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_第1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_第2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_第3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_第4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选择题 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诡谲 倔强 崛起 一蹶不振 攫为己有B贿赂 绿林 露面 戮力同心烧杀掳掠C妊娠 绅士 辰时 扪参历井莘莘学子D箴言 狰狞 甄别 文思缜密百福并臻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又发生几起小煤窑安全事故,当上级部门追查责任时,不少相关责任领导都为保全自己而违心地把责任 。不少“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双重的利益 :政治上以政绩求得上级提拔,经济上以项目捞取一己实惠。“人有七情六欲”这固然不错,但 物欲怎样膨胀, 不应该折损祖国在心目中的光芒和庄严。A一退六二五 趋向 纵然/也 B二一添作五 趋向 无论/都C二一添作五 取向 纵然/也 D一退六二五 取向 无论/都3.下列各句表达准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温家宝指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并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 B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中央文明办将对“全国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奖励。 C11月 26 日、 27 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对于农村小学,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小学的课堂里去,使农村的孩子能够把他们的课上好,使农村学校的老师能够把课讲好。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 。苏州园林 。 。 。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可绝不讲究对称这是为什么?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个回廊A.B.C.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据新科学家报道,新一代的纱线将赋予“换衣服”这个词以全新的意义,用先进的新纤维材料织成的衣服,只要轻轻地点一下按钮,就可以变幻不同的色彩。在未来某一天,用这些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或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化学教授格里高利索特辛表示,这种线是用一种叫做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材料制成的,它是一种会随电流改变色彩的聚合物。索特辛说:“我们正在研究的是可以穿在身上的显示器,一种柔性纤维显示器。”这种线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这种聚合物能够吸收一系列可见波长的光线。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聚合物的电子会升到一个更高的能量级别,在这种状态下,纤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色彩变化也会不同。索特辛说:“通过调整化学物质,你就可以达到调整自己衣服颜色的目的。”索特辛还表示,柔性纤维电致变色聚合物以前就有人制造过,只不过这种聚合物非常硬,无法用常规方法织成纤维。他说:“要织成纤维,聚合体必须具有高粘性。你必须让聚合体彼此缠绕,太硬的聚合物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解释说,使用这种硬性材料纺线的难度如同将未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研究人员想要把电致变色聚合物压制成很薄的圆柱体,但是,他们使用这种技术制成的纤维仍然很硬, 且很短,只有大约0.004英寸(0.01厘米)。因此,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一种新方法,在纺织之前,通过增加电致变色的性能让它成为普通的柔性聚合物,象尼龙一样的普通聚合物可以织成0.62英里(1公里)长的细线。科学家们在刚织出来的线上加上碳、硫原子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象是摇摆在绳上的小球。使用氧化剂来装饰线,会引起化学反应,而通过这种方式,让线具有电致变色的特性。索特辛说:“当小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的电致变色材料就形成了。”他补充说,通过这种程序可以制成任何尺寸的线,从纳米级到一般织布长短的线。目前,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维,索特辛的目标是征服整个可见光谱。他的理论是将这些纤维和少量金属细丝编织在一起,形成类似像素的十字型,连在金属丝上的小电池和控制器可会改变每个纤维像素周围的电场,从而改变颜色,这样就创造了一种衣服随环境颜色发生变化的模式。索特辛说:“我们还没有一种可以变色的T恤衫。”但他希望,他能够获得资助把这种线织成一种透气性好而且会变色的织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曼纽尔马奎兹与索特辛共同研究这项技术。马奎兹看好这种纤维的可变显示的潜在应用,例如计算机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在受到挤压的时候不会变形。他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显示器,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弄弯,但是,它仍具有一种不变形的优良品质。”马奎兹表示,除了在电流输入的时候这种聚合物会变色,它还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变幻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这种纤维可能被用作食物和安全工业的传感器,例如,当内部传感器查出有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它的包装就会变色。或者这种纤维侦察到空气中有有害的化学物,传感器就会变色。5下列关于“变色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色衣变色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B变色衣是用一种由电致变色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纤维线织成的。C变色衣的材料电致变色聚合物可以成为像尼龙一样的普通柔性聚合物。D变色衣在电流输人的时候会变色,在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下也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6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了科学家正在研制的科技产品“变色衣”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原材料、变色原理及研究现状等。B让变色衣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方式,就是用氧化剂来装饰已经加上碳、硫原子原子团的纤维线,使原子团连在一起。C柔性纤维可以变色技术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化学教授格里高利索特辛独立研究的。D文中用“未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作喻,是说用不具有高粘性的聚合物制成的纤维纺线很难。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变色衣”技术除了可以促进制衣产业的变革之外,也将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工业的发展。B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维,他们的目标是征服所有太阳光谱。C将来,用新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样人们也可以根据“变色衣”的变化来揣摩穿衣者的心情。D科学家分析,用于制作变色衣的纤维可能在将来用于检查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或者侦察空气中有害的化学物。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麦铁杖传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农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馀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后叙战勋,不及铁杖,遇素驰驿归于京师,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以不识书,放还乡里。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寻除莱州刺史,无治名。后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逾密。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注释】使:放纵,放任。光火劫盗:明火执仗地抢劫偷盗。仗:皇帝的仪仗。柱国:官职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指最高武官或勋官。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以渔猎为事,不治农业 治:从事B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 赍:携带 C铁杖自以荷恩深重 荷:蒙受D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信:相信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麦铁杖“骁勇”的一组是 ( ) 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 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 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 桥未成铁杖跳上岸,与贼战 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麦铁杖确实去南徐州偷盗过,但皇帝感于他的勇敢敏捷而赦免了他,所以麦铁杖后来要为皇帝而死。B麦铁杖在侦察敌兵情况过程中,不幸被俘虏,在押送途中,他却机智地杀了那些守卫的人,逃回了自家营地。C麦铁杖认为自己是有战功的,因而在杨素去京师的过程中跟着杨素,杨素明白后,特意向皇帝奏请让他做仪同三司。 D麦铁杖有感于皇帝的大恩,在辽东之役中,奋勇杀敌,英勇牺牲。第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4分)译文: (2)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4分)译文: (3)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2分)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清溪行 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1)在诗的结尾,你认为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 (2)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清澈的。(4分)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小题)(5分)(1)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杜甫兵车行)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白露为霜虞邯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堪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眼看就要秋深了。14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4分)(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答: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答: 15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6分)答: 16“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答: 17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六、语言运用(15分)18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6分)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规划保护的文物点为754处,到目前为止,501处地下文物,已开展工作的项目仅42处,不足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4.85万平方米,不足发掘总面积128.76万平方米的4%。地面文物2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区选址工作举步维难,至今搬迁工作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5字以内)(2分)(2)提取这段文字的要点。(40字以内)(4分)19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4分)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20把下面一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的短句,其中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5分)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答: 七、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数字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但他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突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他找到了海因斯,海因斯一头雾水,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帕尔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看完戴维帕尔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海因斯接着解释说,以詹姆斯格拉森医生为代表的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30年来,这一说法在田径赛场上非常流行,我也以为这是真的,但是,我想我应该跑出10.01秒的成绩。于是,每天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千米。因为我知道,百米冠军不是在百米赛道上练出来的。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纪录之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参考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A(A项全为ju;B赂,绿,戮l,露lu,掳l;C辰chn,其余均为shn;D箴,甄,臻zhn,狰zhng,缜zhn)2D(“一退六二五”表推卸责任,“二一添作五”表平分;“取向”指选取的方向;“趋向”指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无论/都”表任何条件下结果不变,“纵然/也”表让步的假设。)3B(A、动宾搭配不当,在最后加“之林”;C、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D、缺主语,在“非常关心”前面加“我们”)4C(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B;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句应接在“苏州园林”后。由此可排除D)二、(9分,每小题3分)5D(文中没有完全提到。)6C(非“格里高利索特辛独立研究的”。)7B(“所有太阳光谱”与“整个可见光谱”不完全一致。)三、(9分,每小题3分)8D(信:确实)9B10A(此时的皇帝跟后来他要为之献身的皇帝并非同一人。)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11(1)朝廷里的官员见麦铁杖每天都在,不相信这样的事。(采分点“旦”、“恒”、“不之信”句式,句意通顺1分)(2)押送的人停下来休息吃饭,他们哀怜麦铁杖饥饿,把绳索解开给他食物吃。(采分点“憩食”、“哀其馁”、“解手”,句意通顺1分)(3)麦铁杖就徒步追赶,每天晚上和杨素同宿。(采分点“步”,句意通顺1分)12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1分)所以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抑郁的情绪。(2分)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2分)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倒影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1分)13(1)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苏轼赤壁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师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2)生女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则孤陋寡闻(礼记学记)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说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读起来很亲切温暖。 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轼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洒脱、豪迈。 (该题共4分,每小题2分)15一方面,白露会给胡杨、枫叶和蒹葭留下鲜明的季节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时令特点,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关系。 (该题共6分,第一个方面2分,第二个方面4分)16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正面阐述,八个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陈子昂诗歌的高远境界作衬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对比,突出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 (该题共6分,应回答3个方面,每个方面2分)17作者认为,苏轼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2分),乐观豁达,潇洒风流(2分),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2分)。 (该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不全的,适当扣分)六、语言运用(15分)18(1)重庆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步履维艰 (2)文物发掘进展缓慢,文物搬迁无法实施,破坏盗掘文物现象严重。19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比喻1分,内容1分)20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此番“壮志”并不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