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课件_第1页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课件_第2页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课件_第3页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课件_第4页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君子之风,.,2,君子?小人?,.,3,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政治地位高的人,品德高尚的人,.,5,“君子”、“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在对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6,第一章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君子坚守道义、讲求诚信,.,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礼、乐、射、御、书、数六艺2.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8,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7.6)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9,如果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第一、立志。志立在什么地方呢?必须立足在求“道”上,即修已治人之道。第二、修己。他要求学生“据于德,依于仁”,完善自我。德是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人的一切行为准则的德目中,仁又是主要的,它统摄各种道德所以必须依于仁,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修养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第三、治人。即游于六艺之中,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的本领,将来为治人作好充分准备。当然修已与治人的修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这四者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10,第二章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君子坚守道义、讲求诚信,.,11,(15.18)本章孔子论述君子完备周到的行为。,孔子说的君子必须具体做到哪一些?义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12,第三章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君子:杀身成仁小人:贪生怕死,.,13,(15.9)教人具有求仁的牺牲精神。,“杀身成仁”主要谈了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14,“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15,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讨论举例: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17,儒家在生命和仁义不可兼得的情况要“舍生取义”,要“杀身成仁”,但现在主张“生命高于一切”,你觉得生命和仁义哪个比较重要,为什么?,.,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要能保全生命。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意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19,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20,第四章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君子: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小人:见利忘义、重利轻义,.,21,(4.16)本章论述君子与小人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追求仁义是君子,追求财利即是小人。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22,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你选择义”还是“利”呢?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什么是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23,孔子,辩证的全面的实际的能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理想的价值观就是义利统一观。,对于义与利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市场经济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一时可以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败坏了社会风气。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统一,既“喻于义”、“又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就统统都成了必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7,第五章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君子: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小人:贪图享受,.,28,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安贫乐道,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29,孔子认为一个士人追求正道就一定是个君子吗?,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士是有志的读书人,如果只求个人生活安适,这就与他的志向相背,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为士。,.,30,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志于道,但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环境支配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31,第六章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小人: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厉害。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32,(17.15)孔子认为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表示极大蔑视。,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孔子对之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33,朱熹注释: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吮痈舐痔(shnyngshzh)吮:聚拢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指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出处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34,雄才大略的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易牙、竖刁、开方。易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烹饪大师,给齐桓公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一天,齐桓公对他说,寡人尝遍了山珍海味,但却没有尝过人肉的味道。那易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诚,回到家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而那个竖刁为了能时刻在齐桓公的左右,竟然把自己阉割了,做起齐桓公的寺人。开方本是卫国人,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父亲死了也不去奔丧。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爱他胜过爱自己的身体,胜过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的父亲,因而就格外宠信他们。但管仲却不这样认为,他对齐桓公说,人性当中莫过于宠爱自己的儿子,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莫过于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了,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了,还能指望他们爱别人吗?齐桓公没有听进管仲的意见,依然信任他们三人。结果管仲去世仅一年,桓公病重,三人谋反作乱,囚禁桓公,桓公饥饿而死,死后无人掩埋,一直到尸体腐烂,“虫流于户”。堂堂霸主,死得如此悲惨。可见鄙夫奸臣之可恶,也可见桓公没有识察奸小的能力。称霸大多是管仲的功劳。从管仲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称他为仁者,不无道理。同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就与齐桓公不同了。当时魏国与中山国交战,魏文侯命大将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正住在中山国,他们便杀了他的儿子做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显示自己对魏文侯的忠心,明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也毫不犹豫地吃掉了。,.,35,这件事传到魏文侯那里,魏文侯很震惊,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可以吃,说明这个人太残忍了,怎么指望他去仁慈宽厚地对待别人呢?魏文侯从此就不再重用乐羊了。在春秋时期的中山国,国君孟孙有一个侍从叫秦西巴。一天,孟孙出外狩猎逮住了一只小鹿,就把它交给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带着小鹿往回走的路上,一只母鹿一路哀鸣着跟着走。秦西巴被这只母鹿的母爱所感动,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放了小鹿。后来,孟孙知道了这件事,他不仅没有责怪秦西巴,反而认为他是一个仁慈博爱的人,任命他为太子太傅。齐桓公的三个宠臣之所以能够卑躬屈膝地侍奉齐桓公,对齐桓公赤胆忠心,那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所以当齐桓公一死,眼看自己的利益不保,马上就原形毕露了。这是这一类人的共性。为了向你显示自己的忠诚,他可以不惜一切。这种人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因为说到底他还是为了他自己。一旦他发现你不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对你也会痛下杀手。他对自己都可以不惜一切,对别人还有什么是可以怜悯的吗?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中充满了宽厚、仁孝、慈爱之心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朋友。不然,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有大节大义?一个人,首先应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人。,.,36,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患得患失的孔子所最关注者唯一事:培育高于物欲需求的高贵人性。,假如你有两块面包,应该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37,4、孔子为什么称赞他有道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追求正道,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追求生活享受,只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38,颜渊档案,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好学”的精神安贫乐道“不违仁”,孔子语录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无。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余!”,.,39,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浮云”比喻的理解:,.,40,【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钱穆论语新解,.,41,第十章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君子:不忧不惑不惧,.,42,(14.28)本章孔子从仁、智、勇三者严格要求自己,以成仁道。孔了提出仁、知、勇三者作为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他自谦说尚未做到。其目的在于勉励学生,从仁、知、勇三个方面去培养仁德,成为仁人。,.,43,君子的心灵世界是怎么样的?,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仁者足以爱人,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惑;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生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44,于丹的解读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了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所以说:仁者无敌。,.,45,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夫子自道”,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差距可以激起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子贡认为老师在仁、智、勇等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没有夸大。,.,46,【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47,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何理解:,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48,【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论语集汀卷四),.,49,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50,【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51,第十四章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君子:行为有礼,态度谦逊,.,52,(7.38)突出君子之风、君子之道。,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53,(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思想内容,内外兼修,文质兼美。(128)“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54,(2)君子之质(内在修养)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76、1518)二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59)三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416、49、1715、611、716、719)四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1428)五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623、87),.,55,(3)君子之文(外在表现)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738),(4)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416、49、1715),.,56,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1)“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2)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3)具体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4)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5)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6)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孔子眼中的“君子”,小结,.,57,成语,15.9杀身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17.15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6.11箪食瓢饮(箪瓢陋巷):安贫守俭。7.19发愤忘食: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忘了吃饭。形容勤奋。8.7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长,比喻责任重大。死而后已:到死后方才停息。谓尽献一切力量。,.,58,基础知识归纳整理通假字,15.18孙,通“逊”,谦逊。7.19女,通“汝”,你。尔:通“耳”,罢了。14.286.23知,通“智”,智慧。,.,59,词类活用,15.18孙,谦逊的态度,形容词作名词4.9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衣,穿,名词作动词。7.16饭,吃,名词作动词;枕,以肱为枕,意动用法;曲:使弯曲,使动用法。义,守道义,名词作动词。,.,60,句式,宾语前置15.18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8.7仁以为己任。14.28夫子自道也主谓倒装.贤哉,回也!12.8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杨伯峻认为此句为倒装,意为: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固定句式何(以)为:,由副词“何”和助词“为”组成。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为什么呢”、“什么呢”。,.,61,回顾,一、解释下列红体字词1、游于艺2、孙以出之3、君子喻于义4、鄙夫5、女奚不曰6、知者乐水7、文犹质也,广泛涉猎,通“逊”;,说出,谈论,懂得,庸俗浅薄,通“汝”;,为什么,通“智”;,喜好,修饰,本质,.,62,二、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1、耻恶衣恶食者2、饭疏食3、曲肱而枕之,回顾,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饭,使动,使弯曲,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仁以为己任,.,63,论语选读背诵章节为政以德:2.12.313.616.1克己复礼:1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