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17/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1.gif)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17/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2.gif)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17/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3.gif)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17/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4.gif)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17/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64d5ef27-db08-4c7a-a004-4f213389c93c5.gif)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科学养猪技术论文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科学养猪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发酵床养猪技术 【摘要】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有机农业技术,是利用我们周围自然环境的生物资源,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入有机填垫,再将仔猪放入猪舍。发酵床养猪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 【关键词】发酵床好处垫料 一、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好处 1、降低基建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 2、酵床养猪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发酵床养猪技术由于不需要对猪粪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养猪场,基本上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标准,大大减轻了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 3、相对节水、节电、节人工。 发酵床养猪由于不需要每天用大量的水来冲洗圈舍,达到节约用水90%以上。发酵床养猪冬暖夏凉。不用采用地暖、空调等设备,大大节约了能源。冬天发酵产生的热量可以让地表温度达到20度左右,解决了圈舍保温问题;夏天,只是通过简单的圈舍通风和遮荫,就解决了圈舍炎热的问题。由于饲养员的工作量大大减轻,所以节省了人工。 4、降低饲料成本 发酵床养猪能够节省饲料的原理是粪便给菌类提供丰富的营养,促使有益菌不断繁殖,形成菌体蛋白,猪只通过拱食圈底填充料中的菌体蛋白,猪吃了这些菌体蛋白不但补充了营养,还能提高免疫力。补充了营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节省一部分饲料。采用这种方法养殖,可以增加粗饲料的比例,减少精料用量,从而降低饲养成本。加之猪生活环境舒适,生长速度快,一般可提前10天出栏。 5、降低药费成本。 猪生活在发酵床上,更健康,不易生病,减少用药成本。 6、变废为宝 垫料和猪的粪尿混合发酵后,直接变成优质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果树、农作物的使用,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 二、酵床技术实现猪场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 1、猪舍的建设 发酵床养猪的猪舍可以在原建猪舍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风良好。通常每间猪圈净面积约25m2,可饲养肉猪15-20头,猪舍墙高3m,屋脊高4.5m,屋面朝南面的中部具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的1/3,并且从太阳升起至太阳落下,可照射整个猪床的每个角落,这样可使猪舍内部的微生物更适宜地生长繁殖,利于发酵。北侧建自动给食槽,南侧建自动引水器,从而达到猪舍无臭、无蝇的要求。 2、发酵床类型 我们北方水位较低,一般采用地下式发酵床,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 3、发酵菌种的选取 猪排出的废物由发酵床中的菌种降解,菌种降解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废物的降解效率,因此微生物菌种的选取就显得十分关键,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我们研发了以光合细菌群为核心,再按一定最初数量比与芽孢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群等多种有益微生物成功复合。形成互不拮抗,并有互惠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复合体作为发酵剂用于猪场废物发酵菌剂,使之快速转化成无毒无臭味活性发酵产品。 4、垫料制作 发酵床主要由有机垫料组成,垫料主要成分是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桔杆,干生牛粪)等,占90%,其他10%是土和少量的粗盐。猪舍填垫总厚度约90厘米。例如一问面积为25平方米的猪舍,约填垫料3750公斤。条件好的可先铺30-40厘米深的木段,然后铺上锯屑,如果锯屑不足,可先铺50厘米深的玉米秸秆或30厘米厚的稻壳,然后再铺上锯屑。土的用量为总材料的10%左右,约415公斤,要求是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干净泥土;盐用量为总材料的0.3%,约12公斤;酵美乐每平方米用2公斤,一间猪舍用50公斤;水1000公斤;氨基酸液、米醋等的混合原料8公斤。将酵美乐、稻壳、锯末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使总含水量达到60%(注意:干材料也已经含水超过10%),保证有益菌大量繁殖。用手紧握材料,手指缝隙湿润,但不至于滴水。 材料准备好后,在猪进圈之前要经过3-7天的预先发酵,材料的中部温度可达40度左右。而50度的高温不会伤害而且有利于乳酸菌,酵母菌,光合作用细菌等益生菌的繁殖,表层温度在20度左右。猪进圈前要把床面材料搅翻以便使其散热。材料 三、发酵床养猪的特殊要求 1、猪的饲养密度 根据发酵床的情况和季节,饲养密度不同。一般以每头猪占地1.2-1.5m2为宜,小猪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如果管理细致,更高的密度也能维持发酵床的良好状态。考虑到节约床材和省力、夏季饲养密度可为1.2m21头、冬季1.5m21头为适。 2、发酵床面的干湿 发酵床面不能过于干燥,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如果过于干燥还可能会导致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可定期在床面喷洒酵美乐。床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左右,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调节湿度,过湿部分及时清除。 3、驱虫 导入前一定要用相应的药物驱除寄生虫,防止将寄生虫带入发酵床,以免猪在啃食菌丝时将虫卵再次带入体内而发病。 4、密切注意益生菌的活性 必要时要再加人酵美乐调节益生菌的活性。以保证发酵能正常进行。猪舍要定期喷洒酵美乐。 5、控制饲喂量 为利于猪拱翻地面,猪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保护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创业教育考试题目及答案
-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成本控制方案
- 汽车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离婚协议书:针对跨国婚姻的财产分配及子女监护协议
- 临时租房合同范本:城市青年短期租住协议
- 系统化处理哺乳期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合同范本
- 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生意分割及子女抚养权明确协议
- 二手房买卖合同签订中的合同履行与违约责任承担
- 合同管理制度培训与合同管理师职业素养提升
- 2025年四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考试仿真试题及答案一
-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大单元教学设计)
- 药械知识培训计划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气瓶检验员闭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