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自主学案(内含2课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自主学案(内含2课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舟记第1课时自主学案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1课时1、 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二、相关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这是本笔记小说、短篇文言小说集。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虞初新志。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三、 生字词的识记器皿( ) 八分有奇( ) 不糁 ( ) 峨冠( ) 矫首( ) 贻( ) 箬篷( ) 多髯( ) 衣褶( ) 椎髻( ) 趾( ) 曾不盈( ) 篆章( )壬戌( ) 虞( ) 一楫( ) 黍( ) 四、 学习目标1.有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3.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五、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朗读、理解、内容、情感)(一)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速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者感情。(二)积累重要词语。类型例句通假字意思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左手倚一衡木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两膝相比者词类活用例句解析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一词多义例句释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三)疏通文意1.依据“六字诀”翻译文章2.重点讲解带有数词的文言句子翻译。(1)苏、黄共阅一手卷。(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总结要点:(四)逐段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第一部分(1段):第二部分(25段):第三部分(6段):(五)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核舟记第2课时自主学案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2课时2、 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二、相关常识介绍 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两次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三、 学习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四、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内容、形象、情感)(一)梳理文章内容。1.文眼是哪个词语?围绕文眼,作者怎么构思?2.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顺序内容中间东坡、鲁直、佛印舟尾船背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1. 主要摹写了哪些内容?2.从哪几个方面摹写这三个人物的?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体会核舟雕刻技术的“奇巧形似”。4.揣摩舟上三人的性格性情,体会核舟雕刻技术的“奇巧传神”。(三)总结全文:依据课文内容填空尺寸: 可见其纤小玲珑;构造: 一应俱全;人物 : 形态各异;文字: 清晰明了。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 ”,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四)拓展延伸本文的题目中有一个“记”字,但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五)主题升华这篇文章,生动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