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_第1页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_第2页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_第3页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_第4页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 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 互训走 趋柱 楹完 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又“楹,柱也。”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 “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 柱楹 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从木盈声。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书?禹贡:“东至于底柱。”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柳毅传:“柱以白璧。”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从词汇学角度来看,两者的本义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是上下位词。而同义词必须是同位义,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时候它们还不能构成同义词。应该是“楹”扩大了词义范围,从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体柱子,与“柱”成为并列的义词,才进行了互训。 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总称,“楹”是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二、走趋 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走,趋也。从夭止。 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从字形来看,金文的“走”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小篆如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趋:说文走也。从走刍声。说文解字注:“曲礼注曰:行而张足曰趋。博雅:”行也。 “释名:“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至也。 ”诗?齐风巧趋跄兮。走和趋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 析言之,两词在意义的程度大小以及语体应用及发展趋势上有些差异。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疾趋曰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可见,“走”的速度要比“趋”快,走快于趋,趋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别。如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书?武成:“骏奔走。”诗?大雅?緜:“来朝走马。”等文献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二:“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从语义上就相对“疾速”的含义弱一些。 2、同样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趋”是朝正向方向前进。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义,而“趋”却是追赶的意思。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国语?吴语:“民惧而走,远无正就。”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管子?宙合:“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吕氏春秋?必己:“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高诱注:“趋,逐。” 3、古代人为了表示对尊贵者或长辈的敬重,走路欲超前长辈时的小步快走,而不能大步无礼走过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俗,一般用“趋”表达,而不用“走”。如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 战国策?赵四:“入而徐趋。”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植灵寿木诗:“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4、从词性上来看,“走”除了动词还可做名词,如指兽类西京赋:“上无逸飞,下无遗走。”,仆人,如建德新墙:“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车轮墨子:“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等。 “趋”只有动词词性。 要之,“走”是指快跑向前,“趋”是指急走前进,走比趋更快,二者在程度上有些差别。 三、完全 完:(小篆)说文全也。从宀元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入部全作仝。仝,完也。是二字互训。”全:(小篆)说文完也。玉篇:“具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用全,上公用龙。”郑玄注:全,纯玉也。 说文解字注:“篆文?。从王。按篆当是籒之误。仝全皆从人。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从籒。而以仝爲同字。纯玉曰全。考工记玉人云。天子用全。大郑云。全,纯色也。许玉部云。全,纯玉也。后郑周礼注同许。按云纯玉曰全者,引经说此字从玉之意。”从小篆字形来看,“完”从宀,与房屋建筑有关系,“全”是“?”的异体字,从玉,因此应该是与“玉”有关联。不过分析概况词义,两词都是“完整”的意思。 然而如果析言之,二者在意义偏指以及词性上都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别。 1、“完”侧重于事物的完备,完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三国志?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全”,本义纯色玉,侧事物的全部,纯粹、全一性。如列子.天瑞:“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礼记?祭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郑玄注: “全,犹具也。”孙子?谋攻:“以全争于天下。” 2、词性方面,二者都可以做动词、形容词、名词,但是“全”还可以做副词,为“完全,都” 义,也是从本义引申,实词虚化而来。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 西江月?遣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结语: 有些互训词到现在已经结合发展为固定应用的偏义复合词(或并列复合词),成为汉语双音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如,“吹嘘”、“寄托”、“更改”、“绳索”、“命令”等等。互训词不是等义词,二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互训词之间的意义进行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