推出8085Zilog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可以與8080相容,但是更強悍的Z80微處理機,一時之間市場上八位元處理機可說是百家爭鳴,微電腦對於各種微處理機能夠相容的設計也在此時展開。,-,11,16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1,Intel於1978年推出16位元的8086微處理機,它的資料匯流排與內部暫存器都是16位元,最大記憶定址空間為1024KB(1MB)工作頻率可分為4.77MHz、8MHz、10MHz三種,當時的微電腦介面組件都還是8位元,為了降低微電腦廠商的生產成本,Intel隨後推出內部為16位元,外部為8位元匯流排的8088微處理機,這樣一來就可搭配8位元的周邊,卻可以執行16位元的軟體,IBM搶攻個人電腦市場的第一代電腦(IBMPC/XT)就是以8088為CPU。,-,12,16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2,1980年微電腦進入家庭已成風潮,除了8086/8088之外,還有由NEC公司推出可以與8086/8088相容的V20。而Motorola推出68000是一只內部32位元,外部16位元的微處理機,雖然不能與8086/8088相容,但工作起跳頻率為8MHz,記憶體定址空間可至16MB,被當時的Apple公司採用作為第一代麥金塔(Macintosh)電腦的CPU,形成微電腦市場的另一主流。由於68000的競爭,Intel隨後改善了8086/8088的執行速度,增加若干指令之後推出了80186/80188,但是與IBMPC周邊所用到一只IC-8259中斷控制器產生不能匹配的問題,而在個人電腦市場上流產。,-,13,16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3,Intel於1982年推出80286是一只道地的16位元微處理器,工作頻率為625MHz是8086/8088的三倍,並採以大型電腦CPU的功能為設計目標,包括多工切換、記憶體分段保護、可在虛擬記憶體執行等功能。80286的定址空間為16MB,為了能夠執行8086/8088的程式,將工作模式分為真實與保護兩種模式,在真實模式下可以執行8086/8088的程式,此時僅可掌控1MB的記憶體,而在保護模式下可以控制16MB的記憶體。,-,14,16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4,IBM以80286生產的PCAT可以搭配Windows、OS/2、Xenix等作業系統,在市場上造成熱賣,為了確保286的供應無慮,IBM與Intel簽定第二貨源的協定,因此在Intel與其他廠商技術交流及授權下,可以生產286相容的廠商包括了AMD、Simens與Harris。1983年Motorola在市場佔有率不如Intel的情勢之下,推出了68010微處理機,加入虛擬記憶體的功能,可允許較大的程式在較小的記憶體中執行,並陸續提升工作頻率從12.5、20、25至33MHz,以及用68881浮點運算器協助68010的算術運算,持續的與Intel展開微處理機的爭霸戰。,-,15,32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1,CPU競賽的兩個關鍵不是速度就是處理字組的位元數,因此Motorola於1984年趕在Intel之前發表了32位元的微處理機68020,無論位址匯流排、資料匯流排都是32位元的,使得記憶體擴充能力高達4GB,CPU內建256bytes的CacheRAM加速程式的執行,在當時也是首創。除了Apple的Macintosh持續使用68系列的CPU,開始有更多的廠商以68020設計電腦及工作站。,-,16,32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1,Intel於1985年公佈80386上市,分為386SX、386SL、386DX三種,386SX是386的縮簡型,內部資料匯流排雖然有32位元,但接出腳只有16位元,而位址匯流排內部也是32位元但接腳只有24,因此記憶體擴充能力為16MB;386SL是特別為省電型筆記型電腦設計的與386SX功能相似,但多一條位址接腳可定址32MB的記憶體;386DX是386的完整版,內外皆為32位元與68020是同等級的CPU,記憶體擴充能力同樣為4GB,但工作頻率可從16Mhz起跳至40MHz,採用64128K的外部快取(cache)記憶體設計,率先使用管線式解碼執行架構,大型電腦才有的記憶體分頁機制(PagingMechanism),這種記憶體管理單元可以使386DX在保護模式與真實模式中切換。新增的虛擬86模式(V86MODE)下可以將記憶體分成數個1MB去同時執行數個8086的程式而不錯亂。,-,17,32位元微處理機的興起1,第一家採用386生產電腦的廠商是COMPAQ,稍後跟進的是我國的宏碁電腦,IBM因顧及自家大型電腦的業務,不敢貿然以32位元CPU設計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而失去市場先機。在80486出廠之前,尚有Motorola的68030及68040陸續發表,這兩款為處理機都還是32位元的,68040的架構是非常接近80486的,但在量產能力無法擴大之下,最後還是在市場敗下陣來,唯一情有獨鍾的還是AppleMacintosh。,-,18,RISC與CISC之爭-1,Intel於1989年推出兩款微處理機,一為64位元精簡指令集(RISC,見4.1-2節)的80860,另一款則為32位元複雜指令集(CISC)的80486。Intel本來將80860定位為486電腦的運算輔助器,後來因應SunSPARC、MIPSR2000以及Motorola88000系列RISC等微處理機的競爭,又將80860定位為高階工作站的CPU,微軟公司曾經因此還推出過860版本的WindowsNT,可惜這些RISC架構的CPU,一樣面臨與86架構不相容,初期價格過高的影響,應用軟體不足的窘境,使得系統廠商興趣缺缺,到後來全部淪為特別用途的工作站,或者是周邊設備的微處理器,例如HP雷射印表機就使用了80860以及它的後續版本80960。,-,19,RISC與CISC之爭-2,80486以CISC架構完成,目的是為了配合8/16/32等CPU傳統的指令集,內建8KBCache快取記憶體、快取控制器與浮點運算單元(FPU),這些硬體架構在386時都是需要額外的晶片來配合的。486初期推出486-25、486DX-33,隨後又推出低價位的486SX-20、25,差異僅在於廢除內部的浮點運算器。486DX系列上市不久,Intel很快的又公佈了486DX2倍頻系列,將CPU的工作頻率提升了兩倍,也就是CPU外部匯流排時脈為25MHz、33MHz時,CPU內部可以到達50MHz、66MHz,此款CPU就以486DX2-33及486DX2-66命名,倍頻工作的DX2系列CPU,雖然外面記憶體工作較慢,但可以由內建快取記憶體來弭補,在倍頻CPU工作下可以提升7075%的效能。,-,20,邁向超存量與平行處理-1,486推出四年後,也就是1993年Intel不再以86命名新的CPU,Pentium即是繼486之後的第一只64位元CPU,雖然內部暫存器仍然為32位元,但資料匯流排增加至64位元以加速對外存取的速度,時脈頻率增至60、66MHz之外,還有許多提升效能的設計,包含RISC設計、具有兩個整數運算單元、一個高效能的管線化浮點運算器、內建16KB(程式與資料分開各8KB)的快取記憶體,是一種超純量的架構,因此Pentium最快可以在一週期內,執行兩道一般指令或兩個整數運算指令,或者一個整數及一個浮點運算指令,在當時可說是經典之作,故當年六月榮登美國財經雜誌的封面。,-,21,邁向超存量與平行處理-2,1994至1996年間第二代的Pentium處理器,核心電壓縮減為3.3V(前一代為5V),以求降低消耗改善散熱的問題,可同時由兩只Pentium處理器配合多處理器作業系統(例如WindowsNT),工作於高效能的平行處理模式。在此同時,其他廠牌相同位階的產品包括了Cyrix6X86以及AMD的5K86(K5),若以工作頻率比較性能,雖與同等級的Pentium差異不大,甚至也有超越的產品,但終究還是抵不住Pentium的強勢而淪落零售市場。在Motorola方面也推出類似SuperScalar架構的68060,而且省電方面表現良好,但這回連Macintosh也沒採用,促使Motorola轉向與IBM及Apple合作開發PowerPC,繼續與Intel競爭。,-,22,第六代的X86與多媒體時代-1,1995年的PentiumPro150/166/180/200可說是第六代的X86,核心技術包括了(1)三線道的超存量解碼執行設計,可將三道傳統X86的指令轉譯成14個微指令,分配到五個執行單元去執行、(2)加大推測執行與非循序執行所需分歧預測點緩衝區、(3)暫存器動態命名、(4)內建二階層的快取記憶體(L2Cache)。整個架構在32位元作業系統下達到最佳效能,但對於純16位元的環境下反而變慢,所以WindowsNT才是PentiumPro最佳平台。,-,23,第六代的X86與多媒體時代-2,Intel自386CPU開發以來,X86指令即就不曾大幅增加過,但在1997年1月發表的PentiumMMX卻增加了57組MMX指令,若將程式以MMX指令改寫,可大幅提升音波合成與繪圖輸出的執行速度,正式面對多媒體時代的需求。AMDK6是能與PentiumMMX100%相容的CPU,K6具有四組X86解碼器,一個週期可以擷取23個X86指令,分割成六個RISC86的微指令去執行,內建64K的一階快取,資料與程式各為32K,是PentiumMMX的兩倍,在增加分歧預測率以及減少快取失誤方面為設計的重點,其卓越的性能成為1997風雲產品。繼AMDK6之後,1998年Cyrix亦推出與PentiumMMX100%相容的686MX,後更名為MII,設計路線與AMDK6相似。,-,24,價格與性能的競爭,1997年之後微處理機的發展,不再一味追求性能的改善,製造商希望能有低價位的產品符合一般使用者的需求,於是Intel於1997年的5月首先推出將CPU與L2快取晶片分開包裝的PentiumII,以求減少IC生產時的失敗率來降低成本,在1998年4月推出了沒有L2快取晶片的Celeron,這種產品雖然價位雖低,性能卻不能與其它廠商的低價位相比,因此IDT、AMD等公司有了一次搶攻市場的機會,例如IDT的WinChipC6可以完全與PentiumMMX指令集相容,在耗電量與較低表面溫度的優勢下,很容易將筆記型電腦升級。AMD的K6-2(1998年5月)更是來勢洶洶,以優越的3DNow!技術改善3D繪圖指令運算速度,獨立兩個可以平行處理的MMX處理單元也優於PentiumMMX處理器。由於Pentium系列的微處理機採用獨家的插槽SLOT1、SLOT2,而AMD採用Super7,從此市場區隔更為明顯。,-,25,速度突破GHz的年代,AMD在1997年推出的K6最高工作頻率為300MHz,1998年陸續推出K6-2/333MHz、-550MHz。Intel在1997年5月推出的PentiumII是233MHz,到了1998年的最高等級PentiumII/450,AMD於1999年發表工作頻率為600MHz的Athlon(K7),2000年3月6日發表1GHz的Athlon(K75),同年的8月14日發表的Athlon(Thunderbird)已是1.1GHz。Intel不甘勢弱在1999年6月發表600MHz的PentiumIII,2000年3月也推出1G的PentiumIII,並於7月趕在AMD之前發表了1.133GHz的PentiumIII,也正因為Intel的操之過急,導致PentiumIII在散熱不佳的情況下,執行某些版本的Linux作業系統發生了當機現象,,-,26,新架構的出現,從1995年以來微處理機的架構都沿用PentiumPro(P6)加以改良,但2000年Intel的Pentium4與AMD的K8卻有較大的突破。Intel方面包括有:(1)將管線由P6的10階提昇至20階。(2)算數邏輯單元可在時脈正、負緣均產生結果,稱為雙倍頻算數邏輯單元(DoublePumpedALU)架構。(3)微碼追蹤快取(TraceCache)架構,可以節省重複指令的解碼時間。(4)四泵浦匯流排(QuadPumpedBus)架構,其資料匯流排介面可在同一時脈內同時傳輸四筆64位元的資料,在匯流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