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程 论 文 题 目: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城市的“洋节热” 学 院:专 业:学 号:班 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城市的“洋节热”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内容摘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得当今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交流与对话之中,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也不可避免会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跨文化的全球背景下,洋节在我国的流行给本土的节日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面对跨文化狂潮裹挟而来的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我们必须加强本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建设,重塑自我,让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本文简要分析了“洋节热”出现的原因,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试述了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且就如何应对洋节热提出了几点对策。关键词 “洋节热”;跨文化;冲击;文化建设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促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跨文化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形态进入国门,洋节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曾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广州、武汉、长沙等城市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在“您所知道的洋节有哪些”一问的统计结果中发现,居首位的是圣诞节,所占比例为97.2;第二位是情人节,其所占比例为 92.7;第三位是母亲节,其所占比例为 89.7;第四位是愚人节,其所占比例为56.5。洋节在中国的流行由此可见一斑。有研究表明,已经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有些节日如圣诞节和情人节呈现在其他群体中扩散的趋势。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一、出现“洋节热”的原因(一)经济发展奠定多元文化追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对幸福感的定义不再仅仅是满足于基本的吃饱穿暖。例如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的传统大餐年夜饭,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人们对其的热度趋于冷淡,象征着合欢团聚的饺子没了往日香气扑鼻的诱惑而成为一种象征性摆设。此外,人们生活的富足,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已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传统节日在现实的面前丧失吸引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观的淡薄,对满足自我需求的新事物的需要必然转向别处。而西方节日文化中蕴含的对“人性”、“自然”的追求,有别于中国节日文化中对集体利益的强调、个人轻视的因素,可谓恰当地弥补了国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于是在经济发展形势背景下,个人价值的张扬,更侧重于个人与个人关系和个人与个人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的西方节日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用以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更现实的因素,随着 80、90 后成长,他们进入社会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角。他们从小就经受西方文化氛围的熏陶,麦当劳、肯德基的滋养,好莱坞大片的陶冶,西方文化中的西方节日对他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选择西方节日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时尚。而且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思想潮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无论情愿或是不情愿的接受,这些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例如许多年轻人选择情人节送男女朋友花、买巧克力,其目的更多的是选择一个节日作为生活的调剂品和点缀。从某个程度上说,国人对西方节日的追捧是一种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个性多元化的精神追求活动。(二)中国文化的兼容性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价值和精髓。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文化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的,这种改变既是因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发生着的改变,也是其适应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的一种改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适应性的改变,这种积极的、与其他文化融合的主动性,而不是消极的、排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中国文化有今天的辉煌。正是这种“和合”思想才有了在中国节日文化里出现外来的元旦节、五一节和中国传统节日共生共存的情景。中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特点为承载着外来文化的洋节进入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生存条件。(三)西方节日文化的普同特性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人都有着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因而他们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交往,他们中间存在着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它是人们沟通交往的基础。不同文化之间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构成文化的普同性。文化的普同性是指对所有文化来说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特征和行为。节日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承传中对自我文化的表现形式,必然在某个方面与人们的精神达成一致。中国人认同洋节正是因为洋节中有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认识上一致的共有文化观念的存在。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忠孝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再者,节日是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人们会以不同的仪式、不同的活动予以庆祝,加以纪念,因而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亲和感。这是所有中外节日的共同特性,只不过活动的形式不同、内涵各异罢了。正是有了文化中的这些共有观念,使中国人从心理上消除对异质节日文化的排斥感,洋节才能在我国文化土壤里落地,风靡一时。(四)商家传媒的共谋。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逐渐对外开放,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互联网、卫星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为跨文化交流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方式多样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在跨文化交流中,大多数人更多地是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外来文化的。新闻媒体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追逐,以及浓墨重彩的渲染,大量的国外电影、电视剧对圣诞节等洋节文化的传播等,逐渐将过洋节的生活方式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形成潮流,广泛流行开来。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国外商家在节日进行商品促销的经营手段也流入国内,并为国内各商家所借鉴。每到洋节的日子里,国内各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一方面,通过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不断投放广告,将消费洋节等信息渗透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二、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在节日文化中也较为明显。西方节日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被中国民众所喜欢、接受,并转化为对节日活动的热捧,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碰撞与冲突、融合与吸收是相当突出的。中西方节日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国人通过庆祝西方节日可以促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且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活跃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西方节日文化强调凸显个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个体、张扬个性,在某种层面推动国人对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的追求,促进个体的思想解放。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严酷现实是:人们把过西方节日当成生活中的潮流和时尚,而淡忘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据调查 :2025岁的年轻人98%以上的有过情人节、圣诞节的习惯,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并且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观念。节日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国人对传统节日的冷漠,会淡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失去民族精神的记忆,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从某个层次上说,强势的西方节日文化,在一定层面上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着改造,甚至是异化。中国节日文化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中可能是在逐步的西化,我们如果不对现状进行反思、反省,结果也许是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节日文化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这里并不是对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大力声讨与鞭挞,而是西方节日被国人热捧,促使我们反思传统民族节日的价值,引起了我们的文化危机感,提醒了我们对民族节日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外来节日文化的冲击,也有能力应对这种冲击,关键是我们要拥有清醒的头脑、理性的认识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保持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明亮的光辉。三、如何应对“洋节热”(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精华中的一部分,它身上不仅仅拥有意识和文化形式上的意义,而且还有丰厚的经济利益。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应该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精华,文明古国的珍贵资源需要保存与发扬。此外,节日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形式,还有其内在的精神需求。西方节日被国人追捧,我们需要借鉴西方节日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我们传统节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方式。(二)加强本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本土节日文化不能回避、也难以逃脱外来节日文化的冲击;面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本土节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加强自己民族的节日文化特色和个性建设,保持自己节日文化的应有地位。在全球跨文化交流的狂潮中,中国节日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树立中国节日文化的独特形象,打造中国的文化身份,提高中国本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世界节日影响中国,中国节日也能走向世界。(三)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的崛起,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体制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因素,年轻人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而言,他们最缺乏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为了防止年轻人被西化,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必然的选择。只有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魅力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他们才会尊重传统节日文化,正确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同时,伴随中国国力的提升,在国际间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积极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多元性。四、结语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坚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立场,放开胆量和眼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反省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中华文化必将走向世界,并且发扬光大。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才会体现其价值,增强其活力,也才能得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原有的文化观念与体系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不惧各种文化的挑战,正常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多元的,我们应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吸取彼此的精华,提升自身文化地位。参考文献1 寇福明.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4 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7.5 陶慧杰,朱丽.跨文化视野下“洋节热”现象的媒介定位J.青年记者,2010.9.6 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4.7 王洪英.对“洋节”论争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 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构M.泉州:华侨大学出版社,2005.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oss-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foreign festival fever Abstract: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to promote linkages between countr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r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 making the world today are in every culture exchanges and dialogue , this kind of cross-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he local culture will inevitably to shocks. Cross-cultural global context , foreign section in our popular culture to the local festival a huge impact . Coerced to face cross-cultural frenzy comes to foreign sec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culture , we must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local festival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invent yourself , so that China s national culture to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e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知识培训作用课件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煤炭清洁燃烧技术2025年环保减排与技术创新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有机复混肥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西式小家电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芯片用电子化学品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体育场馆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制盐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信息接入设备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洗涤用品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微课(比喻句)讲课教案课件
- 银行间本币市场业务简介
- 2023年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辽阳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剑桥通用五级PET考试练习题
- DB32- 4385-202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2022年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钢丝绳课件-图文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件(完整版)
- 健康照护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