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_第1页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_第2页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_第3页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_第4页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定义 摘要:对甘肃省多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提出了西北贫困地区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7种模式和未来农业信息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技术;进展;应用模式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边远地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不稳定,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东部上海信息化指数在70以上,而甘肃省的信息化指数在19以下。农村信息贫困是导致农民贫困、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甘肃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自1998年我省实施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甘肃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在农业知识收集、系统开发、示范应用、推广与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xx年获得了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xx年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1.1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 根据甘肃农业区域特点,兼顾粮食生产、生态环境改善,突出特色及重点产业,采用Det、VB、PHP、ASP等技术开发农业专家系统25个,其中: 围绕粮食安全,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开发了小麦、玉米、马铃薯及优质小麦、特种玉米5个粮食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开发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及苜蓿栽培与产品开发利用、毒草治、草地蝗虫预测预报、集雨节水高效农业、牧草栽培利用、种草养羊高效转化、葡萄栽培管理、苹果栽培10个专家系统;甘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甘肃的温室面积一直稳定在40万亩左右,围绕这一产业开发了日光温室黄瓜、茄子、辣椒、番茄、西瓜、百合鲜切花6个高效栽培管理专家系统;近年来人们为了盲目的追求产量,化肥施肥量逐年加大,是诱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之一,导致农药的大量、大面积施用,特别是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生产环境,病虫害发生率高,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更大,蔬菜产品的污染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了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管理、高原夏季无公害胡萝卜生产、高原夏季无公害西芹生产及植保4个农业专家系统。 1.2环境建设 1.2.1建立了农业科教 _站(.省略),负责省内及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发布。 1.2.2在全省10个示范县的乡村,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信息(电脑农业)培训站(中心),共配置计算机170台(套), 通过光缆或ADSL宽带接入方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信息发布等,实现了省级网站与培训站的联网和资源共享。 1.2.3建立电脑农业咨询室60个,每个咨询室配套计算机1台,打印机1台,通过电话拨号上网,下载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及生产信息,并利用中、小学校进行信息传播。 1.2.4在没有条件上网的地区采用单机入户的形式,共配置计算机20台(套),负责对本村农民的咨询,实现了单机版农业专家系统的咨询。 示范推广 项目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渠道,以农民协会、龙头企业为辅助渠道,进行技术培训、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和物化服务,在农村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将农业专家系统及农业信息推广到千家万户: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郊乡村建立农业科技 _站,通过宽带上网,集信息收集发布、网络版农业专家系统咨询、人员培训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在边远的乡村,采用建立咨询室,通过电话上网,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网络版农业专家系统咨询;在没有条件上网的地区,采用电脑进村,信息入户,为农民提供单机版的专家系统咨询服务,并利用远程教育 _络,依靠农村中小学学生传播农业信息和技术。 在兰州城郊、河西灌区、中部干旱区、陇东旱作农业区四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榆中、皋兰、武威、定西、永昌、静宁、金塔、北道等16个示范县(市)的45个乡镇及2个农场、3个龙头企业、2个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区,培训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16.70万人次,发放光盘1万余张,发放资料47.30万多份。示范推广农业专家系统25个,累计推广面积651.40万亩,受益农户9.30万多户,受益农民50.40万人,新增产量41257.93万千克,新增产值42 387.41万元,节约成本920万元,辐射推广126个乡镇,辐射面积882万多亩,其中粮食作物650.60万亩,蔬菜153万亩,果树78.40万亩,新增纯收益53 109.72万元,新增总产值53 903.59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解决了多种形式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集成,实现了农业技术成果的高效传输;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为粮食安全增产、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手段;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主要创新点 3.1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业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在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以多因子为参数,应用牧草适宜度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框架下,进行牧草适宜度的计算和地域分布的推理,增强了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2在国内首次开发了日光温室的无公害栽培、集雨节水高效农业专家系统及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日光温室无公害专家系统,利用源代码开发的PHP语言和MySQL数据库开发了能在Windows和Linux两个操作系统下跨平台运行的低成本网络版专家系统,符合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 .3优质专用春小麦生产与加工专家系统。在国内首次利用海拔和多个气象因子,建立了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地区的品质模拟模型,使企业能够确定原料采购地区,并根据预测的品质,确定品种搭配方案,生产优质专用面粉。 .4探索了不同地区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模式,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协会、民办科研机构结合创新推广体系。在利用省、地、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传统的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将信息服务与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 .5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信息化网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信息技术“一公里”和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的有效途径。贫困、偏远地区采用计算机进村入户方式,以单机运行并辅助多媒体光盘,推广单机版的农业专家系统,或利用远程教育 _络下载农业信息,并把下载信息制作成明白纸,依靠学生或利用信息栏发布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和技术;经济发达区,依托宽带接入或拨号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网上直接查询农业信息或咨询网络版的农业专家系统。 推广模式与典型案例 针对我省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层次与农民的不同需求,探索建立了以下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模式: .1金塔模式该模式利用中小学建立的教育网络,以中小学校为核心,以中小学生为纽带、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将技术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打印成明白纸、信息卡,通过学生传播到千家万户,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在全县11个教育网络中心,配置了100台计算机,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将家庭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打印成明白纸,带到家中供家长参考和使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反过来学生又影响着家长,增强家长对农业信息的需求的欲望。通过中小学教育网站,中小学生先后下载和传递农业技术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7 500多条。累计示范蔬菜和粮棉作物面积达88万亩,新增纯收益1 800万元。 .2敦煌模式敦煌市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党员为纽带,通过“双培双带”( 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党员共同进步),把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培训与农业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广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员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先后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党员和群众1 960人(次),总计示范面积达到71万亩,总经济效益达1 409.51万元。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转变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工作。 .3凉州模式该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协会为纽带、以生产单位为对象进行信息服务。建成了农业 _站武威兴农网。将农业信息中心与当地龙头企业(祁连、新鲜、百川、发放蔬菜有限公司)、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村专业协会(祁连蔬菜产业协会)紧密结合。企业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高坝、清水两个示范区为中心,推进网络向蔬菜运销公司和乡镇农技站辐射延伸。目前,凉州区四大蔬菜运销公司(祁连、新鲜、百川、发放)和27个蔬菜主产乡镇都先后建立了信息工作站,83%的乡镇都配备了电脑,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已达100多人。先后使用信息中心搜集或发布信息的人员达1 340多人(次)。搜集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3 700多条。现在祁连、新鲜、百川、发放蔬菜运销公司和10多户运销大户每天都通过网上查阅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和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以全国行情来调整本地菜价,进行蔬菜的收购、销售,降低了市场风险。 .4北道模式即以农村聚落系统为原型的农业信息化推广服务模式。北道区农民以蔬菜和果树为经济,葡萄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居民社区(村民委员会)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站。让农民、学生上网学习和获取信息。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娱乐和聚集的主要场所,在居民社区建立农业技术 _站可以更好的吸引村民学习计算机知识,增加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以村委会为纽带,以党员、青年和妇女为桥梁,为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户进行开发、培训和服务。在产前,通过上网把采集到的产品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向乡村、农民、企业、种养大户发布,引导农户选择适宜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在产中,通过农技网络,把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最新农资等各类信息分类进行,通过信息中心的电子邮箱或印发成农技宣传资料,及时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在产后,把产品的供应信息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农产品销售专业网站上进行发布,以及通过农业网页主动向区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葡萄产品,吸引省内外运销大户上门收购。建站以来,先后使用信息中心搜集或发布信息的人员达1 540多人(次),搜集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1 700多条,通过筛选,采用多种方式向农户发布信息1 000多条。只葡萄一项就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963.60万元。 .5 玉门模式即“返哺型模式”。在城郊建立农业科技网吧,对城市上网人员进行适当收费,对农民实行上网服务。所收经费用于网站的正常运转和维护。该网吧配备电脑及配套设备10台(套),架设了宽带网络。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达到650人,农户上网咨询1.20万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群众对电脑农业的热情,群众形象地说:只要鼠标点一点,天下大事都知道,农业信息记在心,致富钥匙握在手,全靠专家来指导,何愁小康不实现。全市辐射推广日光温室和优质牧草智能化专家系统面积5.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 770.30亩,优质牧草5万亩,新增产值929.09万元,节约成本140.03万元,增收节支总额1 069.12万元,共有8 869户农户受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静宁模式静宁县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信息中心,建成863智能化 _站一个,配备方正电脑及配套设备10台(套),架设了宽带网络。静宁模式是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以县乡科技人员为信息传播纽带,以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围绕静宁县8万亩优质果品产业和苜蓿草产品产业,以信息传递和技术培训为中心,县乡科技人员将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和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并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30万人,全年收集果品生产和苜蓿等生产信息29期,收集市场信息63期,自然灾害信息3期。在全市辐射推广日光温室、优质牧草和大田作物智能化专家系统面积74万亩,总经济效益9 420万元,节约成本140.03万元,增收节支总额1 069.12万元。 .7定西模式即信息入户模式。定西地处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差、水资源匮乏,相应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差。将电脑进入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采用单机入户和拨号上网的形式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共配套计算机20台(套)进入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家中,再由这些大户将技术与信息传递给周围农户。先后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电脑操作技术骨干1 000人(次),村社干部280人(次),电脑重点应用示范户200户,带动8 018户。农民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查询人数达到520人次。根据苜蓿草产业专家系统提供的技术咨询,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质高产牧草阿尔冈金、德福、得宝、赛特、维拉、瑞西斯、甘农1号等13个品种,建立了2 000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亩达到产草量2 500kg,比常规种植增产15%以上。发展舍饲养殖大户50户,圈舍饲养小尾寒羊1 000只以上,就地转化牧草,推动养殖业发展。累计示范推广专家信息系统 15.90万亩,节本增效38 894元,新增纯收益 5 795万元。 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思考 .1要着力探索不同类型的农业信息化途径西北农民生活穷困,文化素质差,经济收入低,主动接纳农业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农业信息技术入户的进程滞后,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分层次推进。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郊乡村可建立农业科技 _站,通过宽带上网,集信息收集发布、农业专家系统咨询、人员培训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在边远的乡村,采用建立咨询室,通过电话上网,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网络版农业专家系统咨询;在没有条件上网的地区,采用电脑进村,信息入户,为农民提供单机版的专家系统咨询服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 _络,依靠农村中小学学生传播农业信息和技术,逐渐探索农户生产数字化网络化农技服务。 .2探索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技术示范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农业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注重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市场信息和技术培训等全面综合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各种信息技术,使其进行正确的生产、预测和决策,引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产品市场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