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走近先贤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1生平简介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宗羲出生于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2主要成就黄宗羲多才博学,一生著述涉及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乐律、诗文杂著以及释、道。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还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多至50余种,300多卷,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3地位影响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背景呈现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1篇目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13个部分,共21篇文章。2内容政治上: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并非为君而设,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并非为天子一人;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思想上: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3主要影响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文化常识明夷待访录与周易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纳。 一、一词多义1安2初3使4除5辞6私7焉二、词类活用1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名词作动词,超过成千上万倍2屠毒天下之肝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3名之为独夫名词作动词,命名4离散天下之子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5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三、古今异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四、文言句式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判断句)译文: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2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判断句)译文: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3必千万于天下之人。(状语后置句)译文:一定比普天下的人高出千万倍。4是以其未得之也。(宾语前置句)译文: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5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宾语前置句)译文: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更多一些?五、名句默写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论的本原,“原君”的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段落主要内容第一段从君主的起源说起,开宗明义,阐明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第二段对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抨击。通过分析君主把整个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颠倒“天下”和“君主”的关系,为下文得出“君主是天下最大的祸害”这一结论做铺垫第三段分析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原因第四段批驳宋儒理学关于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打破了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伦理观念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1文段第一句中的“自私”“自利”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里的“自私”“自利”是说起初没有国家和君主,所以每个人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公共的事情却没有人来为大家处理,即没有人来发展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也没有人来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对公众有害的事情。2在作者看来,君主的职责是什么?明确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3这段文字中的“小儒”是指_。明确规规矩矩地遵守儒家学说的迂腐的读书人4作者对这些“小儒”持什么态度?明确作者对这些“小儒”持愤懑和鄙弃的态度。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阐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 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2作者认为“古之君主”与“后之君主”有何不同?明确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作者认为在“公利”无人谋取,“公害”无人驱除的情况下,有贤明的人出来“以千万倍之勤劳”“而使天下受其利”“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人受到大家爱戴,被推举为君主,表现出古之君主的难得与高尚。后之君主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有害于天下之人。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3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明确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都有求生存、争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把皇帝当作“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b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d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解析:选c。c项,“雠”同“仇”。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向:假如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得:能够d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某:某人解析:选d。d项,某:我。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介词,把,拿/介词,凭着;b项,代词,代君主/结构助词,的;d项,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独私其一人一姓乎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不耕而食,不织而衣c吾王之好鼓乐d轻暖不足于体与解析:选a。例句,私,偏爱。a项,尊敬,尊重;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而暖的衣服。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是以其未得之也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d此我产业之花息也解析:选d。d项为判断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毕世:一生b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取得c曾不惨然曾:曾经d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奉:供解析:选c。c项,曾:竟然。7下列各项中,文言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也b以c者d之解析:选b。b项,均为介词,把。a项,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连用,加强反诘语气。c项,表判断;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助词,的;动词,去,到。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b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君主。c现在的国君剥削天下百姓,供自己一人享乐,认为这理所当然。d这段文字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国君是天下的“大害”,具有时代意义。作者希望社会回到没有国君、没有剥削的过去。解析:选d。d项,“作者希望社会回到没有国君、没有剥削的过去”属于无中生有。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译文:(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译文:答案:(1)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2)唉!难道设置君主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学校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太学。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编管:宋代官吏获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解析:选b。根据并列句式和语气词进行断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c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宋朝开始实行。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解析:选c。c项,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解析:选b。b项,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译文:(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译文:答案:(1)三代以后,天下事的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2)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这些事情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三代以后,天下事的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有才能、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人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却不知道(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正是因为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