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doc_第1页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doc_第2页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doc_第3页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doc_第4页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 你了解中日经济关系的问题,趋势吗?今天整理了中日经济关系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中日经济关系研究篇一 中日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两国经济关系一般要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即出现所谓的政冷经热现象。进入新世纪,这种情况稍有变化。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表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错误史观和推行对华强硬路线,使中日关系降到历史谷底,中日经济关系也受到冲击,主要表现有: 中日贸易虽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不能和两国贸易的巨大需求与潜力相匹配,明显落后于中国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如从20xx年至20xx年,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额由766.2亿美元增至2723亿美元,增长2.5倍,年均增速为25%;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额由804.8亿美元增至2627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速为24%;中国同韩国的贸易额由359.1亿美元增至1343亿美元,增长2.7倍多?年均增速为27%;而中日贸易额由878亿美元增至2073.6亿美元,仅增1.4倍,年均增速只有16.6%,远落后于上述3家对华贸易的增长水平。 双方贸易失衡趋于加剧。20xx年以前,两国贸易大体均衡,以后中方年年逆差,且呈逐年扩大之势。20xx年中方逆差50.3亿美元,20xx年增至240.8亿美元,中方逆差4年增加4倍。多年来,发展与日本贸易是中国外贸战略的主攻方向,占中国经济分量甚重;近年来中日贸易占中国经济的分量下降,而占日本经济的分量明显上升。20xx年前,日本连续20xx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大于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20xx年起,日本在对华贸易中落在欧盟、美国之后,居第三位。中日贸易量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从1993年的20%降至20xx年的16.4%,再降到20xx年的11.8%。对日本来说情况刚好相反。近6年来,日中贸易年均增速为16.6%,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年均增幅6.6%的水平,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xx年的11.8%升至20xx年的17.2%。到20xx年3月底,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 日本虽然至今仍是对华的主要投资国,但投资速度及其在中国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xx年日本对华投资46亿美元,同比下降29.6%。 日本对华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日趋减少,从1990年代初每年提供近20xx亿日元减至现在每年仅提供几百亿日元。日本对华贷款更是逐年减少,甚至一度冻结,且设定了最终结束对华贷款的时间表。 中日经济关系近年出现一些负面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日本极右势力抬头,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冲击。主要表现是:受中日政治关系低迷影响,日本国内出现对华经贸风险论,其鼓吹者提出要选择别的国家作为日本新的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以冲淡和减低其对华经贸的依赖,即所谓中国+1方案;日本坚持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日本专家研究表明,如日本同中国建立自贸关系,可使其GDP年增0.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日本却宁愿同遥远的其他国家积极推进自贸关系建设,而不肯将与中国建立自贸关系一事提上日程。这些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会造成消极影响。 其二,日本违反平等互惠原则,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加筑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实施主要针对中国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规定对799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总计达54782个残留标准,是原标准的5.8倍;对没有设定标准的,将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几乎为现有仪器的最低检测限度。这些极其苛刻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 其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品升级换代加速,许多国产商品质量已接近或赶上日本产品的水平,而有些日本对华出口商品质量下降,使得中国消费者对日产品的青睐降温。同时,中国对外资的特惠政策有所变化,开始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进行调整,使之趋于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企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此外,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各国企业在华竞争激烈,也使日本对华投资增幅下降。日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已从发展中国家毕业,因而减少了对华发展援助。中日经济关系研究篇二 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和不利因素,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是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前景应该是明朗的。 首先,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消减了双方经济关系向前发展的障碍。20xx年10月,安倍首相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的访问,一举打破了5年来两国政府首脑不进行互访的僵局,双方同意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安倍还提出要让中日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转动主张,以结束中日关系政冷经不热的不正常状态。今年4月,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访问,双方就推动中日关系全面稳定发展和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为落实两国政府首脑达成的共识,双方已建立由日本经济产业相和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之间的高层对话机制,就能源问题的合作与协调展开对话与协商。两国还正在磋商建立高层经济对话机制,以就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对话,推动两国经济关系的持续强劲发展。 其次,中日在经济上已建立极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大力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互惠双赢,是双方惟一的正确选择。 对日本来说,现在中国已成其最大贸易伙伴和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出口国之一。据日方统计,从20xx年至20xx年,日本对华出口年均增长达21.2%,远高于同期日本总出口年均增长5.7%的水平。20xx年,日本对华出口为441亿美元,20xx年增至1157.4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1.6倍多。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也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14.3%。中国还是日本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每年在华日企的产值高达数百亿美元。日本所以能摆脱失去的十年的经济低迷局面,连续6年实现经济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华贸易和投资。因此,日本学者指出:离开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中国,就谈不到日本经济的恢复和产业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日本是主要的外贸对象、出口收入来源之一及最大的外资来源国。20xx年,中日双边贸易占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近八分之一;对日出口达916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收入的近十分之一。到20xx年6月底,日本对华实际投资约达600亿美元,约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日本还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对象国。20xx年,中日技术贸易额达52.4亿美元,同比增长36.1%,而该年中国同美国的技术贸易额为4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中日技术贸易无论总量和增幅都超过中国同美国的技术贸易。 其三,中日两国经济关系潜力巨大,推进双方经济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趋于增强,不利因素趋于减弱。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能力迅增、对外开放愈益深化和扩大,以及日本走出泡沫经济的迷局、实现经济持续复苏,是促进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最大利多因素。展望前景,中日经济关系可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不断跃升新台阶。中日经济关系研究篇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济往来已有50年的历史。在这50年中,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30年间,在市场原理和政府推动的作用下,两国的经济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为包括产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相互直接投资、金融合作、环保合作、日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经济知识交流与政策协调等在内的多领域关系和包括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及开发区,从官方、半官半民到民间这样的多层次关系。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中日经济关系不断扩大 在贸易方面,中日贸易额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xx年的877.5亿美元,20xx年间增长了80多倍。从1993年至20xx年,日本已连续九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在日本的进口方面中国将在近期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最大的进口对象国;在日本的出口方面,对中国(包括香港)的出口将在20xx年首次达到对美出口的一半左右。从贸易结构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原油、煤炭等资源和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以换取日本的机械设备、汽车、家电、钢材等。进入90年代后,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在20xx年达到81.8%,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占31.5%,机械、仪器仪表占27.2%,在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工业品中,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直接投资方面,截至20xx年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22370家,累计协议金额约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约327亿美元,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日本企业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在华日资企业产品大量返销日本,又促进了中国价廉质优的纺织品与服装、机电类工业品的对日出口,使日本的消费者获得实际利益。这种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早在90年代前中期就已形成,随着近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恢复增长,这种良性循环再次在更高层次上展现。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对日直接投资也开始有所增长。 截至20xx年7月底,日本政府累计向中国承诺提供日元贷款28292亿日元,安排建设186个项目,中国实际使用日本政府贷款约19000亿日元,约9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日元贷款一方面促进了有利于两国贸易和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对扩大两国经贸合作起到了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市场扩大而对推动两国经贸合作作出了间接贡献。既然发展经贸合作是给双方带来好处的双赢事业,日本对华ODA显然也是对中日双方都带来好处的双赢事业。 中日经济关系意义重大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中日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需性(互有需求)。目前,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等,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这说明双方相互出口的品种依然处在不同的附加价值层次上。至于在第三国,比如美国的市场上,中日两国对美出口中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比重大约只有16%。 由于这种互补性的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首先成为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日本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以及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对华出口正在明显增长。例如今年15月日本的轿车对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加59%,摄像机增加72%,食品增加23%。事实正在应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即日本是除中国外、由于中国加入WTO而获得好处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在西部大开发和20xx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日本的建设材料对华出口也有所增加,例如今年16月日本的水泥对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7%左右。 从历史变迁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正是周恩来所说的从农业中国,工业日本到工业中国,工业日本这个历史转变过程的生动反映。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尽管中日在部分工业品方面形成了竞争关系,但中日间贸易量不是缩小了,反而在迅速扩大,这正好印证了周所说的,假如永远是工业日本,农业中国,那么关系是不能搞好的,只有中国工业化和日本工业化,才能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从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效果看,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两国先进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国广大人民的利益。总之,立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中国人,积极肯定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意义。 从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中日两国间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中日经济关系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日趋兴起的网络型经济与国际分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中国制造的最终产品中,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作为世界上最大钢铁生产国(按产量计)的中国每年仍要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级钢材。中国信息化的进展也导致日本生产的中间产品对华出口的增加,例如20xx年度东芝在中国销售额的大约40%是面向中国家电企业的半导体等电子器件。在电视机领域日本专门生产高清晰度电视机,而中国专门生产标准型电视机,其单价相差悬殊。而作为中国大宗出口产品的标准型电视机当中,占电视机成本一半以上的显像管几乎都是由日资企业生产的。而日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就要向日本总公司支付红利、利息及专利使用费等,这又成为日本企业开发新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重要资金来源。从宏观经济看,在日本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对华出口动向正在成为左右日本景气的重要因素。如果日本面向中国的出口年均增长15%,那么,到20xx年日本对中国(包括香港)的出口将与对美出口持平,这意味着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外需当中的中国因素的分量将日益接近美国因素的分量。总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已给中日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好处,中日经济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中日关系中最活跃、最有理性的部分,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这个事实本身成为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最有力的驳斥。 还需指出,如果不是拘泥于以国家为单位,而是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放眼东亚大地,那么,一幅世界性的工业密集地带的生动画面便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既包括日本,也包括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还包括韩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这意味着在历史上作为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工厂到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过时。在生产力方面,东亚工业密集地带的形成与在生产关系方面东亚各国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正在形成为奔向东亚经济机制性合作的两大潮流。 中日经济关系的今后课题 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