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第八章_第1页
婚姻法第八章_第2页
婚姻法第八章_第3页
婚姻法第八章_第4页
婚姻法第八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扶养制度立法研究,主讲人:张遂,第一节概述,一、扶养的特征(一)扶养的概念1.扶养的概念。扶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抚养,是指一定范围的亲属间相互养和扶助的法定权利义务。它没有身份、辈分的区别,是赡养、扶养、抚养的统称,即包括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的扶养(如父母对子女、祖对孙的扶养)、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赡养(如子女对父母、孙对祖的赡养),以及平辈亲属间的扶养(如夫妻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我国继承法、刑法使用“扶养”一词,即采用广义的解释。从国外立法看,大多数国家采用广义说。狭义的扶养,仅指夫妻之间和兄弟姐妹等平辈亲属之间相互养和扶助的法定权利义务。我国婚姻法和东欧一国家的立法采用狭义说。2.扶养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婚姻家庭法规定的一定范围亲属间的扶养,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同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它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1)扶养关系的主体,是在扶养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扶养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享受扶养权利的人,被称为扶养权利人;另一种是承担扶养义务的人。被称为扶养义务人。(2)扶养关系的内容,指扶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扶养权利人享有的受扶养的权利及扶养请求权;扶养义务人承担的扶养义务。也就是说,扶养关系的内容包括扶养权利和扶养义务两个方面。前者是扶养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后者是扶养义务人承担的义务。(3)扶养关系的客体,是扶养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扶养权利人接受扶养和行使扶养请求权的行为,以及扶养义务人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扶养义务由义务人自觉履行。只有在扶养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需要扶养的权利人才行使扶养请求权,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定的扶养义务。3.扶养的分类。扶养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扶养主体同辈分之不同,可分为:长辈亲对晚辈亲的抚养、平辈亲之间的扶养及晚辈亲对长辈亲的赡养;依是否共同生活之不同,可分为:同居共同生活(供养与扶助)的扶养与不同居共同生活而给付扶养费的扶养;依扶养行为内容之不同,可分为:经济上供养、精神上慰藉和生活上扶助;依扶养的程度之不同,可分为:生活保持义务与一般生活扶助义务。最后一种分类。旨在明确扶养的程度,以便于义务人履行义务。(二)扶养的特征婚姻家庭法调整的一定范围亲属问的扶养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同于国家扶助或社会扶助,它具有以下特征:1扶养权利义务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利义务,是依亲属法(我国为婚姻法)的规定而产生的。亲属法上的扶养具有私法性质。不同于公法上的国家扶,助(如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社会救济),也不同于社会扶助(如社区帮助、邻里互助)。例如,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另外,企业设立的伤残赔偿及社会保险制度,国家设立的医疗卫生保险制度等,均为公法上的“扶养”。公法上的“扶养”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是由国家和社会履行的义务。而私法上的扶养则是依婚姻家庭法规定而产生的亲属间相互承担的经济上的供养和生活上的扶助。与公法上的“扶养”性质完全不同。亲属法上的扶养权利义务,只能发生于法定的近亲属之间,并具有双向性、对等性的特点。即在相互具有扶养关系的近亲属之间,扶养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一方享有受对方扶养的权利,同时也承担扶养对方的义务,反之亦然。而国家扶助和社会扶助除发生的依据(或依公法或依道义)而不同外,权利义务也都是单向的。2、扶养关系基于一定亲属身份关系而发生。这是亲属扶养发生的特定原,因。亲属扶养关系,因具备法定的要件而当然发生。如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因婚姻成立而发生;兄弟姐妹、祖孙间的扶养须具备法定条件而发生。因此,虽为法定的近亲属。如果非因具备法定要件而发生扶养,而基于其他原因如道义上的帮助而扶养,则不属于婚姻法上的扶养。3.扶养关系只能发生于法定的近亲属之问。这是亲属扶养的主体特征。我国婚姻法规定具有扶养关系的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孙等。如非法定范围的近亲属,虽也可能发生扶养义务,如基于遗赠扶养协议或友谊、同情而发生扶养。但都不属婚姻法上的扶养,只是一般的民事扶养或道义上的扶养。4.扶养一般是有条件的。扶养以义务人有扶养能力和权利人需要扶养为条件。如果义务人没有扶养能力,可依法免除扶养义务;如果权利人不再需要扶养,即无权要求义务人再履行扶养义务。5、扶养权利义务具有人身专属性。这是亲属扶养之权利义务具有的特,点。在扶养关系存续期间,其为义务人和权利人的专属权利义务,不得继承、处分(包括放弃)或抵销。但已届清偿期之后,权利人可依其意愿放弃,让与或抵销其债权。(三)扶养的意义由上所述,扶养是一定范围的亲属间相互供养和扶助的法定权利义务。在我国,一定范围的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祖孙等。扶养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上的照顾、扶助。扶养一般须具备法定要件即须有扶养之必需,与有扶养之能力。扶养义务是亲属关系成立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之一。婚姻家庭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养老育幼,而扶养制度正是实现这种职能的有力保障。所以,扶养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能够使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残有所靠,对于稳定婚姻家庭关系,保障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我国扶养制度的演进我国古代盛行宗法家族制度,“敬宗所以收族”,其中就有扶养之意。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渐衰退,收族之制不复存在,但尚有以祭田或族产的一部分赡赈族中贫寒孤寡之规定。在一家之内,拥有家庭共同财产。家属不得有私财,一家老小全靠家长以家庭财产扶养。“而分居异财时,大率为尊亲属(尤以祖母、母)设定赡养业,以其收益保持其生活,或子孙轮流奉养祖父母、父母。又以设定义庄、祭田或族产等。以其收益充作祭祖、办事及赡赈族中贫寒孤寡之用。”故古代社会不必设立以个人亲属关系而定的扶养制度。我国古代法律规定,父子、祖孙之间互负扶养义务。并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为十恶中不孝之一。至于其他亲属之间的扶养义务,依唐律规定:“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令乡邻安恤。”即以亲属扶养为先,乡邻抚恤为后扶养义务人不限于亲属。,到近、现代社会,1930年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法由古代型向近、现代型形式上的转化扶养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该法规定的扶养制度仍“带有宗族与家族生活的色彩适合当时宗族与家族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均规定了家庭成员和近亲属之间尊老爱幼、平等互助的扶养关系。此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还颁发了一些司法解释性文件,以补充婚姻法立法规定的不足。如195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出嫁女儿赡养父母和媳妇赡养婆婆问题的批复、197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子女对继母有无赡养义务的请示的批复、98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婚生子女抚养问题的批复)、198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年老、无子女的人能否按照婚姻法第23条类推判决有负担能力的兄弟姐妹承担抚养义务的复函、198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兄妹问扶养问题的批复、198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母与生父离婚后仍有权要求已与其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批复),以及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意见等等。第二节扶养关系一、扶养关系的主体扶养关幕,是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依法产生的相互供养和扶助的权利义务关系。扶养关系的主体即是扶养关系的当事人,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在扶养关系中,接受扶养即受扶养的一方为权利主体,履行供养和扶助职责的一方为义务主体。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扶养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一定范围的近亲属。凡不属于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便不能成为扶养关系的主体。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即扶养关系的主体,具体包括:父母与子女;夫与妻;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必须注意,扶养关系主体的地位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变化的。例如,扶养关系主体有时是双务主体,有时则是单务主体;此时为权利主体,彼时为义务主体。如在夫妻扶养关系中,夫妻双方为双务主体。夫承担有扶养妻的义务,同时又享有要求妻扶养的权利;妻承担有扶养夫的义务,同时也享有要求夫扶养的权利。在父母子女扶养关系中,在子女未成年时,子女享有要求父母扶养的权利,父母承担有扶养子女的义务,父母子女双方均为单务主体;在子女成年独立生活后,父母年老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承担有扶养父母的义务,父母则享有要求子女扶养的权利,父母子女双方此时也为单务主体。而且,某当事人是权利主体还是义务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扶养关系的主体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分析具体的扶养关系时应该加以注意。,二、扶养的程度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立法,根据扶养关系主体之问亲属关系之远近和权利义务之多少,明确规定了不同的扶养条件,使义务人承担不同程度的扶养义务。如瑞士法规定:“父母应负担子女的扶养费。其中包括顿育、职业培训及子女保护措施的费用。父母的扶养义务至子女成年时终止。子女此时尚未完成合理教育的,父母得在其条件许可范围内,继续履行扶养义务,直至相应的教育得以结束。”该法还规定:“直系尊血亲及卑血亲以及兄弟姐妹间,互负扶养义务。但仅以无此帮助生活陷于贫困者为限。兄弟姐妹问。无充分财力时,不负扶养义务。父母及配偶的扶养义务不在此限。”德国法之规定与瑞士相似。可见,依扶养程度之不同,可以把扶养义务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保持义务;二是一般生活扶助义务。第一,所谓生活保持义务,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扶养,是无条件的、义务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此种扶养义务为具备身,份关景不能缺少的要素,维持对方生活,即为保持自己生活。如父母以其子女的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维持;夫扶养妻或奏扶养夫,即为保持自己的生活。其扶养与自己的生活程度应相等,虽然因此而降低自己地位相当的生活水平,也应予以维持。可见,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在扶养人与被扶养人之间必须保持同一生活水平的扶养。放又称之为“共生义务”。第二,一般生活扶助义务,指除夫妻、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外,其他法定的亲属间(如我国兄弟姐妹间、祖孙间)的扶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方无力独立生活,他方有扶养负担能力时,才履行的义务。即扶养义务人仅在不降低自己地位相当的生活水平限度内给予扶养,这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扶养,扶养人与被扶养人之间无须保持同一生活水平,故称为一般生活扶助义务。总之,立法根据亲属关系的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扶养条件。确定不同的扶养程度,便于义务人更好地履行扶养义务。,三、扶养的范围和方式(一)扶养的范围扶养的范围指在哪些人之间依法发生法定的扶养权利义务,即互负法定扶养义务的一定亲属的界限。l.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现行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这里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可见,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父母应从经济上供养未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照顾未成年子女,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对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有条件的,即成年子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且父母又有给付能力才负有抚养义务。否则,父母没有抚养义务。(2)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国婚姻法第15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这里所说的父母,包括亲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根据法律的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有条件的。赡养扶助是指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关心、帮助,以及精神上的尊敬和安慰。父母可以直接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也可以请求有关组织调解,说服子女给付。父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追索赡养费之诉,通过诉讼程序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2、夫妻之间的扶养。我国婚姻法第14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夫妻之间的扶养具有以下特征:,(1)夫妻之间的扶养关系是基于婚姻的效力而产生的,是婚姻效力的内容之一。如果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合法的婚姻关系,或者合法的婚姻关系已经依法解除,那么,其间则不存在相互的扶养关系。即夫妻身份关系是夫妻之间扶养关系产生和存在的前提。(2)夫妻之间的扶养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双方都既是权利人,又是义务人。即是说,任何一方都有扶养对方的义务。同时也都有要求和接受对方扶养的权利。(3)夫妻扶养的内容和程度,夫妻扶养义务是在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扶助的义务,属于维持同一生活水平的生活保持义务。其目的在于保障夫妻共同生活,是婚姻关系的必然要求。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扶养义务是在夫妻共同生活中实现的。(4)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具有强制性。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履行的。婚姻法规定了对不履行扶养义务一方的强制性条,款,赋予权利人依法追索扶养费的请求权。如发生纠纷,可经有关部门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人民法院可调解或判决义务人给付扶养费。3、祖孙之间的扶养。祖孙是一种隔代的直系血亲关系,他们之间的扶养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我国婚姻法第22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扶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8月30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此义务作了扩大的解释:一是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确无能力抚养或父母均丧失抚养能力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二是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确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根据上述规定,祖孙之间的扶养必须具备的一定条件是:(1)被扶养人祖或孙需要扶养;(2)扶养人孙或祖有扶养能力;(3)被扶养人祖的子女或孙的父母巳经死亡或确无能力扶养。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祖孙之间才能发生扶养权利义务关系。否则,祖孙之间不产生法定的扶养义务,自愿扶养的,应加以提倡。4.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所谓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虽然是最近的旁系血亲,但一般情况下相互之间没有法定的扶养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8月30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此项义,务作了补充解释:“由兄、姐抚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孤独无依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这些规定说明,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义务是有条件的。兄、姐对弟、妹扶养的条件:(1)弟、妹需要扶养;(2)父母已经死亡或确无扶养能力;(3)兄、姐有扶养能力。弟、妹对兄、姐扶养的条件:(1)兄、姐丧失劳动能力,孤独无依确实需要扶养:(2)弟、妹是由兄、姐抚养长大且有扶养能力。此外,关于丧偶儿媳对公、婆的扶养;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的扶养。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之间属于姻亲关系,在法律上没有法定的扶养义务。他们之间的扶养关系,是依据丧偶儿媳对公、婆或者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是否事实上尽了扶养义务来确定的。这种事实上的扶养关系完全听凭当事人的自愿,不得强制形成。例如,如果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扶养义务,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的,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2条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2条的规定,儿媳可作为公、婆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根据我国婚姻法第8条规定的精神,夫妻双方约定男方成为女方家庭成员,女婿到女方家庭与岳父母共同生活的。应当遵守家庭成员间不得互相虐待或遗弃的规定。在此必须注意的是,当女儿健在时,即使女婿在日常生活中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扶养义务,但由于他们之间为姻亲关系,在法律上投有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因此,女婿不能对岳父、岳母享有遗产继承权。如岳父或者岳母死亡,该女婿只能根据继承法第14条的规定。作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尽扶养义务较多的人,酌情分得适当遗产。如果女儿死亡,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则可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2条的规定,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二)扶养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扶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同生活扶养,即被扶养人同扶养义务人共同居住,进行直接扶养。如夫妻、父母子女一般以同居一家共同生括的扶养方式为主。二是不共同生活,定期支付扶养费(或实物)进行扶养。此种扶养方式。包括定期从经济上供养、精神上探望和关心、以及生活上提供一定劳务帮助等。除父母子女间和夫妻间的扶养以外,其他亲属之间的扶养一般以后一种扶养方式为主。我国婚姻法对于扶养方式未作规定,只规定对不履行扶养义务的义务人,权利人有请求其履行义务的权利。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批复中,也作过一些相应的规定。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扶养、赡养纠纷难以解决。因此,修改婚姻法时,可考虑对扶养方式作出规定。四、扶养的顺序,当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只有一人时,不发生扶养的顺序问题。当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为数人时,履行扶养义务、享受扶养权利就必然有先后之别。所谓扶养的顺序。是指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有数人时,确定履行扶养义务人,或者享受扶养权利人的先后顺位。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关于扶养顺序的规定不尽一致。(一)扶养义务人的顺序关于扶养义务人顺序的规定在立法上主要有三种情况:1.概括主义方式,即对扶养顺序只作原则规定,如日本民法规定,扶养义务人顺序由当事人自行协议。协议不成或不能协议时由家庭法院确定。2.列举主义方式,即对扶养义务人的顺序加以具体的规定。如根据德国民法规定,扶养义务人的顺序分别是卑亲属先于尊亲属承担扶养义务;在卑亲属之间和尊亲属之间,近亲先于远亲承担扶养义务;同亲等的亲属有数人时,接其收入和财产状况分担义务。由此,德国民法典规定的扶养义,务人的顺序可排列如下:配偶;直系卑亲属;直系尊亲属;近亲先于远亲承担义务;同亲等的扶养义务人有数人时,依收人和财产状况分担义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亲属编规定,扶养义务人有数人时,顺序为:配偶、直系血亲卑亲属;直系血亲尊亲属;家长;兄弟姐妹;家属;子妇、女婿;夫妻之父母。同是直系血亲尊亲属或直系血亲卑亲属,以亲等近者为先。扶养义务人亲等相同时,依其经济能力分担义务。3.法律无明文规定。如法国对扶养的顺序无明文规定。在扶养义务人为数人时,其扶养义务的履行,主要依据财产及其他具体情况,当事人自行协商承担,或由法院决定。(二)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在扶养顺序上,有些国家只规定了扶养义务人的顺序,而没有规定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大多数国家对扶养义务人和权利人的顺序都作了规定。这些国家对扶养权利人的顺序的规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概括主义方式,即对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只作原则规定。如日本民法规定,扶养权利人为数人。义务人经济能力不足以扶养其全体时,关于应受扶养者的顺序,应采用由当事人协议的办法解决,协议不成或不能协议时。由家庭法院确定。2.列举主义方式,即明确规定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如根据德国民法规定,如果需要生活费者为数人并且生括费义务人不能够向所有人提供生活费时,未成年的未婚子女先于其他子女,子女先于其他卑亲属,卑亲属先于尊亲属,尊亲属中近亲先于远亲。配偶与未成年的子女相同。先于其他子女和其他亲属。如离婚或撤销婚姻时,有受扶养权利的配偶先于成年的或已结婚的子女以及负扶养义务人的其他亲属。德国的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可排列为:配偶与未成年的未婚子女;未成年的未婚子女先于其他子女;子女先于其他直系卑亲属;直系卑亲属先于直系尊亲属;同系亲属之间以亲等近者为先。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亲属编规定,当扶养权利人有数人而扶,养义务人的经济能力不足扶养其全体时,扶养权利人的顺序为:配偶、直系血亲尊亲属;直系血亲卑亲属;家属;兄弟姐妹;家长;夫妻之父母;子妇、女婿。同为直系尊亲属或直系卑亲属的,以亲等近者优先;同亲等权利人有数人时,依需要酌情予以扶养。对于扶养的顺序,我国现行婚姻法和相关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从立法关于扶养的法定条件规定中,大体可推出二个顺序:第一顺序,夫妻同和父母子女问的扶养权利义务;第二顺序,祖孙间及兄弟姐妹间的扶养权利义务。为使当事人明确其扶养顺序。便于依法履行义务,修改我国婚姻法应对扶养的顺序作出明确规定。第三节扶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扶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即扶养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其发生、变更和终止是由一定的法律事实引起的。,一、扶养的发生扶养关系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但是,不同的扶养关系发生需要的法律事实是不一样的。如父母作为扶养义务人与未成年子女之间扶养关系的发生,只需要相互之同具有父母子女的身份关系即可,而父母作为扶养义务人与成年子女之间扶养关系的发生。则不仅需要具有父母子女的身份关系,而且还要有成年子女无独立生活能力需要扶养的事实存在,并父母又有给付能力。又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扶养关系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被扶养人祖或孙需要扶养;扶养人孙或祖有扶养能力;被扶养人的子女或父母已经死亡或确无能力扶养等条件。扶养关系一旦发生,就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扶养义务人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以保证扶养权利人受扶养的权利的实现。,二、扶养的变更扶养的变更,是指已经发生的扶养关系的主体及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如扶养义务人、扶养权利人的顺序,扶养的程度、方式等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扶养关系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而条件又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当引起扶养关系发生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扶养关系应随之而变更。如扶养关系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发生变化时。当事人有权提出变更请求。包括增加、减少或免除原扶养协议所定的扶养费等。各国法律对扶养的变更问题均有规定。如法国民法规定。如扶养义务人与扶养权利人情况变更,使一方无力再行负担,或他方需要减少一部分或完全不需要扶养时,得请求免除扶养义务或减少其数额。该法还规定,如扶养义务人证明其无力支付扶养费时,法院可判令其接纳扶养权利人在其住所,给予衣食、照应。德国民法规定,当事人应根据德国政府颁布的调整法令所规定的提高或降低扶养金的百分比,自行调整扶养费或请求有关,部门调整扶养费。现行日本民法规定,就应履行扶养者或受扶养者的顺序、扶养的程度或扶养的方法达成协议或判决后,情势发生变更时,家庭法院可以变更或撤销该协议或判决。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扶养的变更原因没有具体的规定。有待补充完善。三、扶养的终止扶养的终止,即扶养关系的消灭或扶养义务的消灭,是指基于一定的原因或一定的事实出现,当事人之间的扶养权利义务归于终止。根据各国法律的规定。引起扶养关系终止的原因或事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当事人死亡扶养权利人或扶养义务人任何一方死亡的,扶养关系自然终止。(二)当事人亲属身份关系解除扶养关系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产生的,此种关系消灭时,扶养关系也随之消灭。如夫妻离婚,使夫妻之间的扶养关系消灭;收,养关系解除,导致养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消灭。(三)扶养要件消灭扶养权利人的扶养需要改变。不再需要扶养;扶养义务人扶养能力完全丧失,无法再履行扶养义务,均使扶养关系随之解除。当然,这种原因是相对的。因为扶养要件消灭后,在一定条件下又有可能重新出现。于是,当事人之同也可能重新发生或恢复扶养关系。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扶养终止的问题规定不够完善,在修改婚姻法时,应明确规定扶养终止的法定情形。第四节我国扶养制度之不足及其立法完善一、我国扶养制度之不足扶养制度是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有关扶养的问题仅,作为家庭关系的一部分在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中以少许条文加以规范。只规定了扶养主体(权利人和义务人)的范围和内容,而对扶养的顺序、程度、方式及扶养的变更和终止等问题均未作规定或规定得相当笼统、简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下岗人员增多,尤其是妇女在下岗人员中占大多数,夫妻一方遗弃他方,不履行扶养义务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我国离婚人口增多,离婚父母一方对子女扶养费不按时给付甚至拒不给付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现实生活中遗弃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保障家庭对老人赡养义务的履行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完善我国扶养制度,用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来调整日益复杂、多样的扶养关系,以切实保护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社会主义家庭养老育幼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二、完善我国扶养制度的立法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增补专章规定“扶养”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亲属扶养的主体(权利人和义务人)的范围,扶养的顺序、内容、程度和方式,保障扶养义务履行的具体法律措施,以及不履行扶养义务的法律责任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扶养”一词在法律用语上应统一化现行婚姻法根据扶养权利人和扶养义务人辈分的不同情况,将扶养分为抚养(长辈对未成年晚辈而言)、赡养(晚辈对长辈而言)、扶养(对同辈而言)。婚姻法这种按辈分不同分别使用不同词语表述“扶养”,与我国继承法、刑法不区分辈分的不同情况,统一用“扶养”一词予以表述,在用语上不一致,使得各部门法的规定不协调统一。从国外立法看,绝大多数国家均采取广义的扶养一词。因此,建议修改立法时将抚养、赡养和扶养统一用“扶养”一词涵盖,以求法律用语的统一性,也便于与国际上立法接,轨。(二)增补规定扶养的顺序、扶养的程度和方式、以及扶养的变更和终止等问题l、扶养的顺序,建议采取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作出规定。(1)扶养义务人的顺序。扶养义务人有数人时,应按下列顺序确定履行扶养义务的人:配偶、子女、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儿媳、女婿: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夫妻之父母。(2)扶养权利人的顺序。在扶养权利人为数人,扶养义务人的能力不足以扶养全体的权利人时,应按下列顺序确定接受扶养的权利人: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夫妻之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儿媳、女婿。(3)除夫妻间的扶养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为无条件的优先扶养义务外,其他亲属问的扶养是有条件的(须义务人有扶养能力、权利人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扶养),故在其他亲属间当同一顺序的扶养义务人有数人时,扶养义务的承担,应由扶养义务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或不能协商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扶养义务人的扶养能力确定。同样,在其他亲属间当同一顺序扶养权利人有数人而扶养义务人经济能力不足以扶养其全体时,应首先扶养最需扶助、经济最困难者。2.扶养的程度和方式:(1)扶养的程度。除配偶之间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为生活保持义务外,其他亲属之问的扶养应与扶养人的扶养能力与受扶养人的需要相适应。(2)扶养的方式,可由权利人与义务人协商,或采取共同生活的扶养,或采取定期给付扶养费、定期提供劳务帮助等方式。,3.扶养的变更和终止:(1)扶养变更的原因及程序。扶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经济和生活状况发生变化时,当事人双方均有权提出请求变更原扶养协议或判决。原为协议的,可以协议方式变更之,协议不成或无法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为判决的。可以协议变更之,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予以变更。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提出扶养费的变更请求:物价调整,生活必需品费用提高,原定扶养费不足以维持被扶养人的生活需要的:因被扶养人升学、患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实际所需费用增加的:扶养义务人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等其他重大事由无法继续履行扶养义务的;其他扶养义务人愿意承担被扶养人的全部或部分扶养费的;其他重大事由,需要变更扶养费用、顺序或方式的。,(2)扶养终止的原因。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扶养关系终止:扶养权利人或扶养义务人任何一方死亡的;扶养权利人或扶养义务人相应的亲属身份关系解除的;扶养要件消灭的。(三)增补扶养关系的主体建议在保留现行婚姻法规定的父母与子女;夫与妻;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扶养关系主体范围的基础上,增加直系姻亲为扶养关系的主体。即规定:直系姻亲之间互负法定的扶养义务,但未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除外。增补立法的主要理由如下:我国扶养制度立法修改中有分歧意见的主要问题是,是否规定“同居一家的直系姻亲之间互负扶养义务”问题。1997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试拟稿)第13条曾规定:“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直系姻亲,在扶养关系上准用有关直系血亲的规定。”但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法学专家建议稿)第17条有关近亲属范围、及其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中,又取消了关于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直系姻亲。准用有关直系血亲的规定。在对婚姻法建议稿的多次修改讨论中,关于立法是否规定“同居一家的直系姻亲之间互负扶养义务”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1.肯定说。持肯定意见的学者的主要理由: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很完善,家庭仍然承担着主要的养老职能,扶养关系的主体范围不宜过窄。二是我国现阶段三代同居的家庭虽然大大减少,但仍然占三分之一左右。直系姻亲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的扶养义务应是责无旁贷的。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向老年型转变。且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增多,老人赡养问题日益突出。将直系姻亲也规定在扶养关系主体的范围之内,对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