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_第1页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_第2页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_第3页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遍地可见人类的尸骨残骸,如同沙漠中醒目的路标。公元629年,西行的玄奘法师在途经丝绸之路时,遍地的森森白骨就曾警示他这条路虽然承载着当时世界的贸易、文化征服与思想交流,但途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中国西域的这片沙漠中,翻卷的沙尘令玄奘迷失了方向,心绪几近崩溃。持续攀升的气温令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远方的沙丘上埋伏着步步逼近的军队。更为可怕的是沙漠中持刀抢劫的强盗,他们觊觎着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货物,诸如向西出口到波斯王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丝绸、茶叶、陶器,以及向东输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金银珠宝和马匹。 然而,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鼓舞他西行的乃是另一件宝贵财产佛教。在历史上,摩尼教、 _、拜火教,以及后来的 _教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 _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公元4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而玄奘从印度运回并历时二十载研究和翻译的佛经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当玄奘东归的旅途即将结束时,他驻足于敦煌地区。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来往客流的密集交织与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孕育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被开凿在鸣沙山东麓一处高达百尺的断崖之上。这片直落30多米的弧形悬崖底部与一片河床相接,河床边缘有白杨兀立。公元7世纪中期,这片长达1600多米的石壁表面已经如蜂巢般鳞次栉比地遍布着上百个洞窟。在玄奘结束西行,一路东归的途中,他经过莫高窟膜拜,以感谢神明对他西行的庇佑。还有许多来此的朝圣者是为了祈求顺利地穿越凶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莫高窟内,画师们将单一乏味、了无生机的沙漠描绘成了色彩瑰丽、场面宏伟的神话世界。壁画中的成千上万尊佛像无不清晰鲜艳,熠熠生辉。由于添加了西域引进的金粉,佛像袈裟的色彩更是金光闪闪。洞窟上方的飞天壁画则更为巧夺天工,天女阿卜莎罗和乐伎们身着由青金石颜料绘制的蓝色飘曳长裙,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在这些描绘极乐世界的画面旁边,还有每一个丝绸之路的行者都历历在目的俗世场景:头戴垂边帽、高鼻梁的中亚商人,身形瘦削、皱纹满面的白袍天竺僧,还有在田间耕作的中原农民。石壁上还描绘了玄奘在丝绸之路上遭遇强盗的故事。只是在这些壁画中,盗匪沦为阶下之囚,被刺瞎双眼,最终皈依佛门。 当玄奘法师途经敦煌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对佛经的释义将给数百年后莫高窟的画师们以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当然他也不会知晓,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令莫高窟重见天日、遭遇掠劫并最终受到重点保护。玄奘看到的仅仅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在大唐边境这些昏暗的洞窟中,转化为了浓墨重彩的华美画面。 对于宣扬“世事无常”的佛教而言,中国西部瞬息万变的沙漠似乎成了展现辉煌佛教艺术的绝佳场地。然而,莫高窟的传奇性并非在于它的变幻无常,而在于开凿者和画师们延续千年的不懈坚持。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这些洞窟中薄如蝉翼的精妙彩绘在历经战争、抢掠、自然侵蚀、人为忽视等诸多劫难后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几个世纪以来,这些洞窟所在的那块狭长砾岩已经被黄沙吞没了一半,但今日的莫高窟仍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事实上,莫高窟并不仅仅是一座宗教信仰的丰碑,洞窟内的壁画、雕塑和经卷还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今人得以了解那个沿着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兴盛了千年的多元化社会。 “莫高”一词按字的原意为没有比其更高的了。当然可以引申更多的含义。可见取名时的匠心但是任何名字都无法完全捕捉它的美感与震撼力。在将近800个开凿于崖壁上的洞窟中,有492个洞窟内饰有精美的壁画,所覆盖墙面的总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大约为西斯廷教堂面积的40倍。洞窟内还保存有至少2000尊泥质彩塑,有些代表着其诞生时代的最高水平。直至上世纪初、寻宝者接踵而来之前,其中一个长期封闭的藏经洞内还保存着数万册古代经书写本。 通过丝绸之路的行者无论取道路途较长的北线还是更为凶险的南线,敦煌都是途中的必经之地。异国的商队经过敦煌时,满载着西域的珍奇香料。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商品并非香料,而是艺术观念和宗教思想。这一点也在敦煌的画师笔下得到彰显。莫高窟的壁画大多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运输的写照,从色调到表现形式都极具异域风情。 提起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谈道“莫高窟就像丝绸之路的一颗时间胶囊,它的历史地位并不应被过分夸大,但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上东西交汇的咽喉之地,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面洞壁上看到中外元素的融合。”74岁的樊院长看起来神采奕奕,她从1963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至今,已经坚持在莫高窟工作了整整49年。她就职的敦煌研究院长期致力于莫高窟的研究、保护和对石窟旅游的管理。樊院长表示,丝绸之路上的大部分景观都已经被沙漠侵蚀或被历代王朝更替所摧毁,但莫高窟基本维持着原貌,万花筒般的壁画记录下了中西方文化最初的碰撞与交融。 如今,东方和西方再次在敦煌会合了,但这次是为了协力保护莫高窟,因为它也许正面临着诞生1600多年来的最大威胁。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是采用当地的麦草、泥土、木材制作而成,材质十分脆弱。经历干余年后,由于自然力量和旅游人潮的双重冲击,壁画和彩塑程度不同地存在多种病害。为了满足游客观看洞窟的需要,又能尽可能地保存丝绸之路壁画的原貌,樊院长向亚洲各国、欧洲和美国的文物保护专家寻求帮助,共同探索保护莫高窟的方法。这是一次跨国的文化合作,与莫高窟的古时辉煌遥相呼应,并有可能成为它存续的保障。 莫高窟的出现缘于沙漠中一次金光奇景。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僧人云游到此,看见一面山崖上金光灿烂,仿佛有千佛在跃动。乐樽心中激动万分,忽然有所顿悟,决定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