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_第1页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_第2页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_第3页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_第4页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 饭桌座位礼仪 一 南方饭桌于我是个难以表达的主题,它本不应属于我,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不断观察,品咂,将与饭桌相关的场景、气味、阴影、参与其间的人,小心翼翼存放于心,那道缝隙一旦打开,满溢而出的内容,常令我惊骇。我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生蚝、小青蛙、水蟑螂、草龟、水蛇、象拔蚌,这些食物,有的我吃,有的,我根本张不开嘴,我将这种不同的生理反应归结为一个词:南方。 今日之南方形象,难免不受电视、电影、海报的影响,而被概念化,具有某种世俗、玩偶的漂亮,一旦亲临,却蓦然发现,在南方的内里,有种秩序和连贯,异常顽固。我常思忖,也许,笼罩在南北方的最大符咒,就是水稻和小麦的分野。这两种作物彼此竞争,互抢地盘,又共同遵循着一份秘密契约,在它们的地图世界里,有一条无法证明,但又确实存在的曲线,即便文书已烧毁,留存于天空的记忆,依旧将不多不少的雨点,滴落在恰恰属于它的山头。这种降雨量的差异,导致早在新时期时代的古人,就在长江南北种植不同作物,催化出迥异文化:北方,因长期匮乏蔬菜、海鲜,环境酷厉,以面食、牛羊肉为主,易生出雄心、强硬、残酷,成为杀伐的战场,荣誉的殿堂,政治的中心;而南方,独享湿热,绵延不断的雨季,水稻一年能长两或三季,还可插种蔬菜,足以养育众多人口,生活温软,情感缜密,艺术精湛,却易堕入琐碎,匮乏苍茫、深重,虽富足为经济中心,然,总难摆脱后花园之命运。 当我乘坐便捷的交通工具,几小时之内成功转移上千公里,来到南方后,貌似很快融入异地生活,包容下那些和故乡完全不同的街道、楼群、言语、服饰但这,并非全部真相,胃部的暴戾和动荡,让我会在某个瞬间愣怔,原来,除了思想的,心灵的困惑,人,还有肉体的困惑。我究竟是哪类人?面对这个问题,文明和教育的回答都过于精致,在肉体深处,有头兽会自己动起来,慢慢膨胀,以傲慢、暴躁、率性为方式,暴露真相。它到底要吃什么,连它的主人,也要谨慎小心;它,在身体里掀起风浪,某类东西被吞噬,而另一类,又被呕出,它所持的标准是特殊的,在它的领域里,既无物质,也无精神,由遗忘的旧梦,封存的蛛网,覆盖灰尘的摇摇欲坠的物件组成,过去在这里腐朽不堪,新事物在这里又长不出来,一切都不可理喻,同时,又合情合理。 他,一个北方人,在吃完满桌蔬菜海鲜后,想要一碗面(仅仅是一碗汤面,而已),这种越界要求,引起一片凉疑与愕然的目光。半小时后,面端来:几片生菜叶间,浮凸着一团被油炸过、姜黄、弯曲、纤细的面,流水线,而不是用盐水和面,揉成团,擀面杖碾成片,切刀裁成条,有韧性、细白、冗长的手工擀面。于是,北方男人满眼愠怒,感觉整个南方的魅力,恍如冰山般遥远。面条于他,不仅是食物,更是某种怪异的沉溺,病态的执迷(说真的,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有些发狂)。雨后的珠三角,夜晚斑斓,四处充满潮热、黏稠、生鲜的气味,而他,总会向着棕榈和芭蕉的背后,眺望过去,像鸟儿俯瞰它的航线,他在那个方向里,能闻股冰凉的味道,那是西西伯利亚、小麦、雪和他童年的味道。他觉得南方生活乏味透了,而且如果实话实说整个生活都叫他失望透顶,他日益频繁地想起窑洞里的炉膛,冒黑烟的灶火,馒头掰开时腾出的热气,凝固在舌尖的那点甜他隐秘的内心之火在呼唤什么?当他索要一碗面时,仰着张孩子的脸。总有种亏欠,让人生不完美。对他,就是那碗面,以及和面裹挟在一起的那些情绪,不被别人理解。在南方,人们完全匮乏对面的联想,他们从不觉得,馒头、面条、花卷、饼子、锅盔、饺子、哨子面、浆水面、疙瘩汤、拉条子、揪片子等词语,会比它们的实物更丰满,更有滋味,更利于咀嚼,他们坐在饭桌前,大喊一声:打饭。饭,必是米饭。绝无其它。 有时候,饭,不仅是饭,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特定的指代,在某一处,它特指一,在另一处,它可变化出无穷。有个新兵,由岭南参军至。第一顿吃馒头,第二顿吃面条,第三顿开饭前,他嚷嚷:再不给饭吃,老子就不干了。北方兵惊诧:你吃的那两顿,难道不是饭?我和他相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小村,他在一场大病后退伍,娶了当地女子,在三间黄泥小屋中定居,种植小麦和棉花,每日吃包谷馕,喝涝坝水,采桑葚白杏充饥,午间切西瓜当菜。他生活在被沙漠圈起的小片绿洲,全村只一辆拖拉机,一周出门一次,采购日用品。他见到我,纯属偶然,我随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拉力赛车队进入小村,他到村口的涝坝提水,听到熟悉的汉语,便上前和我打招呼。他身穿袷袢(族人的长衫,腰间系布带),脚穿套鞋(上炕时需将套鞋脱掉),头发里落满土黄沙粒,脸颊发皴,满口流利的语,全然没有一点南方气息除了他所描述的那个年轻人,执拗地索要米饭。所有和岭南相关的一切故乡、父母、亲人、朋友皆消散不见;多年来,他被抛在孤岛上,过着鲁滨逊的生活。大病时。他不知吃了哪种古怪的药,虽保住了命,但却患上皮肤瘙痒症,只能居住在极干燥之地。这个后遗症令他心碎,因为他无法回家,甚至,不能离家太近。他试图返家,半路上,因不堪忍受小腹、腋窝的肿胀、溃烂和疼痛,又再次返回沙漠;他想自杀,走进胡杨林,欲找根能拴住绳子的枝桠时,遇到个端洗衣盆的女子,静静望他,并不觉得他是外人、闯入者。他娶了她。他很爱笑,一笑,牙齿的根部便全部裸露。他听到我说汉语时,陡然间,记忆之树像遭遇大风,唰啦啦摇晃,而他迫不及待想告诉我的事,却是米饭的事。 我和黄教授相逢在“客家行”的旅途中,他年近七旬,白短袖T恤,姜黄长裤,同色软底皮鞋,身材修长,面颊瘦削,眼窝深陷,眉毛黑密,像搭起两顶凉棚。他的模样很像我所熟悉族长者,而他,是地道客家人。当黄教授尚为少年,在美好的秋季,乘火车至北京,进入清华园时,几乎看不出北方和想象中有什么区别。他和那顿早餐劈面相逢:清汤寡水的稀饭、泛白的豆浆、发腻的油条、裂皮的馒头、雪里蕻咸菜、红豆腐没有肉,没有一点肉!这个勤学苦读,一心要“及第”的客家少年,陷入震惊:原来北方人,可以如此随便地对待早餐!黄教授带着我,在南方小镇走街串巷,终于找到那个小店,吃了那碗他求学时常吃的及第汤:滚水中煮瘦猪肉片、猪肝、猪肠,放绿野菜,点客家酿酒,汤微红,活血去湿,再配碗新蒸米饭。何以一大早,就吃得如此隆重?他道:吃饱饭,大人去田里干活,孩子去学堂念书。又补充:晚餐是简单的。自清华毕业,黄教授执教高校多年,及至暮年,对自己学术上的成就绝口不提,似乎那条路早已凝滞阻塞,杂草丛生,但说起及第汤,却滔滔不绝,想都不用想,无数细节纷至沓来,整个人像被点燃的蜡烛,闪着光。在吱吱作响的藤椅上,他说起自己少年离家,在宿舍里度过忐忑的第一夜;他说起通过看医书,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