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学生用书P103语林撷英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5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墨子名言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诗海拾贝读 庄 子白居易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赏析】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于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意蕴深沉,耐人寻味。 学生用书P103作者档案【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庄子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官职,终身不仕。他一生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则充满了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作品】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评价】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出身低微,生活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制止战争,安定社会【作品】 著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评价】 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物颂歌淡泊名利的庄子放弃了为相,你拥有了宁静。面对生命的困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龟;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一个梦。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险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们,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背景探寻秋水(节选)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之一的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他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非攻(节选)战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事连年不断,有些规模很大,死伤很多,破坏得很厉害,因而社会混乱,人民困苦不堪。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弭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相关知识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诸子百家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形成了各种学说、思想。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颇有社会影响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一、认读字音泾流(jn) 两涘(s) 渚崖(zh) 园圃(p)犬豕(sh) 鸡豚(tn) 栏厩(ji)二、积累名句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学生用书P104一、诵读秋水(节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泾流之大“泾”同“径”,直(2)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3)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4)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向(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3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含义。(1)焉本课: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链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于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语气词,无实义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若本课: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链接: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动词,像(3)于本课: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介词,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地点链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介词,比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2)至于北海古义:“至”为动词,到;“于”为介词,引出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译文:(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明确(1)“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人”,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宾语前置句,宾语“己”前置,应为“以为莫若己者”)(2)我要是不到您这里来,那就危险了。(固定句式,“非则”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不就”)(3)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了。(被动句,“见于”表被动)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组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睹子之难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ABC D明确选B。均为对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B大海的“不辩牛马”与黄河的“不见水端”对比,使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C河伯批评了自己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大,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D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明确选B。B项,应该是“大海的不见水端与黄河的不辩牛马对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明确选C。C项,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二、诵读非攻(节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其不仁兹甚“兹”同“滋”,更加(2)拖其衣裘“拖”同“脱”,脱掉10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1)非本课:众闻则非之动词,指责,谴责链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不是(2)则本课:众闻则非之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连词,表转折关系,却链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是,就是(3)以本课:以亏人自利也连词,因为链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连词,表目的,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已经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从而誉之古义: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转折连词。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以亏人自利也。译文:(2)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译文:(3)上为政者得则罚之。译文:(4)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译文:明确(1)因为他损人利己啊。(宾语前置句,宾语“自”置于动词“利”之前)(2)这比进入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省略句,“甚”后省略了介词“于”)(3)上面执政的人捉到(他)之后就会惩罚他。(省略句,“得”后省略了宾语“之”)(4)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固定句式,“可谓乎”,表反问,即“可以说是吗”)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一般人所说不义”的一组是()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攻国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杀不辜人攘人犬豕鸡豚从而誉之ABC D明确选A。是大的不义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说不义”;是写一般人对“攻国”所持的态度。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一连串日常生活的小是小非入手,然后引出“攻国”的大事,这样写不如直接提出论点更有说服力。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式,有力地抨击了“攻国”行为的不义。C文章所说的不仁不义意味着损害别人。D攻打别人的国家对人的损害最惨重,是最大的不义、最大的罪过。这表明,墨子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他人的关怀。明确选A。A项,这样写更亲切,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学生用书P106被 动 句解读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被动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被动句的题型多为选择题和翻译题。选择题常常出现在考查虚词“于”“为”表被动的用法时。该考点在高考中常有考查。指津1被动句的主要形式(1)“于”字式。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实施者,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韩愈师说) (2)“见”字式。在动词前用“见”表被动,构成“见动词”的形式。如要把动作行为的实施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动词于”的形式。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受”字式。在动词前用“受”表被动,构成“受动词”的形式。如要把动作行为的实施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于”,构成“受动词于”的形式。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为”字式。在动词前用“为”表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要把动作行为的实施者介绍出来,可在宾语前加“于”,构成“为宾语动词”的形式。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5)“为所”式。在动词前用“为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动词”的形式,表被动。或用“为”引出施动者,再在动词前加“所”,构成“为宾语所动词”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秦之积威之所劫。(六国论)(6)“被”字式。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标识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需要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意来判断。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感:被感动)(愚公移山)2方法归纳(1)借助标志词判断被动句。明确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常见形式,熟记不同类型被动句的标志词,如:“于”“为”“受于”等。(2)根据语境判断被动句。对于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则应根据语境判断句中的动词有无被动意味,以此来确定句子是否是被动句。考题印证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考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译文:相关文段: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解析“弘厚”,宽宏敦厚;“以”,介词,因为;“高”,形容词用作动词,高出;“擅”,动词,占有、独有;“见”,介词,被。“见重当世”为被动句。答案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写的自序中说:“我年轻时喜好读书,老了更加执着。虽然是偶尔观览,也全部分条记下,以后重新观览,欢欣的兴致更加浓厚,习惯与性情已经养成了,不觉得用笔疲倦。”2(高考重庆卷)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译文:相关文段:(伍员)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解析“闻”,使动用法,使知道;“见”,表被动,被看见;“其乎”,固定结构,难道吗;“丈人”为古今异义词,老人。答案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渡过长江,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课内挖掘】庄子中有个海神叫若,有个河神叫河伯。河伯居于黄河,自视清高。后来,他看到了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由原来的沾沾自喜变得自惭形秽。庄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由骄傲自满到虚心认错的河伯形象,也阐述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哲理。【运用范例】有人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似乎,一个人太谦虚了,反而说明他内心是狂妄自大的,是瞧不起身外世界的。此话非也。我认为,世上并不存在过分的谦虚,而只有不够的谦虚存在。谦虚来自人灵魂的自我定位,是一个人对于世界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才拥有的人生态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人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完美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视野所及的都是不完整的时空。当一个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就会发现自己很无知很渺小,就像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像居里夫人说自己很平凡。这样的话看似过于谦虚,因为,这些人,在某一个时代,确实达到了人类智力所能抵达的最高点。然而,他们的话真的是来自他们的世界观,是极其真诚的。今天的社会多少有些浮躁,懂得谦虚为美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要提倡谦虚,而不应高谈“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庄子的草帽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传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振,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往往爱犯这类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个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佳作赏析】作者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濠梁观鱼”“庄周梦蝶”这两个典故,将自己对庄子思想价值的感悟以及对后人膜拜庄子思想的因袭习性的认识,寄托在“蒲草帽”这一民间乡野的惯常意象中,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生活本真、思想原生态的冷峻反思。【写作借鉴】1学开头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的情景,这种方式具体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突出庄子的形象;引出下文对草帽内涵的理解。2学象征第二段,画线部分“蒲草编的草帽”象征了庄子悠闲散淡、梦幻多思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内核。3学用词第五段,画线部分“想当然”指人们将庄子奉为圣哲,顺理成章地认为他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本质”是指蒲草帽象征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内核。4学比喻第六段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本质特点,生动地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生命力,并揭示了它是孕育自由精神的温床。谈谈“创意味”周舒艺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除了热闹的团圆气氛,就是月饼的变化了。小小的月饼上面,体现出的“创意味”越来越浓。这些不一样的月饼,在网络上尤为走红。这种“创意味”,在月饼的制作工艺上。传统的月饼有广式、苏式、潮式等几种,馅心无外乎为莲蓉、蛋黄、豆沙等,然而这几年来,又出现了冰淇淋月饼、龙井月饼、蟹黄月饼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食材,创造性地加入月饼的馅心里,并且,更注重了对低糖、少油的强调。而在外形上,有的也突破了传统压花图案,呈现出卡通形象等更多样的图案以及各种色彩。“创意味”,还在月饼的包装上。豪华和过度的包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却颇具匠心的设计。今年,我就见到这样一款月饼:以秋天的五种自然现象,来定义盒中五款不同口味的月饼,外盒的包装与盒内的月饼,无论在造型还是图案或是色彩等方面,都紧扣着这五种自然现象。一盒月饼,体积不大,重量不重,包装简洁,却将中秋之意蕴含于其中。说起来,“创意”一词在饮食消费领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餐饮行业里就有“创意菜”一说。某一道“创意菜”,往往就是一家的独门菜、招牌菜,只能在这家吃到,在那家吃不到。而在很多其他的领域,我们也看到了创意的丰富呈现。比如,这几年来在市场上相当火爆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与故宫有关的图案、形象、元素等,被巧妙地、艺术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里。于是,有了以故宫所藏名家画作为伞面的雨伞,有了印着故宫角楼图案的领带,有了做成“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款式的耳机雨伞、领带、耳机这些物品很多人都有,可是人们为什么愿意花钱再去购买一次呢?我想,人们买的,更多的是故宫文创产品里的创意,而不是物品本身的实用性功能。是那些精彩的创意,让一件产品具有了新的价值,并使它脱颖而出,打动了购买者。可见,好的创意从来不乏问津者。原因何在?因为创意之上,凝结的是人们创造的智慧。智慧的独特性,让这些创意变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智慧的无限性,让这些创意能够层出不穷,生生不息。因为创意背后,彰显的是人们创新的用心。不必奢华,不必繁复,哪怕简简单单,但是小到每一幅图案的绘制,每一种色彩的搭配,每一样材料的选择,都倾注了极大的心思。智慧无价,用心无价,创意无价。创意,需要被鼓励。不知明年的中秋节,我们又会看到哪些不一样的月饼呢? 学生用书P15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21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少仲尼之闻闻:名声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C攘人犬豕鸡豚 豕:猪D甚入人栏厩 厩:马棚解析:选A。A项,闻:学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A。A项,均表被动;B项,代词,俗语的内容,结构助词“的”;C项,面对,假使;D项,道理,方法。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不辩牛马 B望洋向若而叹曰C始吾弗信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选A。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选C。A项,“至于”中“至”是“到达”的意思,“于”是介词,引出对象;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B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面子,脸面。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5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秋水时至 B众闻则非之C望洋向若而叹曰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解析:选C。A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B项,“非”形容词作动词,非难、指责。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壮美(之景)。6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者”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以亏人自利也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选B。例句是宾语前置句,“莫己若”即“莫若己”。A项,省略句,即“百川灌(于)河”。B项,宾语前置句,“自”应为“利”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亏人利自也”。C项,否定判断句。D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B秋水(节选)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C墨子,名翟,鲁人。先秦墨家创始人。“非攻”即反对战争。D非攻(节选)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人国家的战争是不义的。解析:选C。C项,“非攻”指反对进攻性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有区别。二、阅读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C何以易之 易:改变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解析:选B。“贼”在这里是“残害、杀害”的意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 解析:选A。A项,两个“所以”均为助词,前一个表凭借,后一个表原因;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因为”;C项,两个“之”均为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D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A BC D解析:选B。都是阐释“兼爱”思想的,直接体现文章主旨;是“兼爱”的结果;是说“士君子”们不能“兼爱”;是说应持久推行“兼爱”。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3分)译文:(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4分)译文:(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3分)译文:答案:(1)等到一年过后,朝廷的臣子(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做到这样。(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3)这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都是天下的害处。”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攻伐;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