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ppt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ppt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ppt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ppt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教学重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勾画关键词句,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评价人物。教学难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勾画关键词句,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评价人物。,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鲁迅(18811936),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关于莽原,莽原杂志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由未名社发行。该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时,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该社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由韦素园接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莽原杂志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由未名社发行。该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时,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该社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由韦素园接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莽原杂志,是鲁迅编辑过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1925年4月24日在北京创刊,开始是周刊,随京报发行。鲁迅后来说起创办莽原的缘由“1925年10月间,北京突然有莽原社出现,这其实不过是不满于京报副刊编辑者的一群,另设莽原周刊,却仍附京报发行,聊以快意的团体。而鲁迅是被推为编辑的。但声援的很不少,在小说方面,有霁野、静农、小酩、青雨等。”1925年年11月,京报要停止副刊之外的莽原。莽原只有停刊,改出半月刊,由未名社出版发行。鲁迅之所以主张创办莽原,另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敢想下去的。”(华盖集题记)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莽原宗旨“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语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先后于莽原首发,收入朝花夕拾的回忆散文,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发表于莽原。莽原的重要意义,已故鲁迅研究专家唐弢说过:“而此中文章,虽绳之以今日之标准,犹有光彩夺目,兀然不倒者,此其所以为佳刊物也!”,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解题,背景知识,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等各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当时鲁迅先生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三一八惨案.mp4,三一八惨案后高举被枪杀学生的血衣,继续英勇斗争的人们(摄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感知刘和珍,概述: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思考讨论:1从文中记叙刘和珍事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中对他的描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1)渴求真理与追求进步。,1.刘和珍是一个青年学生。,2.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事迹: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刘和珍,(2)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爱国热忱。,描写:,课后作业1.进一步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一)细读第一、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讨论:这一部分里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的提法该怎样理解?,教师归纳:明确:(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来纪念,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2)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要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人们不忘记这血的教训。”(3)“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愤激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压在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说不出话来,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让反动统治者对我的苦痛“快意”吧,我将以此作为“祭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则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二)在第二段开头,赞颂刘和珍等为“真的猛士”,又说她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该如何理解?,明确:“真的猛士”是指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的命运、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镇压,不为暴行所吓倒,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与“猛士”相比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们尚未觉醒,还在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感到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是为此而说的,要用猛士们奋斗的鲜血来教育、唤醒他们。,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问题探究,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3.“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4.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