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 郁达夫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体味文章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2、散文的景和情的交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自古以来,“秋”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咱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请几位同学来回顾一下,咱们读过的有关秋的诗句有哪一些? 明确: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柳永)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出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提问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明确:秋。 提问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提问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段。 三、细节品味。 正如一首好诗,一篇美文也是值得大家来诵读的,那么下面老师来把作者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那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色。 (朗诵) 提问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那么现在回到刚才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提问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古都的秋是这样的冷清。 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我们来仔细听听着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 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 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 故都的秋虽然没有用古代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欣赏了这一派秋景,老师发现了文章中两个不和谐之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提问第12段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徐志摩在一首小诗私语中写到: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也随着这故都的秋流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秋味、读出愁思、读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五、拓展。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 此问题较难,可提示。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 _ _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不会的。 (师)为什么?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医疗培训课件
- 旅游警察培训课件
- 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逻辑思维发展的策略
- 肿瘤血管介入培训课件
- 培养教师法治问题解决能力的路径设计
- 电力市场波动对水电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 幼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
- 药学导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西安市高陵区融媒体中心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老旧小区外立面整修工程档案建立方案
- 2025-2030中国废旧汽车拆解材料分类利用与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报告
- 旅行社挂靠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消化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站运维工程师职业能力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每课教学反思
- 2025江苏南京市麒麟科创园所属企业部分招聘8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 2025-2026 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 烧烫伤应急预案
-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农药使用技术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