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_第1页
[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_第2页
[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_第3页
[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_第4页
[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支点一词解释为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的固定不动的点。有了支点对杠杆的支撑作用,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杠杆达到省力的效果。在歌唱活动中其实也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对人的歌唱有很好的支撑作用的点。我们可以借用物理学上的支点一词,而把这种点称为歌唱的支点。歌唱活动是一个心理活动与身体运动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从心理上,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内涵;从身体上,它需要人体的呼吸、发声、共鸣三大歌唱器官不断地协调统一。因此,歌唱的支点不像物理学中的支点那样是固定不动的,而只能说是相对稳定的,它会因心理的变化和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而变化。这些相对稳定的支点对歌唱起着很好的支撑作用。 一、呼吸中的支点以及教学中的实施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是声带振动发声的最根本保障。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强调:“一个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呼吸活动是由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肌肉群共同完成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肺、胸等。呼吸肌肉群指从前胸往下的两肋肌肉、横膈膜、腰腹部肌肉甚至后背肌肉都包括在内。吸气时,两肋肌肉拉紧,胸腔打开,气息经鼻、咽、喉、气管,到达肺部。因为歌唱时的吸气比自然吸气要深而沉,尽管胸骨、脊骨和肋骨连接处的软组织和肋间肌可以使胸腔作范围极其有限的收缩与扩张,但它对肺部却产生不了推动作用,只能使原有的腔体容量稍稍扩大或缩小。所以为了尽可能饱满而深沉地吸气,我们会把气息尽量吸入肺的底部,横膈膜下降,腰腹部的肌肉因下降的内脏组织而膨胀、扩大。这时我们的肺就吸入了很多的气息,气压比外界的气压要大得多。为了随后能很好地用气息发声歌唱,必须防止气息一下跑了。呼气时,缓缓内收小腹、腰部甚至后背肌肉,与横膈膜、肋间肌肉形成对抗,从而徐缓地轻轻呼出气息。在呼吸过程中,两肋、横膈膜、腰、小腹以及后背就象一个大气囊一样,它们在歌唱活动中随时都担负着吸气与呼气的动力的相互协调。有了这一张一收的矛盾运动过程才有优美歌唱的动力源泉。虽然大气囊是一个大的面,但面中始终应该有点。在小腹略下的丹田就好比是前面(包括横膈膜、小腹、前腰所构成的面)的力量集中点;而后背膈肌与脊椎窝就可以说是后面(后腰和背部肌肉所构成的面)的力量集中点。这两个点共同作用,对歌唱呼吸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此,丹田与后膈肌以及脊椎窝所构成的作用点就可以称之呼吸的支点了。在歌唱时,我们随时都应感觉到呼吸支点的积极支撑作用。吸气时气息下来没有,支点有向外扩张的感觉没有;呼气发声时支点有没有继续保持住并稳定地向内收,积极而平稳地支撑住声音。如果有了这相对稳定的两个点的感觉,那我们也就有了好的气息支点。 在音乐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调整呼吸节奏,感觉是在玩“吹蜡烛”的游戏,以此不断加大每次换气的量,以及换气的频率,从而让气息吸得饱满而深沉,让呼与吸的活动有规律的协调运动起来。要告诉学生,歌唱呼吸运动的对抗、平衡如同生活中的拔河运动,需要稳住气息,这样才有劲,但也不能不换气,换气时又不能没有对抗,否则气息会浮起来,人就站不住,于是声音也会“站不住”。当然,歌唱中呼吸的对抗、平衡是要不断调整变化的。唱弱音和低音时呼吸运动要稳定、徐缓;唱强音、高音时两者的抗衡力量就要相应增强,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相应的力量,这样的歌唱才能较好地表达作品。 二、歌唱时的发声支点以及教学中的实施 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是最原始和最根本的基础音。人声歌唱中的发声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要发声,声带就必须随时保持良好的原始振动;二是光有原始的基音还不行,我们的口腔、唇、齿、舌还得参与发声,要让声音有腔、有韵、有字,并形成语言。由此看来,在歌唱发声时声带和口腔、唇、齿、舌就成了发声的重要支点了。 声带是歌唱的发音体,它位于喉头的中间,两片声带左右并列,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由软骨和肌肉形成,由于这些软骨和肌肉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声带得到调节。吸气时,使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而吸人气息;发声时,则使两声带相互靠拢,气流穿过声门,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音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的频率的高低决定的,在唱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声带必须作相应的调整。高音时,呼气压力大,声带紧张、缩短、变薄,张力相应增大,口腔内开度大;低音时,声带伸长、变厚,声门边缘闭合,但不紧靠;中音时,声带缩短、较薄,声带紧靠,声门的阻力作用增加,所以耗气量最小。人的声带就好比吹管乐的金属弹片一样,良好的振动才会有饱满而圆润的发声。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体会一下声带的运动:将食指轻轻放在喉头略下靠近声门的软气管处,自然说话,感受此时声带的振动;随后逐渐把音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说,同时保持自然而放松的说话感觉,体会声门在不同的气息阻力下声带的振动。我们会感觉到:在说到高音时,喉头会略下降一些,声带振动的频率要高一些;在说到低一点的音时,喉头要自然而放松得多,而且声带振动的幅度较大,频率要低,而振动感还较高音时要强一些。 歌唱发声时,要让声音形成语言、语意,我们的口腔、唇、齿、舌可就不能偷懒了。中国人说话讲求“字正腔圆”,歌唱时更讲究“行腔归韵”。在歌唱时,字与旋律、音高很贴切的融为一体,既不因旋律、音高的规定把字唱走形,又不因字的“四声”要求,“五音”、“四呼”的变化而破坏旋律、音高的规定,使字成为“内里声”音乐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如何行腔、如何归韵,需要我们在歌唱中不断地体会和揣摩。平时可以有情感地练习朗诵,注意发音时的声母、韵母、唇齿音、后鼻音,并根据声调的不同、音的高低的不同调节小舌,做到“轻起腔,勤带韵”,让发声有流动感,有美感。保持好歌唱发声的支点,不仅有利于轻松地发出声音,而且有利于声音接上共鸣,使声音更加圆润而饱满。 三、共鸣的支点以及教学中的实施 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个部分。头腔共鸣又叫鼻咽腔共鸣,它主要是使歌唱者在高音区时得到头颅腔即鼻咽腔的共鸣,从而得到高频率泛音。在头腔产生共鸣时,我们会明显感觉到从后脑勺到头顶盖,再到眉心、鼻窦腔这一片都有共振感,特别是眉心处,振动感特别强烈。口咽腔共鸣又叫中声区共鸣,包括口腔共鸣、咽腔共鸣、咽喉腔共鸣三部分。在这三个共鸣腔中后咽壁肌是很重要的,它就好比水龙头阀门,连接着三个腔体。调节好后咽壁肌就可以让气流通畅地通过,让口、咽、喉完美地统一。在歌唱时,应时刻保持后咽壁肌的着力,内抬软腭,让声音始终贴住后咽壁唱出。口腔在咬字归韵时多用小舌,后靠咽壁肌。在找咽壁肌后贴着力的感觉时,可将手放于后颈处,脖颈后靠,张大嘴,倒吸气,打哈欠,这时会明显感觉到后咽壁肌在绷紧,上下拉长。胸腔共鸣又叫中低声区共鸣,它主要是歌唱者在唱中低音区时,利用胸腔的共振获得低频泛音,从而使音色更加结实、饱满。在胸腔发生共振时,我们的前胸、后背以及两肋所构成的这个胸腔四壁会有明显的振动感,特别是心窝处,气息的流动感与共振感也更为明显。在美声唱法里,讲求的是整体共鸣。在唱高、中、低不同声区时,也应尽量混着唱,根据声区的不同,合理地安排共鸣的比例,从而在歌唱中获得较好的声区统一、音色统一、状态统一。要让胸腔支点、后咽支点以及面罩支点这三个共鸣最为强烈的地方统一在气流这一条线上,保持三点共线,共鸣也就显得简单了。 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需要不断进行打磨、修饰、完善,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学习、训练以及演唱的过程是各歌唱要素协调、统一、平衡的过程。虽然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有步骤地解决学生呼吸的正确、喉部的打开以及声带的最佳闭合与开启等问题,然而唱歌毕竟是气息、声音、吐字、共鸣、情感等问题同时出现的,因此不能在学生的演唱中只单独强调某一方面。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把这三大支点的问题逐一解决、逐一提高,又要很好地使之协调统一,要做到“声因气发,气随腔运,腔随声行”。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找准了这三者的支点,并且很好地利用它们,使之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就会让歌唱变得轻松自如,让歌声变得更加动听、更加感染人。当然,要想同时找准这三大支点并加以熟练地运用,无论是对声乐教学还是对声乐演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学会不断地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