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课 题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属自读课文。本课所选五首现代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表达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富于哲理。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意象、意境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四、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五、教学重难点理解五首诗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思、哲理六、教学过程学习月夜一、引读入诗境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感受卞之琳笔下别样的风景。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二、吟读明诗意音频朗读欣赏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3、 赏读品诗情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风、霜、月、树本是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表示冷寂、孤独,但用“呼呼的”“明亮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一抹亮色。诗歌运用白描手法,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3、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明确:“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学习萧红墓畔口占1、 引读入诗境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2、写作背景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2、 吟读明诗意音频朗读欣赏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三、赏读品诗情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2、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3、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寄托作者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4、“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如何理解句中加点的词?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6、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颇有些举重若轻的味道,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学习断章1、 引读入诗境1、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2、背景介绍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二、吟读明诗意音频朗读欣赏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3、 赏读感诗情1、画面美(1)诗中描绘了两个意境,它们的中心分别是什么?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2)全诗四行,四个画面,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2、哲理美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3、技法美此诗表现的本是抽象的观念,但它不是直接陈述和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间接地将诗意加以表现。它运用了类似修辞上的顶针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副完整和谐的画面,使诗意深奥的并不晦涩,加之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的复现,更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它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4小结: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作业:诵读今天学习的三首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七、教学反思诗歌朗读部分,对于朗读方法缺少有效指导,所以在作业中进行了强化。短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课 题3、短诗五首(风雨吟统一)课时第2课时一、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属自读课文。本课所选五首现代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富于哲理。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意象、意境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四、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五、教学重难点理解五首诗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思、哲理六、教学过程学习风雨吟1、 引读入诗境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现代诗歌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随同芦荻的诗句感受苦难中国中舵手的抗争,我们也要在聂鲁达的文字里体悟一花一叶里的哲思。1、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2、写作背景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二、吟读明诗意音频朗读欣赏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2、 赏读感诗情1、诗歌之中的“风”“雨”“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2、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3、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4、小结: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学习统一一、引读入诗境1、作者简介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1951年和1957年两次访问中国,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写作背景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 二、吟读明诗意音频朗读欣赏统一聂鲁达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三、赏读感诗情1、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 小结:这首诗歌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四、比读研诗美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说说新诗是否有“旧诗”的影子?节奏韵律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新诗建行自由,押韵更加宽泛,句式自由性较强,自由浪漫,朗朗上口。(1)月夜全诗每句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第三四句短长的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2)萧红墓畔口占偶句押韵,似乎并非刻意为之,自然而至,诗中所含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