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复习方案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复习方案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复习方案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抒情散文,第二单元,学习语文,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给文言文语段断句,其本质,考查的是“读”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题型有以下两种:(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考法一文言断句,(2)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断句题的四个突破口(1)善用排除法。作答客观型断句题,可以先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不同点的正误,找到正确停顿点,最后运用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2)词法、句法多联系。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除外。,(4)句式、活用要明确。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时的易错点。,(3)借助虚词定停顿。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为、而”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找出句中的虚词并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断句。,文言断句的四大误区(1)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断句错误是因为不明白“与”的意义。“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粮食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2)不辨语法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是后一句的主语。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3)不晓句式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例: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4)不知文化常识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相关的文化常识。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意为多少日,并非说某月某日。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为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c项。,自2017年起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规定表明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源于文言材料,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考法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识记“两法”(1)分类串记法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文化典籍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童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童生考试者,方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乡试。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这样举一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文化常识题解题“两步走”第一步:根据积累直接判。凭积累直接判定个别选项正误,缩小思考范围,聚焦剩余选项。第二步:联系语境细推敲。对于因积累不够而无法直接判定的选项,则应先标画出选项中的敏感点(存疑点),并将选项对此类古文化常识的解释代入原文,根据原文语境再细细推敲,与原文语境信息相合则对,有矛盾则错。,【真题2】(2019全国卷)(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三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对选文整体或某一部分的信息的提炼和分析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考法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考查内容上看,传记类文章要求归纳概括的内容主要是传主的事迹、观点立场、品格节操、成败原因等。非传记类文章是针对传记类文章而言的,主要有论说类、序跋类、山水游记类等文本。这几类文本在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设置上,或侧重考查说理方式,或侧重考查文章主旨,或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文体不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归纳概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1)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材料中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2)曲解文意。故意对某个词语或观点作错误的理解。(3)以偏概全。有意舍弃某些东西,使概述不够全面。(4)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却提到了。(5)混淆时态。把材料中还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6)顺序颠倒。颠倒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7)强加因果。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硬加上因果关系。,【真题3】(2019全国卷)(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根据原文“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文帝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理解”是指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翻译”是指运用留(朝代、年号、人名、地名、职称等)、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换(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调(特殊句式的词序)、选(根据语境选恰当的词义)、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意(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的方法,把给出的句子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考法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明确翻译考查点“三思”(1)考查点一:实词。思考是否为五种特殊实词。作为得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词翻译到位,就是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2)考查点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3)考查点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找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翻译的误区(1)不必翻译的强行翻译。(2)以古义当今义。(3)翻译不到位。(4)随意增删句子成分。(5)译句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真题4】(2019全国卷)(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_(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_,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因为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有名气。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就把他招到自己门下,非常宠幸喜爱。孝文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过去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于是,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都没有什么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当改定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草拟了上述各项仪礼法度的方案,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即位,谦恭退让还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修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孝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提拔贾谊任公卿的职位。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孝文帝此后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京城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作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