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劝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劝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劝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积累并掌握“劝”“疾”“致”“假”“绝”等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于”“者”“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了解荀子一书及荀子的思想,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劝学,学习目标,重点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中(zhng)绳輮(ru)以为轮其曲(q)中(zhn)规槁暴(gop)蛇鳝(shn)参省(cnxng)须臾(y)舟楫(j)跬(ku)步骐骥(qj)锲(qi)而不舍驽(n)马金石可镂(lu)跂(q)而望二螯(o),二、阅读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2.文章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述的?,作品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小部分是他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句,又善于用比喻,被称为“学者之文”。,写作背景,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劝,在本文中是“鼓励”的意思,故题意是“鼓励人们勤奋学习”。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知识卡片,荀子主要思想荀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性恶论:他认为人的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不依赖于人的好恶而发生变化,即“天人相分”。人类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即“制天命而用之”。“隆礼重法”“法后王”的政治观: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依靠一种强制性手段。由此,礼转为法,“隆礼重法”,礼法并称。荀子提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课文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文章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中心论点。课文第1段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第2段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第3段论述学习可以使天资一般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作用。第4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2.作者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答案: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正反对照,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靠不断积累得来的。,3.作者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的?答案:从“舍”与“不舍”两方面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跑得远近的决定性因素;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知识梳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专指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形容词的活用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5.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引进处所,即“于蓝取之”;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短语“于水”作“寒”的状语,后置,即“于水寒”)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之”)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内容小结,主题归纳,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深入探究,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提高品德修养。,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认识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说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比喻浅显贴切。劝学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生动鲜明而不枯燥。比喻灵巧多样。文章比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反而使文章中的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得错落有致。正反对比,增强说理力量。鲜明的对比,反复地论证,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课堂训练,1.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a./b./c./d./,答案:b解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2.下列各句中,加色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答案:b解析:a项,古义为人的智慧,今义为神的总称。c项,古义为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d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4.名句默写。,(1)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2)在荀子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4)在荀子劝学中论述“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有改动)【注】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通“著”,显明。:形容言语繁碎。向:通“响”,回声。方:仿效。,1.下列句中加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数则始乎诵经数:学习的顺序b.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没:无,没有c.端而言,蠕而动蠕:微动d.故不问而告谓之傲傲:浮躁,答案:b解析:“没”通“殁”,死。,2.下列对“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答案:b解析:“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是对称结构,由此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发现,“君子之学也”的意思是“君子的学习”,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毁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赋予了“君子”一词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答案:d解析:学者,指求学的人。,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顺序来说,学习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生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